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02241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29 0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在微针针尖同时装载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和载氧的血红蛋白,在近红外作用下能够可控地释放氧气;微针采用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配置含有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和血红蛋白的针尖原材料溶液,通过离心的方法将针尖原材料溶液填充到具有微米级孔洞的反模板表面,吸走孔洞外周的针尖原材料溶液后,固化得到针尖;然后将基底原材料溶液加到固化后的针尖上,并将基底原材料溶液固化;最后进行模板脱离得到可控的氧载体微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氧载体微针具有良好的光热响应性,可以在近红外刺激下升温,控制氧气的释放。该氧载体微针可以作为优良的氧气控释载体,应用于多种创面修复,如治疗糖尿病创面等难愈合创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用材料及创面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微针是指尺寸为微米级的、尖端锋利的针尖及其构成的阵列。由于其合适的长度、锋利的尖端,微针可以刺破皮肤表皮到达真皮层并接触组织液、增强皮肤渗透性和吸收性、实现药物等的递送,同时不接触内部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因此,微针被视为一种微创、几乎无痛的新型生物医学器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疗美容、疫苗注射和包括糖尿病、皮肤病等在内的常见疾病的治疗中。近来,微针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二维材料是指电子仅可在两个维度的纳米尺度上自由运动的材料,常见的二维材料有黑磷、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溶液(MXene)、二硫化钼、石墨烯等。所述二维材料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具有近红外消光系数大、光热转换效率高、制作工艺简单、细胞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热转换器件。氧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可以促进细胞增殖、组织生成和组织重塑,并且充足的氧气是创面成功愈合的前提之一。使用载氧材料对创面输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其特征在于:在微针针尖同时装载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和载氧的血红蛋白,在近红外作用下能够可控地释放氧气;微针采用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配置含有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和血红蛋白的针尖原材料溶液,通过离心的方法将针尖原材料溶液填充到具有微米级孔洞的反模板表面,吸走孔洞外周的针尖原材料溶液后,固化得到针尖;然后将基底原材料溶液加到固化后的针尖上,并将基底原材料溶液固化,得到微针基底;最后,进行模板脱离,即可得到可控的氧载体微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其特征在于:在微针针尖同时装载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和载氧的血红蛋白,在近红外作用下能够可控地释放氧气;微针采用如下的方法制备:首先配置含有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和血红蛋白的针尖原材料溶液,通过离心的方法将针尖原材料溶液填充到具有微米级孔洞的反模板表面,吸走孔洞外周的针尖原材料溶液后,固化得到针尖;然后将基底原材料溶液加到固化后的针尖上,并将基底原材料溶液固化,得到微针基底;最后,进行模板脱离,即可得到可控的氧载体微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其特征在于:离心的参数为4000rpm,5分钟;基底原材料溶液滴加0.3-1.5毫升;微针基底由快速溶解的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具有光热效应的二维材料选自黑磷量子点、黑磷纳米片、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溶液(MXene)、二硫化钼量子点、石墨烯量子点、石墨烯纳米片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的氧载体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尖原材料溶液含有甲基透明质酸、甲基丙烯酸酯明胶、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的氧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远锦张筱萱王月桐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鼓楼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