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5377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包括由两条变截面纵梁和设置在两条变截面纵梁之间从前至后依次设置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尾横梁组成的车架框体以及横向布置变截面纵梁后部下方的后桥,变截面纵梁横截面均为U型,且每条变截面纵梁均包括腹面、上翼面和下翼面,上翼面和所述下翼面分别沿腹面的上边和下边弯折形成;位于后桥正上方处变截面纵梁的下翼面向上弯拱形成弯拱部,弯拱部包括向上弯拱的弧形曲面和与腹面下边连接的过渡连接边,过渡连接边的长度方向呈向上凹进的弧形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降低鞍座离地的高度,而且保证纵梁的受力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
技术介绍
结合图1,目前牵引车车架总成包括两根传统车架纵梁1和固定在两根传统车架纵梁1之间前从前之后依次排列的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尾横梁5以及固定在传统车架纵梁1的内壁上传统加强板2,传统的车架纵梁1除去前、后端有局部切割外,整体截面尺寸保持一致,结合图2,在后桥4上跳过程中,传统车架纵梁1直接限制了后桥的行程,因此为保证后桥6的运动行程,目前牵引车的鞍座离地的高度都较高。为了降低鞍座离地的高度,研究者尝试将纵梁与后桥相对的下翼面设置凹陷,增加后桥与纵梁的距离,为后桥提供更大的运动空间,如申请号为201521142049.7公开了一种低鞍座牵引车车架结构,在左纵梁的左纵梁后端部下表面设置凹进的左凹槽部,在右纵梁的右纵梁后端部下表面设置凹进的右凹槽部,但是在纵梁上切割凹陷结构会对车架总成的受力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不仅能够降低鞍座离地的高度,而且保证纵梁的受力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包括由两条变截面纵梁和从前至后依次设置在两条变截面纵梁之间的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尾横梁组成的车架框体以及横向布置变截面纵梁后部下方的后桥,每条所述变截面纵梁横截面均为“U”型,且每条所述变截面纵梁均包括腹面、上翼面和下翼面,所述上翼面和所述下翼面分别沿腹面的上边和下边弯折形成;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后桥正上方处变截面纵梁的下翼面向上弯拱形成弯拱部,所述弯拱部包括向上弯拱的弧形曲面和与腹面下边连接的过渡连接边,所述过渡连接边的长度方向呈向上凹进的弧形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变截面纵梁的上翼面、下翼面以及弯拱部采用整体冲压模具同时压弯成型。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变截面纵梁的上翼面和腹面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渡圆角,所述变截面纵梁的下翼面和腹面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过渡圆角,所述上翼面和下翼面相互平行且均与腹面垂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渡圆角和第二过渡圆角的半径相同,为11~13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弯拱部X向长度为600~1000mm,所述弯拱部的弯拱高度为30~80mm。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两条变截面纵梁以车架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架框体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贴合固定在变截面纵梁的内壁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强板包括侧板和沿所述侧板上边沿向内翻折形成上翻边和沿所述侧板下边沿向内翻折形成下翻边,所述侧板通过铆钉贴合固定在变截面纵梁的腹面,所述上翻边与所述上翼面的内表面贴合,所述下翻边与所述下翼板的内表面贴合。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板包括上边、下边、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上边和所述下边平行,所述左侧边位于第一横梁的前方且所述左侧边为与侧板的上边成钝角的倾斜斜边,所述右侧边为与下边成钝角的倾斜斜边且右侧边位于变截面纵梁的弯拱部的正上方。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与现有的低鞍座牵引车车架结构相比,本技术通过整体冲压模具同时压弯成型变截面纵梁的上翼面下翼面以及弯拱部,本技术的弯拱部包括向上弯拱的弧形曲面和与腹面下边连接的过渡连接边,过渡连接边的长度方向呈向上凹进的弧形边,与切割形成的弧形缺口结构相比,本技术的弯拱部对于变截面纵梁的受力影响小。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牵引车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纵梁和后桥的位置关系图;图3为本技术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中车架框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的A-A剖视图;图7为图4中I部分的主视图;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传统车架纵梁1、传统加强板2、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尾横梁5、变截面纵梁6、腹面61、上翼面62、下翼面63、弯拱部64、弧形曲面64a、过渡连接边64b、第一过渡圆角65、第二过渡圆角66、左纵梁7、右纵梁8、加强板9、侧板91、上边91a、下边91b、左侧边91c、右侧边91d、上翻边92、下翻边93、后桥10、车架框体11、车架的中心线a、弯拱部X向长度L、弯拱高度H。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请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包括两条变截面纵梁6,以及设置在两条变截面纵梁6之间的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尾横梁5组成的车架框体11以及横向布置变截面纵梁6后部下方的后桥10,每条变截面纵梁6横截面均为“U”型的槽型,且每条变截面纵梁6均包括腹面61、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上翼面62和所述下翼面63分别沿腹面61的上边和下边弯折形成,结合图7所示,变截面纵梁6的上翼面62和腹面6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渡圆角65,变截面纵梁6的下翼面63和腹面6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过渡圆角66,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相互平行且均与腹面61垂直,第一过渡圆角65和第二过渡圆角66的半径相同,均为11mm;为了方便阐述,两条变截面纵梁6分别命名为左变截面纵梁7和右变截面纵梁8,左变截面纵梁7和右变截面纵梁8以车架的中心线a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位于后桥10正上方处左变截面纵梁7的下翼面63和位于后桥10正上方处右变截面纵梁8的下翼面63均向上弯拱形成弯拱部64,结合图4所示,弯拱部64包括向上弯拱的弧形曲面64a和与腹面61下边连接的过渡连接边64b,过渡连接边64b的长度方向呈向上凹进的弧形边。结合图6所示,弯拱部64的具体尺寸为,弯拱部的X向长度L为600mm,下翼面63上拱高度H为30mm,本实施例中变截面纵梁6的截面高度为280mm,弯拱部64的X向0~200mm的长度范围内,变截面纵梁6的截面高度由280mm逐渐减小至250mm,弯拱部64的X向201mm~300mm的长度范围内,变截面纵梁6的截面高度均为250mm,弯拱部64的X向301mm~600mm的长度范围内,变截面纵梁6的截面高度由250mm逐渐增大到280mm。由此可见,变截面纵梁6上弯拱部64为变截面,变截面段X向尺寸为600mm,并且下翼面上拱高度为30mm,目前等截面的车架通过辊压工艺成型,这种变截面纵梁无法通过辊压工艺成型,因此本技术通过模具冲压工艺成型变截面纵梁6的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和弯拱部64,本技术变截面纵梁的成型工艺,包括步骤:毛坯料酸洗→剪切→落料冲孔→压弯成形→成品入库,变截面纵梁的实现难度以及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主要体现压弯成形这一工艺流程中,在模具压弯成型的过程中,需要对变截面纵梁6内折弯圆角以及上拱的长度和高度进行控制,对于内折圆角,需保证内冲压圆角半径为11~13mm,圆角较小时,容易导致变截面纵梁6的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在成型过程中出现在折弯圆角处出现开裂,圆角过大时,由于折弯圆角对变截面纵梁结构的加强,下翼面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包括由两条变截面纵梁(6)和从前至后依次设置在两条变截面纵梁(6)之间的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尾横梁(5)组成的车架框体(11)以及横向布置变截面纵梁(6)后部下方的后桥(10),每条所述变截面纵梁(6)横截面均为“U”型,且每条所述变截面纵梁(6)均包括腹面(61)、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所述上翼面(62)和所述下翼面(63)分别沿腹面(61)的上边和下边弯折形成;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后桥(10)正上方处变截面纵梁(6)的下翼面(63)向上弯拱形成弯拱部(64),所述弯拱部(64)包括向上弯拱的弧形曲面(64a)和与腹面(61)下边连接的过渡连接边(64b),所述过渡连接边(64b)的长度方向呈向上凹进的弧形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包括由两条变截面纵梁(6)和从前至后依次设置在两条变截面纵梁(6)之间的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尾横梁(5)组成的车架框体(11)以及横向布置变截面纵梁(6)后部下方的后桥(10),每条所述变截面纵梁(6)横截面均为“U”型,且每条所述变截面纵梁(6)均包括腹面(61)、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所述上翼面(62)和所述下翼面(63)分别沿腹面(61)的上边和下边弯折形成;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后桥(10)正上方处变截面纵梁(6)的下翼面(63)向上弯拱形成弯拱部(64),所述弯拱部(64)包括向上弯拱的弧形曲面(64a)和与腹面(61)下边连接的过渡连接边(64b),所述过渡连接边(64b)的长度方向呈向上凹进的弧形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纵梁(6)的上翼面(62)、下翼面(63)以及弯拱部(64)采用整体冲压模具同时压弯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纵梁(6)的上翼面(62)和腹面(61)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渡圆角(65),所述变截面纵梁(6)的下翼面(63)和腹面(6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过渡圆角(66),所述上翼面(62)和下翼面(63)相互平行且均与腹面(61)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变截面纵梁的牵引车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圆角(65)和第二过渡圆角(66)的半径相同,为11~13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海波刘尧熊博徐潇寒张善玉熊桦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