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5357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8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包括消声器壳体、进气管和出气管,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拼合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消声器壳体由平行设置的第一网孔板和第二网孔板分隔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二腔室内填充吸声材料;消声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端口、出气端口,进气管包括一斜向上延伸的上升管段以及一水平延伸的直管段,进气管的下游端管口高于拼合线所在平面,进气管位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管段分别设置有若干通孔;出气端口设置第三腔室侧壁,出气管位于第二腔室内的管段设置有若干通孔,中间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室、第三腔室连通,中间芯管位于第二腔室的管段设置有若干通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
技术介绍
汽车消声器是阻碍声音传播而让气流通过的、防治气流动力性噪声的专用设备。提高消声器的消声效果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有利身心健康,现有的汽车消声器通常多采用消声器管道上接截面突变的管段,来实现降低由消声器向外辐射的声能。常见的汽车消声器的壳体多为规则的筒状,消声器管道上接有两个腔室,高温气流进入进气管后,进入第一腔室,经过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的导管进入第二腔室,再经排气管排出消声器,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采用这种结构的汽车消声器,消声原理单一,消声效果较差,降噪的效果不理想,并且由于高温气流在各腔室内流窜将高温传导给消声器壳体,同时噪音控制效果也十分有限,且现有汽车消声器的壳体多为规则的筒状,需要占据较大的车身空间也与车身适配的程度低,其表面光滑不便于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它结构紧凑、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消减发动机所有转速范围内排气噪声,有效降低气流噪声及各个阶次噪声,减少排气背压,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包括消声器壳体、进气管(3)和出气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壳体由上壳体(2)和下壳体(1)拼合而成的密封壳体结构,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1)的拼合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消声器壳体由平行设置的第一网孔板(6)和第二网孔板(8)分隔为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第三腔室(c),所述第二腔室(b)内填充吸声材料(g);所述消声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端口(a1)、出气端口(c1),所述进气端口(a1)设置在第一腔室(a)侧壁,所述出气端口(c1)设置第三腔室(c)侧壁,所述进气管(3)从进气端口(a1)插入并穿过第一网孔板(6)和第二网孔板(8),所述进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包括消声器壳体、进气管(3)和出气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器壳体由上壳体(2)和下壳体(1)拼合而成的密封壳体结构,所述上壳体(2)和下壳体(1)的拼合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消声器壳体由平行设置的第一网孔板(6)和第二网孔板(8)分隔为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第三腔室(c),所述第二腔室(b)内填充吸声材料(g);所述消声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端口(a1)、出气端口(c1),所述进气端口(a1)设置在第一腔室(a)侧壁,所述出气端口(c1)设置第三腔室(c)侧壁,所述进气管(3)从进气端口(a1)插入并穿过第一网孔板(6)和第二网孔板(8),所述进气管(3)包括一斜向上延伸的上升管段(31)以及一水平延伸的直管段(33),所述直管段(33)位于上升管段(31)的下游段,所述上升管段(31)位于第一腔室(a)内,所述直管段(33)贯穿第二腔室(b),所述进气管(3)的下游端与第三腔室(c)连通,所述进气管(3)的下游端管口高于拼合线所在平面,所述进气管(3)位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内的管段分别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出气管(4)从出气端口(c1)插入并横向穿过第一网孔板(6)和第二网孔板(8),所述出气管(4)的上游端与第一腔室(a)连通,所述出气管(4)位于第二腔室(b)内的管段设置有若干通孔;还包括一中间芯管(5),所述出气管(4)设置在进气管(3)和中间芯管(5)之间区域,所述中间芯管(5)横向穿过第一网孔板(6)和第二网孔板(8),所述中间芯管(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室(a)、第三腔室(c)连通,所述中间芯管(5)位于第二腔室(b)的管段设置有若干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共振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鹏王岩杰李季郑明远王冬
申请(专利权)人:艾瑞成都排放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