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342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2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若干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留有可容纳极耳的间隙;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宽度均小于所述极耳的长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一长一短的绝缘件移动使得极耳进入两个绝缘件之间,以帮助极耳恢复竖直状态,纠正了极耳出现的弯折现象,保证了其呈竖直状,以供后续汇流排的引入。而经过梳理之后的极耳大大降低了安装难度,解决了目前人工安装难度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耳梳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软包电池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极耳梳理装置。
技术介绍
软包电芯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诸多优势,因此在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通过动力电池提供能量,动力电池的电池模组则是通过导电连接件将若干单电芯串联或并联而成。常规的,电芯上会带有用于导电的极耳,而电池模组正是通过导电连接件将不同电芯上的极耳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电池模组的电循环。目前,常用的导电连接件为汇流排,传统汇流排与极耳的组装方式主要是人工戴上手套后手工操作,先是移动汇流排的位置,将其与模组中每个电芯的极耳对上,然后逐个将极耳穿过汇流排的间隙,来达到安装的目的。但常规的软包电池模组的极耳与汇流排之间只存在1-3mm间隙,而由于极耳比较薄,在电芯堆叠后,各电芯极耳的位置无法保证同一性,有的极耳可能出现上撇或者下趴的情况(如图1~2所示),彼此之间的尺寸差异很可能大于3mm,超过了极耳与汇流排之间存在的间隙,致使人工安装难度太大;一般地,当极耳出现偏差时,往往是利用人工校正,但人工校正却又容易出现损坏极耳的情况;另外,由于安装难度大,往往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整线的产能;人工安装还容易出错,比如安装时错位一个电芯的位置,很可能造成短路打火,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梳理装置,解决了目前电池模组中极耳容易弯折导致人工安装难度高,引发安全事故,且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若干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留有可容纳极耳的间隙;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宽度均小于所述极耳的长度。本技术的极耳装置主要通过设置的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以对极耳进行梳理,保证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极耳的宽度以及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宽度均小于极耳的长度,可以使得梳理装置从极耳的侧边根部引入,以将极耳根部容纳进梳理装置中,通过一长一短的绝缘件使得极耳根部被包裹进两个绝缘件之间,再利用梳理装置的上下、左右移动,帮助极耳恢复竖直状态。本技术利用极耳装置对极耳进行梳理,将在电池堆叠中造成的极耳弯折现象予以纠正,保证了极耳呈竖直状,以供后续汇流排的引入。经过梳理之后的极耳大大降低了安装难度,解决了目前人工安装难度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优选的,极耳梳理装置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把手可以有助于人工操作,双手把持将把手上下左右移动,以更加方便人工梳理极耳。优选的,所述绝缘组件的数量多于或等于所述极耳的数量。当绝缘组件的数量刚好与极耳的数量相等时刚好可以梳理所有极耳,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其中,支撑件上设置有若干个与绝缘组件匹配的插口,当极耳的数量增多时,只要再另外增加绝缘组件满足其数量始终多于或等于极耳的数量即可,而无需再另外根据不同模组极耳数量的不同定制梳理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均为软性绝缘件。由于极耳本身偏薄,软性的接触物质可以保证不额外损坏极耳以及造成极耳某些处的磨损。优选的,所述软性绝缘件包括软性塑料绝缘件、软性硅胶绝缘件和软性橡胶绝缘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件的侧面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侧面均为竖直平面。由于极耳需保持为竖直状,当极耳被夹于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之间时,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侧面保持平整更加有利于极耳竖直状的恢复,达到梳理的目的。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第二绝缘件之间间隙的宽度比所述极耳的厚度大0.1~3mm。更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第二绝缘件之间间隙的宽度比所述极耳的厚度大1~3mm。由于汇流排与极耳之间一般存在1~3mm的间隙,而如果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之间的间隙宽度过大,则不利于更好的调整极耳的弯折区域;另外,梳理装置进行移动时,过大的间隙还有可能导致极耳出现额外的弯曲。优选的,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极耳的宽度。第二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极耳宽度,可以保证当极耳容纳进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之间时,第二绝缘件也能围绕住极耳,以将极耳恢复为竖直状。优选的,所述第二绝缘件的末端为斜切面,所述斜切面的倾斜角度为90~180°。当第二绝缘件刚刚接触极耳时,斜切面的设置更加有利于极耳进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之间,以进行后续的梳理调整。优选的,所述支撑件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支撑件移动的活动栓。当支撑件从侧面开始插入极耳直到第二绝缘件触碰到极耳时,旋动活动栓使得梳理装置横向移动,向靠近极耳位置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绝缘件接触极耳并且第一绝缘件即将出现弯折的情况,则停止梳理装置的移动,继续沿原来方向插入,直至极耳被容纳进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之间。活动栓的设置可以帮助人工更加精准地判断第一绝缘件是否已接近极耳。当然,也可以不设置活动栓,当第一绝缘件出现弯折时也表示第一绝缘件已接近极耳。优选的,所述活动栓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侧面。活动栓设置在侧面更加适应人工的常规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若干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留有可容纳极耳的间隙;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宽度均小于所述极耳的长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利用一长一短的绝缘件移动使得极耳进入两个绝缘件之间,再通过梳理装置的上下、左右移动,帮助极耳恢复竖直状态;本装置通过对极耳进行梳理,将在电池堆叠中造成的极耳弯折现象予以纠正,保证了极耳呈竖直状,以供后续汇流排的引入。而经过梳理之后的极耳大大降低了安装难度,解决了目前人工安装难度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2)本技术结构简单,对于人工操作上手容易,不仅大大提高了组装效率,而且提高了极耳与汇流排组装的精准度,避免了短路打火等危险事故的发生,适于工业的大批量生产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电池模组中极耳的异常状态。图2为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操作的示意图。图中:1-支撑件;2-绝缘件;21-第一绝缘件;22-第二绝缘件;3-把手;4-极耳。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3~4所示,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包括支撑件1、设置在支撑件1上的若干绝缘组件2、以及与支撑件1连接用于辅助人工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若干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留有可容纳极耳的间隙;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宽度均小于所述极耳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的若干绝缘组件;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留有可容纳极耳的间隙;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长度大于所述极耳的宽度,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宽度均小于所述极耳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组件的数量多于或等于所述极耳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梳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绝缘件均为软性绝缘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耳梳理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勇王培为王易玮许瑞徐作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汇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