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31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适用于一发温源上,包含一装设在该发温源上的蓄热座、一固结在该蓄热座上的外筒、一装设在该外筒内的内筒、一固结在该外筒的一顶开放口的封口座,及一充填在该外筒内的工作流体;该内筒包括一由其一围绕壁的内表面包覆界定出的汽化空间,及一由该围绕壁的外表面与外筒的内表面共同界定出的冷凝空间,该汽化空间的顶侧与底侧皆连通于该冷凝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该工作流体集中受到温度激发,从而可提高传热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迅速传输温度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2所示,是中国台湾专利第528151号“导热管多层毛细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该导热管包含一具有一开放端11的外筒1、一外径小于该外筒1且容置在该外筒1内的内筒2,及一充填在该外筒1与内筒2间的工作流体100。该外筒1包括一由一围绕壁12界定出的外筒信道13,及一形成在该围绕壁12的内面的外筒毛细结构14,该外筒毛细结构14具有多数交错形成在该围绕壁12的内面的凸块141。该内筒2包括一由一围绕壁21界定出的内筒信道22,及二分别形成在该围绕壁21的内面与外面的内筒毛细结构23,该内筒毛细结构23具有多数分别交错形成在该围绕壁21的内面与外面上的凸块231。该工作流体100是分别充填在该外筒1的外筒信道13与该内筒2的内筒信道22内。实际上,是先将充填有该工作流体100的内筒2容置在该外筒1的外筒信道13内后,续将该工作流体100充填在如图2所示的该外筒1的外筒信道13内,末将该外筒1的开放端11予以封闭,使该内筒2与该工作流体100容置在该外筒1的外筒信道13内形成密闭状态。使用时,并搭配如图3所示,该导热管的一吸热侧是利用一加工机予以压扁后贴设在一发温源200上,当该发温源200温度激发该外筒信道13与内筒信道22内的工作流体100时,该工作流体100会因吸热蒸发而形成高温高压气体,该气体会因压力差而流窜到该导热管的另一侧边散热冷凝而形成液体,该液体再回流至吸热侧而可不断地循环达成热交换效果。上述现有导热管利用该外筒信道13与该内筒信道22所形成的“双信道”热交换对流,于实际上,仍属单相移热方式以获致温度传输效果,换句话说,只借由该外筒信道13(或内筒信道22)作为吸热汽化与散热冷凝的流通路径,于实务上,上述吸热汽化的气体与散热冷凝的液体容易产生相互逆流的情形,与在移热过程中产生温度夹带现象,且严重的是,当超过一定的热通量则容易发生干化(Dry Out)现象,终而大幅降低传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可迅速传输温度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依据本专利技术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设置于一发温源上,包含一蓄热座、一外筒、一内筒、一封口座及工作流体,其特征在于该蓄热座,是装设在该发温源上该外筒,为一两端开放的筒体,并包括一固结在该蓄热座上的底开放口、一远离该底开放口的顶开放口,及一由该底开放口、该顶开放口与一围绕壁包覆界定出的外筒容室;该内筒,为一两端开放且装设在该外筒的外筒容室内的筒体,且该内筒的筒身长度与外径皆小于该外筒的长度及内径,该内筒包括一一围绕壁,由该围绕壁的内表面包覆界定出汽化空间,且由该围绕壁的外表面与外筒的内表面共同界定出冷凝空间,该内筒至少还包括一自该围绕壁的顶缘延伸的卡块;该封口座,是固结在该外筒的顶开放口,并包括一朝向该外筒的外筒容室且供该内筒的卡块固结的卡沟,使该卡块与卡沟界定出至少一连通该汽化空间与该冷凝空间的缺口;该工作流体,是充填在该外筒的外筒容室内及该蓄热座内,并于该蓄热座内集中受到该发温源的温度激发,以于汽化空间内汽化形成气体后,进入该冷凝空间内液化形成液体而回流至该汽化空间内,以达成将该工作流体汽化、液化作用相分离的双相移热方式。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蓄热座包括至少一自其顶面凹陷的容置该工作流体的集液部。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口座更包括一自外表面延伸至内表面且连通于该外筒的外筒容室的充填口,一密封体填塞在该封口座内并封闭该充填口。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密贴在该密封体上的定位块,该定位块的一外表面与该封口座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筒的内表面上设有外筒毛细结构。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筒的外筒毛细结构为多数间隔设于该外筒内表面上的直纹沟。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筒的外表面上设有内筒毛细结构。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筒的内筒毛细结构为多数间隔设在内筒外表面上的直纹沟。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筒的外表面上设有内筒毛细结构。所述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筒的内筒毛细结构为多数间隔设于内筒外表面上的直纹沟。当该发温源的温度上升时,将使位于该外筒的外筒容室的集液部内的工作流体集中受到温度激发后,迅速受热汽化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后,经过缺口移动到冷凝空间的低温低压的外筒毛细结构处,再借外筒毛细结构与外部空气对流做热交换达成冷凝作用,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并可加上本身重力迅速回流汇集于该集液部,以达成将该工作流体汽化、液化作用相分离的双相移热方式,与现有导热管的单相移热方式不同,本专利技术的工作流体不会产生移热相互逆流的情形及在移热过程中产生温度夹带的现象,本专利技术的集液部可使该工作流体集中受到温度激发,从而可提高传热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中国台湾专利第528151号“导热管多层毛细结构改良”新型专利案的一未完整的立体分解图,说明一内筒分离于一外筒。图2是中国台湾专利第528151号新型专利案的一剖视图,说明该内筒容置在该外筒内,该外筒的一外筒信道与该内筒的一内筒通道内充填有工作流体。图3是中国台湾专利第528151号新型专利案的一使用示意图,说明该导热管的一吸热侧贴设在一发温源上。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组合剖视图。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俯视图,说明该热交换装置的一外筒与一内筒组结后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8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组合剖视图,说明该内筒更包括一形成在其外表面上的内筒毛细结构。图9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俯视图,说明该热交换装置的一外筒与一内筒组结后的俯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组合剖视图。图11是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的俯视图,说明该热交换装置的一外筒与一内筒组结后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标号来表示。如图4、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3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是适用于一发温源4上,在本例中该发温源4为一CPU;并包含一装设在该发温源4上的蓄热座5、一包括一固结在该蓄热座5的底开放口61与一顶开放口62的圆形外筒6、一装设在该外筒6内的圆形内筒7、一固结在该外筒6的顶开放口62的封口座8、一装设在该封口座8内的密封体9、一密贴在该密封体9上的定位块100,及一充填在该外筒6内的工作流体110。该蓄热座5是选用铝、铜金属或合金金属或其它导温佳的材料成型,是贴设在该发温源4上并可将发温源4的热温度迅速往上传导,并包括一外高内低的凹弧顶面51,及至少一自该顶面51凹陷形成的集液部52,供该工作流体110汇集流入。该外筒6为一两端开放且选用铝、铜金属或合金金属或其它导温佳的材料成型的筒体,并包括一固结在该蓄热座5上的底开放口61、一远离该底开放口61且相互连通的顶开放口62、一由该底开放口61、该顶开放口62与一围绕壁63包覆界定出的外筒容室64,及一形成在其围绕壁63的一内表面631上的外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液分离的热交换装置,设置于一发温源上,包含一蓄热座、一外筒、一内筒、一封口座及工作流体,其特征在于:该蓄热座,是装设在该发温源上;该外筒,为一两端开放的筒体,并包括一固结在该蓄热座上的底开放口、一远离该底开放口的顶开放 口,及一由该底开放口、该顶开放口与一围绕壁包覆界定出的外筒容室;该内筒,为一两端开放且装设在该外筒的外筒容室内的筒体,且该内筒的筒身长度与外径皆小于该外筒的长度及内径,该内筒包括一一围绕壁,由该围绕壁的内表面包覆界定出汽化空间,且由 该围绕壁的外表面与外筒的内表面共同界定出冷凝空间,该内筒至少还包括一自该围绕壁的顶缘延伸的卡块;该封口座,是固结在该外筒的顶开放口,并包括一朝向该外筒的外筒容室且供该内筒的卡块固结的卡沟,使该卡块与卡沟界定出至少一连通该汽化空间与该 冷凝空间的缺口;该工作流体,是充填在该外筒的外筒容室内及该蓄热座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俊光
申请(专利权)人:亚诺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