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口叶片阻力外置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4327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出风口叶片阻力外置控制结构,涉及汽车内风道领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出风口本体、叶片和阻尼组件;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设有与叶片配合固定肋,叶片位于出风口本体内,其中该叶片本体上方的两端分别通过金属轴与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转动配合;阻尼组件包括阻尼件、连杆和摆杆;阻尼件设置于出风口本体的外部,第一转轴的内端与阻尼件转动配合,第一转轴的外端与摆杆的固定端固定,摆杆的自由端与连杆的外端铰接,连杆的内端与叶片的下方铰接,可以实现在不改变出风口整体的布局和大小的前提下为叶片提供阻尼,使叶片可以保持在某一特定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口叶片阻力外置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出风口叶片阻力外置控制结构,主要涉及汽车内风道领域。
技术介绍
汽车空调中出风口装置安装在汽车中控台,为了能够对出风口的气流进行导向,通常会在出风口内设置叶片,通过调整叶片的方向,进而控制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的方向。出风口的内壁会向内设置于固定肋,叶片的两端设置转轴,转轴与固定肋转动配合。传统的转轴采用的是塑料材质,塑料材质与出风口内壁配合会有一定的阻尼,而这种阻尼正是叶片需要的。前述的结构对于出风口利用空间较大的汽车目前是技术较成熟的方案。但是如果预留出风口的空间很小的时候就不能继续使用了,首先由于空间很小,相应的固定肋会很薄,这种情况还是采用传统的塑料材质的转轴,其强度会跟不上,很容易出现损坏,为了提高转轴的强度,现将其改为了金属材质,但是金属材质由于其自身特征,阻尼很差,叶片转动到某一特定角度的时候,很难保持该状态不动。因此如何在出风口整体布局不发生变化,同时尺寸空间很小的情况下保持叶片摆动过程中的阻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出风口叶片阻力外置控制结构,可以实现在不改变出风口整体的布局和大小的前提下为叶片提供阻尼,使叶片可以保持在某一特定的状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出风口本体、叶片和阻尼组件;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设有与叶片配合固定肋,所述叶片位于所述出风口本体内,其中该叶片本体上方的两端分别通过金属轴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转动配合;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件、第一转轴、连杆和摆杆;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转轴的内端与所述阻尼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转轴的外端与摆杆的固定端固定,所述摆杆的自由端与连杆的外端铰接,所述连杆的内端与所述叶片的下方铰接。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叶片的下方通过连杆与摆杆的下端连接,因此叶片摆动的时候摆杆将一同摆动,摆杆的上端与第一转轴固定,因此第一转轴将同步转动,而第一转轴与阻尼件转动配合,因此第一转轴转动的时候,将受到阻尼件产生的阻尼,第一转轴转动的时候要有粘滞性,第一转轴转动到某一特定位置的时候,阻尼件可以将第一转轴的状态进行维持,避免过分松动,相应的叶片和第一转轴是联动设置的,因此叶片转动也会出现粘滞性,进而实现对叶片的状态进行固定。通过在出风口的外部设置阻尼件,可以实现在不改变出风口整体的布局和大小的前提下为叶片提供阻尼,同时阻尼件位于出风口的外部,因此空间设置方式更加灵活。优选地,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设有安装槽,所述阻尼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便于快速拆装阻尼件。优选地,还包括有阻尼腔,所述阻尼腔的下方通过设有与出风口内连通的窗口,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阻尼腔的顶部外侧,所述第一转轴的内端穿过所述阻尼腔侧壁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摆杆的自由端向下与所述连杆铰接,通过阻尼腔对摆杆进行保护,避免摆杆与外部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径向设有限位件,在所述第一转轴两侧分别设有对限位件的扇形摆动区间进行限制的挡件,对第一转轴限位也意味着对叶片进行了限位,避免叶片在出风口本体内向两侧过度的摆动。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的外端穿过阻尼腔侧壁延伸至外部,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端,所述挡件位于所述阻尼腔的外侧壁,将限位件设置在阻尼腔的外部,使其与阻尼件分开,降低加工难度。优选地,所述阻尼件为正方体结构,采用正方体结构可以避免阻尼件在安装槽内发生转动。优选地,所述摆杆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转轴,所述叶片的下方设有第三转轴,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转动配合,通过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可以实现叶片对摆杆稳定的驱动。优选地,所述叶片向下方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三转轴固定于所述连接柱,便于将第三转轴下置,避免由于叶片长度不够,而出现不能有效的先摆杆进行传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其中两幅,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叶片与阻尼组件的第一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叶片与阻尼组件的第二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叶片与阻尼组件的第三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叶片与阻尼组件的第四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叶片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出风口整体的示意图。其中,叶片1、连接柱2、连杆3、第二转轴4、摆杆5、阻尼件6、挡件7、限位件8、第一转轴9、固定肋10、第三转轴11、阻尼腔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包括出风口本体、叶片1和阻尼组件。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设有与叶片1配合固定肋10,所述叶片1位于所述出风口本体内,其中该叶片1本体上方的两端分别通过金属轴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转动配合。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件6、第一转轴9、连杆3和摆杆5。所述阻尼件6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该阻尼件6即为橡胶材质,为了实现快速拆装阻尼件6,以便在阻尼件6发生磨损的时候能够顺利更换,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设有安装槽,所述阻尼件6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为了避免阻尼件6在安装槽内发生转动,所述阻尼件6为正方体结构。所述第一转轴9的内端与所述阻尼件6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转轴9的外端与摆杆5的固定端固定,所述摆杆5的自由端与连杆3的外端铰接,所述连杆3的内端与所述叶片1的下方铰接。其中,所述摆杆5的自由端设有第二转轴4,所述叶片1的下方设有第三转轴11,所述连杆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11转动配合,通过第二转轴4和第三转轴11可以实现叶片1对摆杆5稳定的驱动。所述叶片向下方设有连接柱2,所述第三转轴11固定于所述连接柱2,便于将第三转轴11下置,避免由于叶片1长度不够,而出现不能有效的先摆杆5进行传动。为了避免摆杆5与外部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还包括有阻尼腔12,所述阻尼腔12的下方通过设有与出风口内连通的窗口,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阻尼腔12的顶部外侧,所述第一转轴9的内端穿过所述阻尼腔12侧壁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摆杆5的自由端向下与所述连杆3铰接,通过阻尼腔12将摆杆5保护起来。为了避免叶片1在出风口本体内向两侧过度的摆动,所述第一转轴9径向设有限位件8,在所述第一转轴9两侧分别设有对限位件8的扇形摆动区间进行限制的挡件7。所述第一转轴9的外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出风口叶片(1)阻力外置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口本体、叶片(1)和阻尼组件;/n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设有与叶片(1)配合固定肋(10),所述叶片(1)位于所述出风口本体内,其中该叶片(1)本体上方的两端分别通过金属轴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转动配合;/n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件(6)、第一转轴(9)、连杆(3)和摆杆(5);/n所述阻尼件(6)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转轴(9)的内端与所述阻尼件(6)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转轴(9)的外端与摆杆(5)的固定端固定,所述摆杆(5)的自由端与连杆(3)的外端铰接,所述连杆(3)的内端与所述叶片(1)的下方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出风口叶片(1)阻力外置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出风口本体、叶片(1)和阻尼组件;
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设有与叶片(1)配合固定肋(10),所述叶片(1)位于所述出风口本体内,其中该叶片(1)本体上方的两端分别通过金属轴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内壁转动配合;
所述阻尼组件包括阻尼件(6)、第一转轴(9)、连杆(3)和摆杆(5);
所述阻尼件(6)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转轴(9)的内端与所述阻尼件(6)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转轴(9)的外端与摆杆(5)的固定端固定,所述摆杆(5)的自由端与连杆(3)的外端铰接,所述连杆(3)的内端与所述叶片(1)的下方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叶片(1)阻力外置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本体的外部设有安装槽,所述阻尼件(6)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口叶片(1)阻力外置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阻尼腔(12),所述阻尼腔(12)的下方通过设有与出风口内连通的窗口,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阻尼腔(12)的顶部外侧,所述第一转轴(9)的内端穿过所述阻尼腔(12)侧壁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摆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先发杨丽伍先芳叶燕丽李学顺熊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臻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