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式导热元件,在抽成一定真空度后的容器内充有一种或几种传热工质,然后密闭,容器为热管元件,其特征是:在热管式导热元件的热管元件(C)上有方便与其它热管式导热元件互相连接的插孔(A)和/或插槽(A)和/或插头(B),插孔(A)或插槽(A)与插头(B)的形状相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管式导热元件通过插孔(A)或插槽(A)与插头(B)进行相互连接。(*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管式导热元件,特别是在建筑供冷热、地温地热应用、太阳能应用、海洋应用、电子产品散热、工业热能应用等应用领域的热能导热元件。
技术介绍
热管技术的专利技术给传热领域带来新的技术方法,利用热管技术可将热能高效的进行传输,但由于传统热管的制造方法的限制及缺乏一种有效可行的连接方法,使得热管技术仅被有限的应用,热管的主要应用是单根热管的简单应用,无法进行多根热管的方便的连接应用;目前工业及民用的普遍应用的热管主要为直径20mm到112mm,长度由0.1mm到240mm的各种材质的热管,其传输距离主要受到单根热管长度的限制,由于热管的制造方法需对热管一端进行密闭从而在一端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尖头,使得无法利用传统的管件连接方式对多根热管的连接,也无法利用热管的高效传热性能将热能远距离地传输。热能的远距离传输在工业及民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热能远距离传输方式是以某种液体(如水)作为载体,再铺设管道将水输送到需要热量的地方,目前在工业及居民供热领域主要采用此种技术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热能远距离传输存在很多缺点,如热能利用效率低、需要耗费很多热能传输载体(如水)、管件容易腐蚀等缺点。中国专利97180042,名称为《超导传热介质》公布了一种高效导热元件的介质及其高效传热元件的制备方法,但其应用方法基本与传统热管相同,未对其远距离传输热能进行技术上的设计,仅根据公布的专利内容不能将其技术产品应用于热能的远距离传输。传统热管技术及各种新型高效导热材料的专利技术,为热能的高效传输带来技术上的可能,(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将采用″热管″一词来代替″热管及各种高效导热材料″,热能的远距离传输除需要依赖高效的导热元件外,还需要有经济可行的连接方式,以及为了实现对传输热能的各种热力学指标的控制,需要加入对传输系统进行控制的调节控制装置。在能量转换的各种应用领域,急需一种可实现高效传热、集热、散热、换热的高效热元件,以实现高效节能可以进行各种热力学指标控制的热能转换技术,热管技术是普遍应用的高效传热元件,但由于其传统生产技术的限制使其不能进行可控、可方便连接的进行集热、散热、换热、传热。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普通热管的技术缺陷不能连接、不能控制其各种热力学指标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连接可进行各种热力学指标控制的热管式导热元件。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建立在热管及各种高效导热元件的专利技术及普遍被采用的技术基础上,对传统热管进行了技术改进,并专利技术了一种可方便连接可控制的元件,利用这种可连接可控的热管式导热元件可实现对热能的高效传热、集热、散热、换热,并可经济的利用热管式导热元件对热能进行高效远距离传输。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首先对热管进行技术上的改进,使其可以被方便的连接从而可以用于远距离的传输热能;其次,专利技术了一种特殊结构形状的调节控制装置便于实现热能的各种控制。一种热管式导热元件,在抽成一定真空度后的容器内充有一种或几种传热工质,然后密闭,容器为热管元件,其特征是在热管式导热元件的热管元件C上有方便与其它热管式导热元件互相连接的插孔A和/或插槽A和/或插头B,插孔A或插槽A与插头B的形状相配合,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管式导热元件通过插孔A或插槽A与插头B进行相互连接。所述的热管式导热元件组件,其特征是在同一个热管式导热元件的热管元件C的至少一端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插孔A或插槽A,热管元件C的另一端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插头B,插孔A或插槽A与另一个热管元件的插头B的形状相配合,以使两个热管式导热元件通过便于连接的方式进行相互连接。所述的热管式导热元件,其特征是热管式导热元件为专门用于热管导热元件连接的连接件,热管元件C的形状为三通或多通的形状,三通或多通的各端口有可以与另外的热管元件或另外的三通或多通相互连接的插孔A或插槽A或插头B。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对传统热管的改进,实现了利用热管进行可连接、可控制的热能高效、远距离传输,大大的提高了传统热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使热管的传输距离不受限制;2、可连接可控制热管的专利技术,可为热能高效远距离传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经济的、高效的技术方法;3、为各领域的集热、散热、传热、换热的技术及产品提供了一种新型经济的、高效的技术方法;4、可实现热管进行标准化的设计,从而可以标准化的生产各类热管,利于热管的推广及使用;5、无需使用其他液体作为热能传输的载体,节约水等资源;6、可实现热能的″清洁″传输,不会造成水等热能载体的″跑冒滴漏″等给使用者带来的″污染″,也不会给传输管道造成腐蚀。附图说明图1至图25均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图1圆形插拔式热管式导热元件;图2圆形螺旋式热管式导热元件;图3圆形直接插拔式热管式导热元件;图4为方形螺栓连接热管式导热元件;图5为圆形粘连式热管式导热元件;图6为方型连接热管式导热元件;图7为圆形弯头热管式导热元件;图8为圆形三通连接件;图9为方形三通连接件;图10为十字四通连接件;图11为方型并行四通连接件;图12最简单的热管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图13为方形调节控制装置图;图14三通调节控制装置;图15三通放大、缩小调节控制装置;图16二级输入二级输出调节控制装置;图17太阳能应用系统;图18海洋开发应用;图19建筑供冷热系统;图20温、地热应用;图21电子产品散热器应用;图22工业换热的各种应用;图23热管导热元件上所用的翅片的结构图,翅片Q的横向截面为梯形。图24圆柱体形状的热管导热元件的热管元件C径向剖视图;其上有横向截面为梯形的翅片Q。图25方形形状的热管导热元件的热管元件C径向剖视图;其上有横向截面为半圆形的翅片Q。图26热管导热元件上所用的翅片的结构图,翅片Q的横向截面为半圆形。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对热管技术上的改进是将热管在制造的过程中设计成特殊的形状,附图1至附图7是所需加工成的七种基本的热管式导热元件的形状,其中图1为圆形插拔式元件,热管元件C为圆柱体形,其中A为插孔、B为插头,D为充液管;图2为螺旋式圆形可连接元件,A为插孔,其上有螺旋,B为插头,其上有螺旋,D为充液管;便于通过相互的螺旋连接,C为热管元件;图3为圆形直接插拔式元件,其中A为方形插槽、B方形插头,D为充液管,C为热管元件,这种形状可方便的进行元件间的插拔连接;图4为方形螺栓连接元件,在热管元件C的两端为方形,其上有插孔A,插孔A为通孔,D为充液管,这样可利用螺栓方便的进行连接;图5为圆形粘连式连接方式,D为充液管,在热管元件C的两端分别有插孔A和用于粘接的圆板B5,此种方式中充液管D须放置在热管元件内部,B5为一圆板,可与另外元件的同样端面进行粘接相连,图中A为插拔式端口,可与另外元件插拔式端口进行连接;图6为方形连接元件,有两个直接插拔式端口的插槽A,C为热管元件;图7为圆形弯头元件,其中A为插孔,B为插头,D为充液管,C为热管元件;将容器加工成图7中所示的类型的端部,在加工成这种形状后,可方便地将其与另一个加工成可方便连接方式的热管元件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热管的可连接的进行热能传输。为了进行热管的远距离传输热能,除了将热管制造成上述的特殊形状外,还需要制造一类专门用于热管连接的连接件,图8为圆形三通连接件,其中A8、B8、D8为加工成的特殊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建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