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用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937 阅读:6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所述筒体和每一端的管箱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束,每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和壳程流体出口,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另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所述扰动器为卷绕弹簧结构,弹簧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的管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换热效率15%以上;可使换热器的体积下降20%以上,重量减轻25%,节约换热管的有色金属材料10%~18%,从而有效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涉及一种在空调制冷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制冷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器,通常采用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管板和分布在壳体内的换热管构成内件,换热管两端和管板焊接,高温流体在管箱和换热管内流动,低温流体则在换热管外的壳程流动,通过换热管壁的热交换实现换热。根据使用场合和参数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在中间设置管板将壳程分段,构成壳程为两段式或三段式的热交换器,而换热管是整根连通的。为提高换热效率,除了采用较薄的换热管外,也采用在壳程中加设扰流板(折流板)、采用螺纹换热管等方式,这类方法可以使壳程中的低温流体产生乱流,增加其与换热管接触的机会。然而,换热管中的高温流体在压力作用下会较快速地流过换热管,要实现较充分的换热,只能通过增加换热管的长度及根数实现。在制冷用热交换器中,一般采用纯铜管作为换热管,而铜材属于稀缺资源,在铜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结构的改变,在保证热交换效率的前提下减少换热管的长度,以节约铜材,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通过结构改进,提高换热效率,以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1]和中间的筒体[7]构成壳体,所述筒体[7]和每一端的管箱[1]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8],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2]束,每一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3]和壳程流体出口[4],一端管箱[1]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9],另一端管箱[1]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2]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5],所述扰动器[5]为卷绕弹簧[6]结构,弹簧[6]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2]的管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吉来冷冻空调设备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