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用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6937 阅读:6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所述筒体和每一端的管箱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束,每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和壳程流体出口,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另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所述扰动器为卷绕弹簧结构,弹簧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的管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换热效率15%以上;可使换热器的体积下降20%以上,重量减轻25%,节约换热管的有色金属材料10%~18%,从而有效降低成本。(*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涉及一种在空调制冷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制冷系统中使用的热交换器,通常采用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管板和分布在壳体内的换热管构成内件,换热管两端和管板焊接,高温流体在管箱和换热管内流动,低温流体则在换热管外的壳程流动,通过换热管壁的热交换实现换热。根据使用场合和参数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在中间设置管板将壳程分段,构成壳程为两段式或三段式的热交换器,而换热管是整根连通的。为提高换热效率,除了采用较薄的换热管外,也采用在壳程中加设扰流板(折流板)、采用螺纹换热管等方式,这类方法可以使壳程中的低温流体产生乱流,增加其与换热管接触的机会。然而,换热管中的高温流体在压力作用下会较快速地流过换热管,要实现较充分的换热,只能通过增加换热管的长度及根数实现。在制冷用热交换器中,一般采用纯铜管作为换热管,而铜材属于稀缺资源,在铜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结构的改变,在保证热交换效率的前提下减少换热管的长度,以节约铜材,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通过结构改进,提高换热效率,以缩短换热管的长度,减小热交换器的体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所述筒体和每一端的管箱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束,每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和壳程流体出口,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另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在所述换热管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所述扰动器为卷绕弹簧结构,弹簧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的管腔内。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卷绕弹簧”在未安装时,其外径应略大于换热管内径,安装时,可以采用杆状工具将弹簧卷紧后插入换热管的管腔内,反转放松,弹簧即能可靠地卡设于换热管内。热交换器的管箱、壳体内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也可以在壳体内加装折流板等扰流装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管为薄壁螺纹换热管,换热管端部为直管,其内径小于螺纹部内径,所述扰动器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直管部。由于换热管端部较细,扰动器能与换热管较好地固定连接。另一种技术方案为,所述扰动器的两端位于所述换热管管腔外,与管板固定连接。以更好地保证扰动器的定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筒体由2至3段构成,相邻段筒体间通过连接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穿越所述连接管板上的通孔。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扰动器的卷绕弹簧结构为分段结构,相邻段之间为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位置与所述连接管板的位置对应。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在换热管内加设了扰动器,使得在管程中的流体受到影响,改变运动速度,并产生乱流,经试验,能提高换热效率15%以上;可使换热器的体积下降20%以上,重量减轻25%,节约换热管的有色金属材料10%~18%,从而有效降低成本;2.本技术不改变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对热交换器的设计、制作工艺影响较小;3.打开管箱后,可以将扰动器从换热管中取出,便于维护保养,延长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4.当本装置作为中央空调的冷凝器使用时,相同条件下可以使中央空调的冷凝温度下降1.5K以上,大约可使中央空调的能效比提高3%以上。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中壳体和换热管组的剖视布置示意图;附图3为图1中一根换热管及其中的扰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管箱;、换热管;、壳程流体进口;、壳程流体出口;、扰动器;、弹簧;、筒体;、管板;、管程流体进口;、管程流体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1和中间的筒体7构成壳体,所述筒体7由3段构成,相邻段筒体3间通过连接管板8固定连接,所述筒体7和每一端的管箱1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8,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2束,每一换热管2穿越所述连接管板8上的通孔,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8,并与管板8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3和壳程流体出口4,一端管箱1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9,另一端管箱2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10,在所述换热管2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5,所述扰动器5为卷绕弹簧6结构,弹簧6外径与换热管2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2的管腔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2为薄壁螺纹换热管,换热管2端部为直管,其内径小于螺纹部内径,所述扰动器5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换热管2的两端直管部。所述扰动器5的卷绕弹簧6结构为分段结构,相邻段之间为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位置与所述连接管板8的位置对应。实施例二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所述筒体和每一端的管箱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束,每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和壳程流体出口,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另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在所述换热管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所述扰动器为卷绕弹簧结构,弹簧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的管腔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扰动器由不锈钢丝制成,其两端位于所述换热管管腔外,与管板固定连接。权利要求1.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所述筒体和每一端的管箱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束,每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和壳程流体出口,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另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所述扰动器为卷绕弹簧结构,弹簧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的管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为薄壁螺纹换热管,换热管端部为直管,其内径小于螺纹部内径,所述扰动器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直管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动器的两端位于所述换热管管腔外,与管板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由2至3段构成,相邻段筒体间通过连接管板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穿越所述连接管板上的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动器的卷绕弹簧结构为分段结构,相邻段之间为直线段,所述直线段的位置与所述连接管板的位置对应。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和中间的筒体构成壳体,所述筒体和每一端的管箱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束,每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和壳程流体出口,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另一端管箱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所述扰动器为卷绕弹簧结构,弹簧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的管腔内。本技术能提高换热效率15%以上;可使换热器的体积下降20%以上,重量减轻25%,节约换热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用热交换器,为管壳式结构,由两端的管箱[1]和中间的筒体[7]构成壳体,所述筒体[7]和每一端的管箱[1]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管板[8],壳体内沿壳体长度方向布置有换热管[2]束,每一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穿透对应端管板,并与管板焊接,壳体上设有壳程流体进口[3]和壳程流体出口[4],一端管箱[1]上设有管程流体进口[9],另一端管箱[1]上设有管程流体出口[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管[2]的管腔中设置有扰动器[5],所述扰动器[5]为卷绕弹簧[6]结构,弹簧[6]外径与换热管内径相当,卡设于换热管[2]的管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吉来冷冻空调设备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