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454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底框和驱动电机,所述固定底框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且支撑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端固定有顶框,所述顶框的内侧安装有传动辊,且顶框的顶端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传动辊的顶端连接有传动带,且传动辊的外侧设置有输送带,所述固定架的右侧焊接有侧板,所述输送带的外侧设置有隔板,且输送带的边侧安装有内限位板,所述内限位板的外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固定底框的右下角开设有出料口。该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便于对工件进行集中上料,有利于避免工件洒落,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便于保证上料作业的连续稳定性,有利于保证网带炉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网带炉相关
,具体为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网带炉能够实现炉内的连续输送的烧结炉,其主要用于粉末冶金制品烧结以及金属粉末的还原,能够改善工件的力学性能,其一般由叉车或吊机进行工件的倾倒上料,在进行使用时,存在较大的弊端;例如,其不便于避免工件的集中上料,容易导致工件洒落,额外浪费人力物力,且不利于保证上料作业的连续稳定性,不利于保证网带炉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的网带炉上料方式,不便于避免工件的集中上料,容易导致工件洒落,额外浪费人力物力,且不利于保证上料作业的连续稳定性,不利于保证网带炉的工作效率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底框和驱动电机,所述固定底框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且支撑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顶端固定有顶框,且固定架的左侧安装有支撑板,所述顶框的内侧安装有传动辊,且顶框的顶端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传动辊的顶端连接有传动带,且传动辊的外侧设置有输送带,所述固定架的右侧焊接有侧板,且侧板的底部内侧固定有底板,所述输送带的外侧设置有隔板,且输送带的边侧安装有内限位板,所述内限位板的外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固定底框的右下角开设有出料口。优选的,所述固定架通过支撑座固定焊接在固定底框的上方,且固定架呈倾斜设置,并且支撑座的顶端凸出固定底框的底面设置。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框的底面呈向右倾斜状结构,且底板与固定底框之间垂直焊接设置。优选的,所述传动辊的侧面呈齿轮状结构,且传动辊单体之间通过传动带构成连动结构,并且传动辊单体之间呈三角形设置。优选的,所述侧板关于底板前后对称设置,且底板的左端与隔板的顶端之间相切设置。优选的,所述隔板、内限位板和外限位板在输送带的外表面均呈等间距设置,且内限位板与外限位板之间呈相间交错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便于对工件进行集中上料,有利于避免工件洒落,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便于保证上料作业的连续稳定性,有利于保证网带炉的工作效率;1.通过侧板和底板之间的槽状结构,便于对工件进行放置,且通过隔板外端面与底板的内侧之间相切,便于保证工件的上料,以便于连续生产;2.通过输送带的外侧等间距设置的隔板,使得工件落到隔板之间,从而通过输送带进行输送,且输送带的外侧等间距相间交错设置有内限位板和外限位板,便于对工件限位,避免工件滚落;3.在工件掉落时,使得工件落到固定底框的内部,通过固定底框的底面的倾斜结构,使得工件向右侧滑动,便于利用出料口进行工件的快速在收集,便于避免人力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固定架的俯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侧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输送带的俯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底框;2、支撑座;3、固定架;4、顶框;5、支撑板;6、传动辊;7、驱动电机;8、传动带;9、侧板;10、底板;11、输送带;12、隔板;13、内限位板;14、外限位板;15、出料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底框1、支撑座2、固定架3、顶框4、支撑板5、传动辊6、驱动电机7、传动带8、侧板9、底板10、输送带11、隔板12、内限位板13、外限位板14和出料口15,固定底框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2,且支撑座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固定架3的顶端固定有顶框4,且固定架3的左侧安装有支撑板5,顶框4的内侧安装有传动辊6,且顶框4的顶端设置有驱动电机7,传动辊6的顶端连接有传动带8,且传动辊6的外侧设置有输送带11,固定架3的右侧焊接有侧板9,且侧板9的底部内侧固定有底板10,输送带11的外侧设置有隔板12,且输送带11的边侧安装有内限位板13,内限位板13的外侧设置有出料口15,固定底框1的右下角开设有出料口15。如图1中固定架3通过支撑座2固定焊接在固定底框1的上方,且固定架3呈倾斜设置,并且支撑座2的顶端凸出固定底框1的底面设置,便于对固定架3进行固定,固定底框1的底面呈向右倾斜状结构,且底板10与固定底框1之间垂直焊接设置,便于掉落的工件的收集。如图1和图2中传动辊6的侧面呈齿轮状结构,且传动辊6单体之间通过传动带8构成连动结构,并且传动辊6单体之间呈三角形设置,便于继续传动,以便于连续作业。如图1和图3中侧板9关于底板10前后对称设置,且底板10的左端与隔板12的顶端之间相切设置,便于进行上料,如图4中隔板12、内限位板13和外限位板14在输送带11的外表面均呈等间距设置,且内限位板13与外限位板14之间呈相间交错设置,便于避免工件滑落,有利于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时,如图1和图2中,通过驱动电机7的启动,使得驱动电机7带动传动带8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驱动电机7通能过传动带8带动传动辊6进行传动,同时使得传动辊6单体之间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输送带11进行转动,且如图1和图3中,将工件连续的倾倒在侧板9和底板10的内侧,使得侧板9和底板10对工件进行限位,且输送带11在转动的同时,如图1和图4中,通过输送带11的外侧等间距设置的隔板12,使得底板10的内侧的工件落到隔板12之间,从而通过输送带11进行输送,此外,隔板12外端面与底板10的内侧之间相切,便于保证工件的上料,且输送带11的外侧等间距相间交错设置有内限位板13和外限位板14,便于对工件限位,避免工件滚落,同时在工件不慎掉落时,使得工件落到固定底框1的内部,通过固定底框1的底面的倾斜结构,便于利用出料口15进行工件的快速在收集,便于避免人力浪费,这就是该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的整个工作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底框(1)和驱动电机(7),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框(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2),且支撑座(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所述固定架(3)的顶端固定有顶框(4),且固定架(3)的左侧安装有支撑板(5),所述顶框(4)的内侧安装有传动辊(6),且顶框(4)的顶端设置有驱动电机(7),所述传动辊(6)的顶端连接有传动带(8),且传动辊(6)的外侧设置有输送带(11),所述固定架(3)的右侧焊接有侧板(9),且侧板(9)的底部内侧固定有底板(10),所述输送带(11)的外侧设置有隔板(12),且输送带(11)的边侧安装有内限位板(13),所述内限位板(13)的外侧设置有出料口(15),所述固定底框(1)的右下角开设有出料口(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底框(1)和驱动电机(7),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框(1)的中部设置有支撑座(2),且支撑座(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所述固定架(3)的顶端固定有顶框(4),且固定架(3)的左侧安装有支撑板(5),所述顶框(4)的内侧安装有传动辊(6),且顶框(4)的顶端设置有驱动电机(7),所述传动辊(6)的顶端连接有传动带(8),且传动辊(6)的外侧设置有输送带(11),所述固定架(3)的右侧焊接有侧板(9),且侧板(9)的底部内侧固定有底板(10),所述输送带(11)的外侧设置有隔板(12),且输送带(11)的边侧安装有内限位板(13),所述内限位板(13)的外侧设置有出料口(15),所述固定底框(1)的右下角开设有出料口(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带炉自动上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通过支撑座(2)固定焊接在固定底框(1)的上方,且固定架(3)呈倾斜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赤东
申请(专利权)人:宿迁弘益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