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9422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构、驱动机构、油气分离装置、回流管以及吸油孔,壳体限定的内部腔被隔板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油气分离装置用于将压缩机构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回流管的一端与高压腔油池连通,其相对另一端与驱动机构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涡旋压缩机内部设置油气分离装置回流管以及吸油孔,对压缩机内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实现了润滑油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卧式涡旋压缩机与立式涡旋压缩机因安装方式的差异,内部回油系统的结构不同。由于卧式涡旋压缩机旋转轴是水平布置,无法在油泵末端形成油池,所以无法像立式的压缩机一样利用旋转轴末端的泵油机构从底部的油池中直接泵油。另外,卧式涡旋压缩机因能节省高度方向的安装空间,一般用于轨道交通、电动大巴等。因此,要考虑在车辆启停、上下坡和转弯过程中,压缩机内部润滑油液面的变化对油循环的影响。在申请号为CN201720963317.4的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该申请不仅需要隔出单独的油腔,还需安装一个结构较复杂的容积泵,增加了制造成本与难度。同时涡旋盘仅靠进气中的润滑油润滑,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和驱动机构,壳体限定的内部腔被隔板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还包括:油气分离装置,设置于高压腔内,且设置于压缩机构的排气侧,用于将压缩机构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回流管,设置于低压腔内,回流管的一端与高压腔油池连通,其相对另一端与驱动机构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吸油孔,设置在涡旋压缩机尾部,吸油孔通过吸油管与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口处连通。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压缩机内部被隔板分为高压腔和低压腔。在高压腔中设有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将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中。回油管与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通过旋转轴内开设的油孔对压缩机内各活动部件进行润滑。润滑油润滑各部件后会聚集在低压腔壳体底部,形成低压腔油池。同时,润滑油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带入到涡旋压缩腔中,对涡旋盘进行润滑,后通过排气排出,这样就实现了润滑油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循环。不仅如此,当压缩机水平或有向后的仰角时,润滑油通过吸油管从吸气口进入,保证涡旋盘吸入的制冷剂中含有足够的润滑油对涡旋盘进行润滑。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作为优选的方案,吸油管设置于壳体外部。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不占用压缩机内部空间,安装更便捷。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吸气口处设有虹吸部件,吸油管通过虹吸部件与吸气口连通。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由于吸气口处气流流速快,经过虹吸部件后流速进一步加快,在虹吸部件开口端会形成一个低压区,产生真空虹吸效应,可将压缩机尾部的润滑油吸到吸气口处,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压缩机构的涡旋压缩腔吸入,实现对涡旋盘的润滑。作为优选的方案,虹吸部件设置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的大口径端朝向与吸气口内的气流方向一致。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虹吸部件喇叭口端形成一个低压区,产生真空虹吸效应,可将压缩机尾部的润滑油吸到吸气口处,与吸气气流混合后被压缩机构的涡旋压缩腔吸入,实现对涡旋盘的润滑。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回油管入口处设置有节流装置,用于将高压腔油池内的润滑油节流降压后流入回流管。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由于高压腔和低压腔压差较大,节流装置将高压腔油池中的润滑油节流降压后流入回油管中,节流装置可安装于隔板上。作为优选的方案,节流装置包括:滤网组件,包括:滤网支架以及设置于滤网支架上的滤网,用于过滤高压腔油池内的杂质;螺纹柱,设置于基座安装孔内,螺纹柱的外螺纹壁与安装孔内壁之间形成螺旋形间隙通道;基座,基座的一端与滤网支架连接,其另一端穿过隔板,基座上设有用于安装螺纹柱的安装孔以及漏油孔,漏油孔分别与间隙通道和回油管连通。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合理,节流装置由滤网组件、螺纹柱、基座组成,利用螺纹柱与基座配合形成的螺旋形间隙通道实现节流。滤网可过滤掉高压腔油池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间隙通道造成阻塞。作为优选的方案,滤网支架截面呈U字形,其内部形成与间隙通道连通的过滤腔。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滤网支架截面呈U字形,增加过滤面积及承污能力。作为优选的方案,螺纹柱靠近低压腔一侧的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过油缺口,过油缺口用于连通间隙通道和漏油孔。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可以更好的实现降压节流。作为优选的方案,基座通过密封垫片与隔板连接。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提高密封效果。作为优选的方案,回流管尾部通过导流管与旋转轴末端的润滑油通道连通。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进行导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剖视图之一。图2为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节流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倾斜一定角度时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剖视图之二。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吸气口处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图1中B部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导流管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一。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导流管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之二。其中:1-壳体,11-吸气口,12-排气口,13-高压腔油池,14-低压腔油池,2-压缩机构,21-静涡旋盘,22-动涡旋盘,3-驱动机构,31-旋转轴,311-润滑油通道,32-定子,33-转子,4-隔板,5-油气分离装置,6-节流装置,61-滤网组件,611-滤网支架,612-滤网,62-螺纹柱,621-过油缺口,63-基座,631-安装孔,632-漏油孔,64-间隙通道,65-密封垫片,7-回流管,81-吸油孔,82-吸油管,83-虹吸部件,9-导流管,91-外管,92-内管,921-通孔,93-过滤层,94-导流板,95-导流孔,96-引流板;a-高压腔,b-低压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7所示,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压缩机构2和驱动机构3,壳体1的内部腔通过隔板4分隔成与压缩机构2的吸气口11流体连通的低压腔b和与压缩机构2的排气口12流体连通的高压腔a。为了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需要为压缩机的各个活动部件供给润滑油。压缩机构2包括彼此啮合的静涡旋盘21和动涡旋盘22,在静涡旋盘21与动涡旋盘22之间形成一系列的涡旋压缩腔。驱动机构3包括:旋转轴31、定子32和转子33。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板4可以为,但不限于消音盖。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还包括:油气分离装置5,设置于高压腔a内,且设置于压缩机构2的排气侧,用于将压缩机构2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13;回流管7,设置于低压腔b内,回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壳体限定的内部腔被隔板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油气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高压腔内,且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气侧,用于将所述压缩机构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n回流管,设置于所述低压腔内,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高压腔油池连通,其相对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n吸油孔,设置在所述涡旋压缩机尾部,所述吸油孔通过吸油管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口处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壳体限定的内部腔被隔板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油气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高压腔内,且设置于所述压缩机构的排气侧,用于将所述压缩机构排气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积蓄在高压腔油池;
回流管,设置于所述低压腔内,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高压腔油池连通,其相对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旋转轴内部的润滑油通道连通。
吸油孔,设置在所述涡旋压缩机尾部,所述吸油孔通过吸油管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口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设置于所述壳体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口处设有虹吸部件,所述吸油管通过虹吸部件与所述吸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部件设置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的大口径端朝向与吸气口内的气流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油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油管入口处设置有节流装置,用于将高压腔油池内的润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华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