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头镗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803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杆头镗孔装置,通过固定有两个镗刀的镗杆和设于加工台两侧的支座,分别从工件的通孔两端朝向内部进行镗孔,可以使镗孔时通孔的轴心始终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底座、加工台、镗杆、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镗杆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镗刀,镗杆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可拆卸连接,镗刀与镗杆可拆卸连接;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上均设有用于镗杆穿过并限制镗杆侧向移动的限位孔,两个限位孔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加工台位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镗杆尾端连接至机床,镗杆依次穿过第一支座的限位孔、工件的通孔和第二支座的限位孔,镗杆上的两个镗刀分别位于工件通孔的两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杆头镗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镗孔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杆头镗孔装置。
技术介绍
镗孔是指的对锻出、铸出或钻出孔进行进一步加工的工艺。镗孔一般用于扩大孔径,提高精度,减小表面粗糙度,还可以较好地纠正原来孔轴线的偏斜。主要用镗刀对工件已有的预制孔进行镗削。通常,镗刀旋转为主运动,镗刀或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主要用于加工高精度孔与孔精加工有关的其他加工面的加工。加工过程中,工件保持固定,将工件上的预制孔置于镗刀前方,将固定镗刀的镗杆中心正对预制孔中心,然后机床驱动镗刀旋转并向前推进进行镗孔加工,但是,现有镗孔技术中仍存在以下不足:1.为了保证镗杆的强度和稳定性,镗杆的长度一般比较短,在加工长度较大的通孔时,往往需要分成两次分别从通孔的两端进行加工,而这种加工方式会导致镗削后的孔的轴心不在同一直线上,使所加工的工件不合格。2.在加工长度较大的通孔时,在一端镗削完成后,需要重新使镗杆复位,取下工件后再次安装在加工台上,然后还需要通过其他测量工具调整工件位置使得通孔与镗杆的轴心对齐,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操作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杆头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加工台(2)、镗杆(3)以及用于支撑镗杆(3)的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n-所述镗杆(3)上设有两个镗刀(30),所述两个镗刀(30)对称设置,镗杆(3)与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可拆卸连接,镗刀(30)与镗杆(3)可拆卸连接;/n-所述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上均设有用于镗杆(3)穿过并限制镗杆(3)侧向移动的限位孔(40),位于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上的限位孔(40)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n所述加工台(2)位于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之间,所述镗杆(3)尾端连接至机床,镗杆(3)依次穿过第一支座(4)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杆头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加工台(2)、镗杆(3)以及用于支撑镗杆(3)的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
-所述镗杆(3)上设有两个镗刀(30),所述两个镗刀(30)对称设置,镗杆(3)与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可拆卸连接,镗刀(30)与镗杆(3)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上均设有用于镗杆(3)穿过并限制镗杆(3)侧向移动的限位孔(40),位于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上的限位孔(40)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加工台(2)位于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之间,所述镗杆(3)尾端连接至机床,镗杆(3)依次穿过第一支座(4)的限位孔(40)、工件(7)的通孔(70)和第二支座(5)的限位孔(40),所述镗杆(3)上的两个镗刀(30)分别位于工件(7)通孔(70)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头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座(5)与底底座(1)之间可滑动连接,底座(1)上设有用于调节第二支座(5)位置的调节机构(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头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5)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两个限位孔(40)同轴度的轴心检测装置(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杆头镗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心检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水寿国宇傅雷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越远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