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379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包括立柱、底座、工作台、刀具和机头,所述立柱位于底座一侧,所述工作台安装于底座上,所述机头可活动地安装于立柱上并位于工作台上方,所述刀具安装于机头上,所述工作台安装有一装夹治具,所述装夹治具进一步包括基板、载板和盖板,所述盖板与工件之间设置有一隔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与盖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载板上表面且位于工件正下方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开有若干交错贯通的通气槽,此通气槽内开有若干个气孔,此气孔通过管道与真空发生器贯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工件进行吸附固定,再配合压板与压头机构,实现对工件的精准定位和稳定夹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属于机械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izedNumericalControl,以下简称CNC)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处理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进行译码,从而使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因此,相对于传统制造业,CNC的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省去大量人工操作环节,提高了生产率,在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工装夹具是工业制造行业非常常见的一种辅助生产加工的部件,其通过将待加工的工件固定,以便于对工件进行运输或者相关的加工工艺;特别是在进行CNC加工时,常需要将待加工工件通过工装夹具夹紧固定。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促进了电子产品生产链的不断革新。对于电子产品的外壳,尤其是金属外壳,由于其厚度较薄,形状不规则,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难以固定工件,工件在机床外力作用下极易变形损坏,加工误差大,需进行至少两次夹装,多次装夹加工会产生装夹变形、震刀纹和接刀痕,造成产品次品率较高,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市场对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故此,CNC夹具技术成了制约电子产品金属零件加工效率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该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工件进行吸附固定,再配合压板与压头机构,实现对工件的精准定位和稳定夹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包括立柱、底座、工作台、刀具和机头,所述立柱位于底座一侧,所述工作台安装于底座上,所述机头可活动地安装于立柱上并位于工作台上方,所述刀具安装于机头上,所述工作台安装有一装夹治具,此装夹治具上安装有待加工的工件;所述装夹治具进一步包括基板、载板和盖板,所述载板固定安装于基板上表面,所述载板上表面与工件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盖板设置于工件上方,且盖板的下表面工件压合连接,所述基板的四周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压头机构,此压头机构与盖板的顶面压合连接;所述压头机构进一步包括固定板、固定座、推拉杆、翘压板、压头和对称设置于固定座两侧的两个连接转动板,所述固定板一端安装于基板上,此固定板远离基板的另一端上开有一供推拉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推拉杆的上端与连接转动板转动连接,此推拉杆的下端穿过固定板并与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固定座下端的基座部固定安装于固定板上表面,所述基座部上连接有向推拉杆一侧倾斜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下端安装有一贯穿连接部的第一转轴,此连接部的上端安装有一贯穿连接部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自连接部的两侧伸出,并分别与连接转动板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翘压板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转动板包括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此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各自的一端相连接,从而在第一条形部与第二条形部之间形成一锐角,且在第一条形部和第二条形部的连接处形成一转角部,两个连接转动板的转角部分别与第一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条形部相背于转角部的一端通过一第三转轴与推拉杆上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条形部相背于转角部的一端之间连接有一第四转轴,此第四转轴与所述压头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压头的后端具有一向下延伸的转接部,此转接部通过一第五转轴与翘压板的中后部转动连接,所述压头的前端下表面可与翘压板上表面挤压接触;所述推拉杆上端连接有一固定块,此固定块上开有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三转轴嵌入此条形通孔内,且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自条形通孔中伸出,两个所述连接转动板的第一条形部分别与第三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工件包括本体,此本体相对的两个边缘处具有一向上的第一折弯部,所述本体的另一个边缘的中部具有一缺口部,此凹槽两端的边缘处分别具有向上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盖板与工件之间设置有一隔板,此隔板的下表面与本体上表面接触连接,所述隔板的上表面高于第一折弯部的顶面并与盖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载板上表面且位于工件正下方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开有若干交错贯通的通气槽,此通气槽内开有若干个气孔,此气孔通过管道与真空发生器贯通连接,所述环形凹槽内嵌入有密封圈。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气孔设置于通气槽的交叉处。2.上述方案中,所述载板相对的两个边缘处分别设置有一个长条状的环形凹槽。3.上述方案中,所述工作台可活动地安装于底座上,并可以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往复运动。4.上述方案中,所述载板上固定有两个与第二折弯部对应的限位块,此限位块的一侧表面与第二折弯部的外侧表面接触连接;5.上述方案中,所述基板上表面且位于载板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柱,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供限位柱嵌入的通孔。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的两端均安装有限位卡片,此限位卡片嵌入第一转轴、第三转轴或第四转轴两端的凹槽内,且此限位卡片的内侧表面与连接转动板的外侧表面接触连接。7.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座的连接部上端开有一供翘压板后端嵌入的凹槽,所述翘压板后端嵌入连接部上的凹槽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固定座转动连接。8.上述方案中,所述压头后端的转接部为两个对称设置的转接板,所述翘压板嵌入此两个转接板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五转轴与两个转接板转动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其压头机构结构设计巧妙,通过多个部件的联动作用,使得翘压板与压头提供双重压力,不仅增强了翘压板对盖板压持的力度和稳定性,避免对工件进行加工时,因夹持力度不够而发生抖动、振刀、产生刀纹等情况,提高工件加工的稳定性和品质;还可以在驱动组件提供的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增大翘压板的压持力度,进一步的,当翘压板长度较长时,通过压头在翘压板的中部提供了第二重压力使得翘压板可以对远处的盖板实施稳定、恒定压力的夹持,从而为工件的加工提供更多的空间,可以一次对工件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提高对工件的加工效果和效率;此外,通过推杆杆与各个结构的配合设置,使得翘压板可以打开的最大角度大于90°,便于对工件的装夹,而不会碰伤被夹持的物品,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件加工的稳定性和品质。2、本技术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其盖板与工件之间设置有一隔板,此隔板的下表面与本体上表面接触连接,所述隔板的上表面高于第一折弯部的顶面并与盖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通过隔板的设置,避免硬度较高的盖板与工件直接接触,既避免了盖板对工件的磨损,又可以使得压头机构施加于盖板上的力均衡施加于工件上,在保证对工件夹持力度稳定的同时避免局部力量过大而损伤工件;另外,其载板上固定有两个与第二折弯部对应的限位块,此限位块的一侧表面与第二折弯部的外侧表面接触连接,基板上表面且位于载板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柱,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供限位柱嵌入的通孔,限位块的设置,对工件进行初步定为,便于对工件的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21)、底座(22)、工作台(23)、刀具(24)和机头(25),所述立柱(21)位于底座(22)一侧,所述工作台(23)安装于底座(22)上,所述机头(25)可活动地安装于立柱(21)上并位于工作台(23)上方,所述刀具(24)安装于机头(25)上,所述工作台(23)安装有一装夹治具(26),此装夹治具(26)上安装有待加工的工件(3);/n所述装夹治具(26)进一步包括基板(1)、载板(2)和盖板(5),所述载板(2)固定安装于基板(1)上表面,所述载板(2)上表面与工件(3)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盖板(5)设置于工件(3)上方,且盖板(5)的下表面工件(3)压合连接,所述基板(1)的四周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压头机构(6),此压头机构(6)与盖板(5)的顶面压合连接;/n所述压头机构(6)进一步包括固定板(601)、固定座(602)、推拉杆(603)、翘压板(604)、压头(605)和对称设置于固定座(602)两侧的两个连接转动板(614),所述固定板(601)一端安装于基板(1)上,此固定板(601)远离基板(1)的另一端上开有一供推拉杆(603)穿过的通孔(606),所述推拉杆(603)的上端与连接转动板(614)转动连接,此推拉杆(603)的下端穿过固定板(601)并与一驱动组件(607)连接;/n所述固定座(602)下端的基座部(6021)固定安装于固定板(601)上表面,所述基座部(6021)上连接有向推拉杆(603)一侧倾斜的连接部(6022),所述连接部(6022)的下端安装有一贯穿连接部(6022)的第一转轴(608),此连接部(6022)的上端安装有一贯穿连接部(6022)的第二转轴(609),所述第一转轴(608)的两端分别自连接部(6022)的两侧伸出,并分别与连接转动板(614)连接,所述第二转轴(609)与翘压板(604)的末端转动连接;/n所述连接转动板(614)包括第一条形部(6141)和第二条形部(6142),此第一条形部(6141)和第二条形部(6142)各自的一端相连接,从而在第一条形部(6141)与第二条形部(6142)之间形成一锐角,且在第一条形部(6141)和第二条形部(6142)的连接处形成一转角部(6143),两个连接转动板(614)的转角部(6143)分别与第一转轴(608)的两端转动连接;/n两个所述第一条形部(6141)相背于转角部(6143)的一端通过一第三转轴(610)与推拉杆(603)上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条形部(6142)相背于转角部(6143)的一端之间连接有一第四转轴(611),此第四转轴(611)与所述压头(605)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压头(605)的后端具有一向下延伸的转接部(6051),此转接部(6051)通过一第五转轴(612)与翘压板(604)的中后部转动连接,所述压头(605)的前端下表面可与翘压板(604)上表面挤压接触;/n所述推拉杆(603)上端连接有一固定块(613),此固定块(613)上开有一条形通孔(6131),所述第三转轴(610)嵌入此条形通孔(6131)内,且第三转轴(610)的两端分别自条形通孔(6131)中伸出,两个所述连接转动板(614)的第一条形部(6141)分别与第三转轴(610)的两端转动连接;/n所述工件(3)包括本体(301),此本体(301)相对的两个边缘处具有一向上的第一折弯部(302),所述本体(301)的另一个边缘的中部具有一缺口部(303),此缺口部(303)两端的边缘处分别具有向上的第二折弯部(304);/n所述盖板(5)与工件(3)之间设置有一隔板(4),此隔板(4)的下表面与本体(301)上表面接触连接,所述隔板(4)的上表面高于第一折弯部(302)的顶面并与盖板(5)的下表面接触连接;/n所述载板(2)上表面且位于工件(3)正下方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10),每个环形凹槽(10)内开有若干交错贯通的通气槽(11),此通气槽(11)内开有若干个气孔(12),此气孔(12)通过管道与真空发生器贯通连接,所述环形凹槽(10)内嵌入有密封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精准加工的金属件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21)、底座(22)、工作台(23)、刀具(24)和机头(25),所述立柱(21)位于底座(22)一侧,所述工作台(23)安装于底座(22)上,所述机头(25)可活动地安装于立柱(21)上并位于工作台(23)上方,所述刀具(24)安装于机头(25)上,所述工作台(23)安装有一装夹治具(26),此装夹治具(26)上安装有待加工的工件(3);
所述装夹治具(26)进一步包括基板(1)、载板(2)和盖板(5),所述载板(2)固定安装于基板(1)上表面,所述载板(2)上表面与工件(3)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所述盖板(5)设置于工件(3)上方,且盖板(5)的下表面工件(3)压合连接,所述基板(1)的四周边缘处安装有若干个压头机构(6),此压头机构(6)与盖板(5)的顶面压合连接;
所述压头机构(6)进一步包括固定板(601)、固定座(602)、推拉杆(603)、翘压板(604)、压头(605)和对称设置于固定座(602)两侧的两个连接转动板(614),所述固定板(601)一端安装于基板(1)上,此固定板(601)远离基板(1)的另一端上开有一供推拉杆(603)穿过的通孔(606),所述推拉杆(603)的上端与连接转动板(614)转动连接,此推拉杆(603)的下端穿过固定板(601)并与一驱动组件(607)连接;
所述固定座(602)下端的基座部(6021)固定安装于固定板(601)上表面,所述基座部(6021)上连接有向推拉杆(603)一侧倾斜的连接部(6022),所述连接部(6022)的下端安装有一贯穿连接部(6022)的第一转轴(608),此连接部(6022)的上端安装有一贯穿连接部(6022)的第二转轴(609),所述第一转轴(608)的两端分别自连接部(6022)的两侧伸出,并分别与连接转动板(614)连接,所述第二转轴(609)与翘压板(604)的末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转动板(614)包括第一条形部(6141)和第二条形部(6142),此第一条形部(6141)和第二条形部(6142)各自的一端相连接,从而在第一条形部(6141)与第二条形部(6142)之间形成一锐角,且在第一条形部(6141)和第二条形部(6142)的连接处形成一转角部(6143),两个连接转动板(614)的转角部(6143)分别与第一转轴(608)的两端转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条形部(6141)相背于转角部(6143)的一端通过一第三转轴(610)与推拉杆(603)上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条形部(6142)相背于转角部(6143)的一端之间连接有一第四转轴(611),此第四转轴(611)与所述压头(605)的后端转动连接,所述压头(605)的后端具有一向下延伸的转接部(6051),此转接部(6051)通过一第五转轴(612)与翘压板(604)的中后部转动连接,所述压头(605)的前端下表面可与翘压板(604)上表面挤压接触;
所述推拉杆(603)上端连接有一固定块(613),此固定块(613)上开有一条形通孔(6131),所述第三转轴(610)嵌入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淳崵赵长亮蒋燕周士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丰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