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3777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定位装置安装在传感器上,所述传感器中的连接管与测温管连接,传感器与定位装置间配合;将定位装置安装在熔融液体的液面上方,所述测温管的封闭端插入拟定深度并浮在被测熔融液体中;当熔融液体液面波动时,所述测温管随着液面波动,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定位装置中上下移动,测温管插入熔融液体的深度保持不变;测温管的封闭端感知熔融液体温度并发出辐射;接收测温管的封闭端发出的辐射,经分析得到熔融液体的温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测温成本低、测温精度高,应用在钢水等熔融液体的温度连续测量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黑体空腔辐射高温测定,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连续测量熔融液体 温度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在冶金和玻璃生产等行业中,实现对熔融金属、玻璃等温度的连续测量对 调整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提高质量有重要意义。美国专利US5180228公开了一种铁水或钢水温度测量的方法及装置,如图 l所示,该技术方案利用黑体空腔辐射测温技术,具体方案为 一端开口的测温 管11插入铁水或钢水14中,铁水或钢水14表面漂浮渣13,测温管11上端连 接连接管12。工作方式为测温管11插入铁水或钢水14中,插入深度与测温 管11内径之比大于10,此时测温管11接近为一黑体空腔,底端感知铁水或钢 水14的温度并发出辐射,接收所述辐射,经过分析得到铁水或钢水14的温度。 测温管ll使用锆系陶瓷,成本高。为了提高昂贵的测温管11的使用寿命,在 所述测温管11外设置了可浮在渣13上的环形保护器15,把渣13与测温管11 隔离开来,避免了在测温过程中渣13侵蚀所述测温管11,大大提高了测温管 11的使用寿命。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铁水或钢水温度的连续测量,但也有如 下不足1、结构复杂,需要专门配备一个新部件环形保护器;2、测温精度 低,由于是利用黑体空腔技术进行辐射测温,因此对插入液面的深度与测温管 的内径之比有要求通常大于某一特定值,而在整个测温过程中,液面是不断波动的,造成测温管插入深度会随着液面的波动而波动,然而上述技术方案中 又是固定测温管的位置,因此,当液面下降时,如炼钢连铸工艺中更换大包时, 中间包钢水液面通常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会出现插入深度不足,此时测温管 不能被视为黑体空腔,进而造成测温精度严重下降。日本专利JP7-12650公开了一种用于熔融金属连续测温的辐射温度计装置,如图2所示,该装置也是利用黑体空腔辐射测温技术,具体技术方案为该装置包括测温管23及测温探头、分析仪表24。工作方式为测温管23插入熔池 21中的熔融金属22中一定深度,使测温管23接近于一个黑体,测温管23的底 端感知熔融金属温度并发出辐射,测温探头接收所述辐射信号,经所述分析仪 表24分析后得到熔融金属22的温度。该装置实现了对熔融金属内部温度的连 续测量,但也有如下不足1、 测温管成本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测温过程中,测温管的位置 固定,插入熔融金属的长度有限(测温管满足黑体空腔需要即可),液面之上的 测温管长度较长(尤其是当液面下降时),而这部分测温管并没有起到测温作用, 浪费了这部分测温管,提高了测温成本。第二,为了满足黑体空腔的要求,测 温管插入深度与内径之比必须大于某一特定值,而由于模具的限制(测温管越 长,所需的内腔模具也就越长,为保证模具强度,模具的直径就必须越大),此 类测温管内腔直径通常比较大,因此插入深度也就比较大,造成测温管总长度 比较大。通常使用的测温管长度为1100mm左右,如果采用价格低廉的铝碳材 料,重15公斤,而铝碳材料价格为30000元/吨,因此每根测温管的造价约为 450元,采用锆系陶瓷的测温管价格更高。第三,熔融液体如钢水表面会有一层 侵蚀性很强的渣,因此,测温管往往是在渣线处断裂,使用寿命大大下降。渣 线处理手段有两种 一种是加大测温管在渣线位置的壁厚,另一种是强化测温 管在渣线位置的材料(加强材料的成本很高)。对于位置固定的测温管,液面渣 线波动,且不同应用场合渣线位置不同,所以,测温管若要进行渣线处理,则 必须处理很长的范围(比如200mm)才能保证其普适性。测温管壁厚的增大提 高了测温管的质量会从15公斤提高到16公斤,如采用价格低廉的铝碳管, 每天更换一根测温管,则每个应用点每年的耗材费用就超过17万元,因此,降 低测温的运行成本成了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2、 测温管加工难,由于上述方案中使用的测温管较长,而要在较长的测温 管内加工出较小的内径很难,对模具的要求也高。3、 测温精度低,由于是利用黑体空腔技术进行辐射测温,因此对插入液面 的深度与测温管的内径之比有要求通常大于某一特定值,而在整个测温过程中,液面是不断波动的,造成测温管插入深度会随着液面的波动而波动,然而 上述技术方案中又是固定测温管的位置,因此,当液面下降时,会出现插入深 度不足,此时测温管不能被视为黑体空腔,从而造成测温精度严重下降。如图3所示,中国专利CN1116593C公开了一种和上述日本专利类似的钢 水温度连续测量方法以及测温管。还有较多专利文献公开了和上述技术方案类 似的方法和装置,如日本专利平4-166730、俄罗斯专利RU2150091C1、中国专 利CN2788937Y和CN101071079A等,但都具有和上述方法及装置相同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运行成本低、测 温精度高的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方法,还提供了一种成本低、部件加工容易、 测温精度高的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定位装置安装在传感器上,所述传感器中的连接管与测温管连接,传感 器与定位装置间配合;将定位装置安装在熔融液体的液面上方,所述测温管的封闭端插入拟定深 度并浮在被测熔融液体中;当熔融液体液面波动时,所述测温管随着液面波动,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定位装置中上下移动,而测温管插入熔融液体的深度保持不变;测温管的封闭端感知熔融液体温度并发出辐射; 接收测温管的封闭端发出的辐射,经分析得到熔融液体的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拟定深度与测温管的内径之比大于或等于14。 作为优选,所述测温管在接触熔融液体表面的渣线部分的壁厚大于其它部 分的厚度。作为优选,在测温过程中,所述连接管内通有冷却气体并自上而下流动, 并排出。为实现上述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这样一种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装置, 包括传感器、分析仪表,所述传感器包括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测温管、与测温管连接的连接管、测温探头;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传感器穿过 并与所述定位装置间滑动或滚动配合;所述传感器受到的重力C7肖满足如下关系:Gft = Fi¥ , &为所述测温管的封闭端插入熔融液体为拟定深度时受到的浮力。作为优选,所述拟定深度与测温管内径之比大于或等于14。 作为优选,所述测温管的从封闭端向开口端且距离与测温管内径之比大于 或等于14的部分的壁厚大于其它部分的厚度。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管内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测温管上设置有排气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管上还设置限位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传感器的质量和测温管的长度,从而使测 温管插入拟定深度并浮在熔融液体中,插入拟定深度与测温管内径的比例关系 满足测温管接近黑体空腔的需要,如比例为14;当液面波动时,通过定位装置 去限定传感器只是在竖直方向上随液面的波动而上下移动,而测温管插入熔融 液体的深度保持不变,使测温管始终接近于黑体空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 测温管成本低,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无论液面如何波动,测温管的 插入深度保持固定,不会出现过剩的情况(插入深度与测温管内径比例很大时 也没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保证黑体空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液面以下测 温管的浪费,从而节省了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熔融液体温度连续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定位装置安装在传感器上,所述传感器中的连接管与测温管连接,传感器与定位装置间配合;将定位装置安装在熔融液体的液面上方,所述测温管的封闭端插入拟定深度并浮在被测熔融液体中;当熔融液 体液面波动时,所述测温管随着液面波动,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定位装置中上下移动,测温管插入熔融液体的深度保持不变;测温管的封闭端感知熔融液体温度并发出辐射;接收测温管的封闭端发出的辐射,经分析得到熔融液体的温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辉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