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61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和第二侧梁,每一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第一侧梁设有一大体上横截面为U形的一第一纵向体,所述的第一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一分隔凸缘部和将所述的第一分隔凸缘部相互连接的一第一主板部,所述的第一侧梁设有一第一上部区和一第一下部区,所述的第二侧梁设有一大体上横截面为U形的一第二纵向体,所述的第二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二分隔凸缘部和将所述的第二分隔凸缘部相互连接的一第二主板部,所述的第二侧梁设有一第二上部区和一第二下部区,一上部元件布置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上部区之间,所述的上部元件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上部元件设有第一和第二端部,所述的上部元件通过点焊被安装到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上部区并且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内配合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且一下部元件布置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下部区之间,所述的下部元件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下部元件设有第三和第四端部,且所述的下部元件通过点焊被安装到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下部区,并且通过其所述的第三和第四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内配合。(*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体上为四边形的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它是由元件装配而成的,每个元件由一超高抗张强度钢薄板制成且通过施压加工薄板形成一预定形状。
技术介绍
一般地,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包括一轮廓大体上为倒U形的主管,一上部板元件架设在所述的倒U形管的两侧部分的上部部位之间,并通过电弧焊安装到倒U形管的两侧部分的上部部位,侧部板元件通过电弧焊安装到倒U形管的两侧部分,且一下部管架设在所述倒U形管的两侧部分的下部部位之间并通过电弧焊安装到倒U形管的两侧的下部部位。每一上部板元件和侧部板元件通过切割钢板形成预定的形状。座椅靠背构架从元件装配成一大体上的四边形。传统的座椅靠背构架重量大且机械强度弱。如上所述,上部板元件、侧部板元件和下部管元件通过电弧焊安装到倒U形主管上。在完成焊接的同时,确保空间尺寸的准确是困难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克服现有座椅靠背构架的前述问题为目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它重量轻且在机械强度和空间尺寸的准确性上有所改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它容易装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座座椅靠背构架,该座椅靠背构架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和第二侧梁;每一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第一侧梁具有一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的一第一纵向体;所述的第一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一分隔凸缘部和一第一主板部,该第一主板部将所述的第一分隔凸缘部相互连接;所述的第一侧梁具有一第一上部区,一第一下部区;所述的第二侧梁具有一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的一第二纵向体;所述的第二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二分隔凸缘部和一第二主板部,该第二主板部将所述的第二分隔凸缘部相互连接;所述的第二侧部具有一第二上部区,一第二下部区;一上部元件布置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上部区之间;所述的上部元件由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上部元件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所述的上部元件通过点焊被安装到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第一和第二上部区,且通过其第一和第二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内配合,以及一下部元件布置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下部区之间;所述的下部元件由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下部元件具有第三和第四端部,并且所述的下部元件通过点焊被安装到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下部区,且通过其第三和第四末端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内配合。所述的第一侧梁可在其第一主板部的一上部区域设有一第一加强肋部,所述第一加强肋部是这样形成的,通过在所述第一主板部的所述上部区域的一个部位压纹,并使所述第一主板部的所述上部区域的所述部位凹陷,以此方式使所述第一主板部上部区域的所述部位向内突出。所述的第二侧梁可在其第二主板部的一上部区域设有一第二加强肋部,所述第二加强肋部是这样形成的,通过在所述第二主板部的所述上部区域的一个部位压纹,并使所述第二主板部上部区域的所述部位凹陷,以此方式使所述第二主板部上部区域的所述部位向内突出。所述的上部元件在其第一和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一和第二舌形片。所述第一和第二舌形片点焊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加强肋部的向内突出表面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加强肋部的向内突出表面制成平的。所述的第一侧梁可在其第一主板部的一中部区域设置一第三加强肋部,并在其第一主板部的一下部区域设置一第四加强肋部。所述的第二侧梁可在其第二主板部的一中部区域设置一第五加强肋部,并在其第二主板部的一下部区域设置一第六加强肋部。所述的上部元件可以包括一上部部件和一基底部件。所述的上部部件和所述的基底部件彼此联结。所述的下部元件可以包括一纵向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部元件纵向体的两个端部的托架部。所述的托架部点焊到所述第一和第二侧梁的下部区。所述的座椅靠背构架还可以包括用于加强所述的下部元件的一辅助元件。所述的辅助元件点焊到所述的下部元件。所述的辅助元件可以包括一纵向体和设置在所述辅助元件纵向体的两个端部的托架部。所述辅助元件的托架部点焊到所述下部元件的托架部。附图说明参照后面的详细说明和联系附图,更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及其所带来的优势,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件,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构架的主视爆炸图;图2为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构架的侧视图;图3为座椅靠背构件的一上部元件的一上部部件的透视图;图4为一上部元件的一基底部件的透视图;图5为上部元件的放大剖面侧视图;图6为座椅靠背构架的一下部元件和辅助元件的透视图;图7为座椅靠背构架的上部元件联结到分隔侧梁的透视图;图8为图6所示的下部元件和图6所示的辅助元件彼此联结的透视图;图9为辅助说明下部元件联结到侧梁的透视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装配的座椅靠背构架的主视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座椅靠背构架的侧视图;图12为图6所示的辅助元件的一变体的透视图;以及图13为包括图10所示的座椅靠背构架的车座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座座椅靠背构架进行论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一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包括一高度可调的头枕,用于允许车座的座椅靠背相对于车座的座垫枢轴转动的倾斜装置,以及用于允许车座在车辆中向前和向后移动的一滑轨机构。参照图1和图2,其中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构架。该座椅靠背构架包括一对分隔的侧梁1、2,将所述侧梁1、2上部互相连接的一上部元件3,将所述侧梁1、2下部相互连接的一下部元件4,以及用于加强下部元件4的一辅助元件5。所述座椅靠背构架的每一元件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且通过施压加工一超高抗张强度钢薄板制成一预定形状。上部元件3和下部元件4通过点焊安装到分隔的侧梁1、2。尽管拉伸弹簧在图1中未示出,拉伸弹簧是张紧在分隔的侧梁1、2之间。每一侧梁1、2都设有一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的一纵向体。第一侧梁1的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一和第二凸缘部11、12,它们在垂直于图1纸面方向上彼此分隔设置,和一相互连接所述分隔凸缘部11、12的主板部10。主板部10具有一外表面,其所形成的一部分与从所述座椅靠背的一肩部延伸到所述座椅靠背的一侧部的一座椅靠背区域相对应。同样的,第二侧梁2的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三和第四凸缘部21、22,它们在垂直于图1纸面方向上彼此分隔设置,和一相互连接所述分隔的凸缘部21、22的主板部20。主板部20具有一外表面,其所形成的一部分与从所述座椅靠背的另一肩部延伸到所述座椅靠背的另一侧部的一座椅靠背区域相对应。每一侧梁1、2的一上部区向内弯曲以形成与座椅靠背的一对应肩部相对应的一部分。每一个凸缘部11、12、21、22都设有一上部区,一中部区,和一下部区。第一和第二凸缘部11、12的上部区11a、12a同第一和第二凸缘部11、12的中部区11b、12b相比较向内延伸更长。同样地,第三和第四凸缘部21、22的上部区21a、22a同第三和第四凸缘部21、22的中部区21b、22b相比较向内延伸。进一步地,第二凸缘部12的上部区12a同第一凸缘部11的上部区11a相比较向内延伸更长。第二凸缘部12的下部区12c同第一凸缘部11的下部部位11c相比较向内延伸更长。同样地,第四凸缘部22的上部区22a同第三凸缘部21的上部区21a相比较向内延伸更长。第四凸缘部22的下部区22c同第三凸缘部21的下部区21c相比较向内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座座椅靠背构架,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和第二侧梁;每一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第一侧梁具有一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的一第一纵向体;所述的第一纵向体包括一对第一分隔凸缘部和一第一主板部, 该第一主板部将所述的第一分隔凸缘部相互连接;所述的第一侧梁具有一第一上部区,一第一下部区,和在所述的第一上部区和所述的第一下部区之间的一中部区;所述的第二侧梁具有一横截面大体上为U形的一第二纵向体;所述的第二纵向体包 括一对第二分隔凸缘部和一第二主板部,该第二主板部将所述的第二分隔凸缘部相互连接;所述的第二侧梁具有一第二上部区,一第二下部区,和在所述的第二上部区和所述的第二下部区之间的一第二中部区;一上部元件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 述的第一和第二上部区之间;所述的上部元件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上部元件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所述的上部元件通过点焊被安装到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上部区,并且通过其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和 第二侧梁内配合,以及一下部元件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下部区之间;所述的下部元件由超高抗张强度钢制成;所述的下部元件具有第三和第四端部;以及所述的下部元件通过点焊被安装到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 梁的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下部区,并且通过其所述的第三和第四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侧梁内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正美
申请(专利权)人: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