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热交换元件由隔板和间隔板二个构成,制造加工组装麻烦,热交换效率不充分。本发明专利技术热交换元件的特征在于将形成有波状部的板弯折并重叠,形成彼此热交换的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热交换换气装置或空调装置上的热交换元件。办公楼或公寓或居民住宅楼内的居室空间要进行空调,空调需要化费大量的能量。因此,减少空调所需的能量,实现节能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通过回收室内换气时损失的热量能够实现空调机节能目的。日本特公昭47-19990号公报揭示了一种公知的使用热交换元件的空调装置,但最近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居住空间,强烈要求换气装置或空调装置小型化。这里,使热交换元件的小型化是个重要课题。目前所公知的热交换元件如图27所示,其结构是来自室外的给气和来自室内的排气基本上垂直相交。图27中,1是热交换元件,110是用具有导热性及透湿性的材料制成的平板状分隔板,111是波纹形截面的间隔板。这些分隔板110和间隔板111相互重叠,且间隔板111每一块相差90°地重叠。112是通过重叠形成的给气侧通孔,113是排气侧通孔。来自室外的给气朝着黑色箭头所示方向流动,来自室内的排气沿白色箭头所示方向流动,两者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可回收热量。这里,热交换主要通过分隔板进行,热交换面积包括分隔板面积和间隔板的一部分。此处,间隔板111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分隔板110的间隔,之所以间隔板的部分参与热交换,是因为间隔板相对于分隔板而言,起到了翅片的作用。对于图27所示的现有正交型热交换器,如果使用同向流动的对流型热交换器,公知的是在相同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可得到很高的换热率。利用对流使热交换元件小型化的专利技术,例如有特开昭58-22893号公报。图28示出上述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元件的概要构成的透视图。在图中,202是分隔板,203是流入侧的间隔板,204是流出侧的间隔板。热交换元件1由分隔板202和间隔板203,,204相互交叉重叠而成。黑色箭头所示的给气从图中左侧流入,从下侧流出。而排气如白色箭头所示从里侧流入后,从左侧的上方流出。这里,给气和排气通过分隔板202以对流方式配置并进行热交换。图29示出了展开热交换元件1的分隔板202的图。在本例中,使用宽度为A的平板作为分隔板202。分隔板202纵向很长,在该分隔板202的外侧面上粘接流入侧的间隔板203和流出侧的间隔板204。如图所示,间隔板203和间隔板204交替粘接在分隔板202外表面上。在粘接间隔板203,,204的长度B和相邻长度B之间设置间隔为C的二根隔条205。通过在隔条205处弯折分隔板202,就可形成图28所示的热交换元件1。图30示出了在从隔条205处弯折图29的分隔板202的弯折状态下间的隔板203和204的配置情况。因弯折是将分隔板每隔一定间隔边弯曲边重叠,所以间隔板203,,204交替接合在外表面上是有必要的。因此,间隔板203,,204不是一个连续部件,必须按比例进行接合,这样势必造成制造热交换元件的部件数量增大,而且还要进行间歇的接合工艺。在图28所示的热交换元件1中,间隔板203,,204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分隔板202的间隔,给气和排气不能通过间隔板203,,204进行热交换。这样,热交换面积是平板状的分隔板202和间隔板203,,204的一部分,虽然可以对流方式实现小型化,但不能得到高效率。现有热交换元件是如上构成,图28示出的给气和排气为对流的,,分隔板弯折且重叠的热交换元件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第一是给气和排气通过平板状分隔板进行热交换,不是通过波纹形间隔板进行热交换。间隔板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分隔板的间隔以便形成流路。因此,仅由平板状分隔板只能得到较小的热交换面积。第二个问题是保持间隔的间隔板是间断部件。因此,间隔板部件的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和间歇交替地把间隔板接合在分隔板外表面上给制造带来困难。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给气和排气的换热率高的热交换元件。另外,提供部件数量少,制造容易,能可靠地保持为形成流路所必须的间隔的热交换元件。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元件是将形成有波纹形部的板弯折并叠重,形成相互进行热交换的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上述波纹形部在上述板连续地形成。上述板由波纹形部和平面部构成,交替重叠。上述波纹形部以每隔一定间隔形成波纹形。弯折时折曲的端面和上述波纹形部形成的流路平行。上述波纹形部的波前端的前面细。使与上述波纹形部的波方向平行的上述板形成比上述波纹形部的波小的波纹形。制成上述小波形状的波的波数是上述波形状部的波数的奇数倍。在上述板的端部形成保持流路间隔的端部波状部。上述端部波状部的波的波方向是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平行。上述端部波状部的波的波方向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垂直。形成上述波状部的波形使得由上述波状部形成的一次气流流路及二次气流流路的流量均匀。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14.上述波状部和在重叠时与该波状部的波接触的部分上设置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在上述板内加入金属。上述金属是铝,铁,铜,不锈钢或镍。上述金属是规定宽度的箔,细线或网中的任何一种。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热交换元件的概要透视图。图2是展开图1的隔板的透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截面图。图4是图IV-IV的截面图。图5是图III-III截面透视图。图6是示出了组装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元件的天花板埋入型热交换装置的平面截面图。图7是示出了本发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概略透视图。图8是展开图7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图9是图IX-IX的截面图。图10是图8的X-X截面图。图11是相当于图8的IX-IX截面的图7的截面图。图12是相当于图8的IX-IX截面的图7的截面图。图13(a)是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波状部的平面图,图13(b)是截面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图8的X-X截面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图8的X-X截面和IX-IX截面的比较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图19是模拟地示出了由波状部形成的流路形状相等时的流量分布图。图2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1是模拟地示出了由波状部形成的流路形状相等时的流量分布图。图22是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3是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4是示出了组装了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元件的盒式全热交换装置的垂直截面图。图25是示出了组装了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元件的家用热交换装置的平面截面图。图26(a)是示出了叠合了金属箔的复合纸的局部的截面图。图26(b)是二块板中夹着金属线的复合纸的局部截面图。图26(c)是二块板夹着金属网的复合纸的局部截面图。图27是现有热交换元件的透视图。图28是现有热交换元件的透视图。图29是热交换元件的展开透视图。图30是示出了图29中展开的热交换元件弯折状态的示意图。实施例1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概略透视图。在图中,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当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图中,2是每隔适当长度弯折一块板并重叠的分隔板,20是分隔板2上形成的波纹形部,板的中间部两面形成波纹状凹凸,在两面上形成从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流路。21是通过将隔板2弯折在热交换元件1的两侧部上形成彼此交替且并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将形成有波状部的板弯折并重叠,形成彼此热交换的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井秀元,杉山阳一,藤城明弘,秋田裕之,土井全,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