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350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5
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热绝缘层、均热层和加热层,第一导热绝缘层、均热层和加热层依次层叠排列,第一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靠近待加热物体的一侧,均热层的一面与第一导热绝缘层连接,均热层的另一面与加热层连接,加热层产生热量后,由于均热层可以将加热层局部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到均热层的整片区域上,通过第一导热绝缘层直接与待加热物体需要加热的区域接触,将热量传导到待加热物体,能够缩短达到用户所需温度的时间,该加热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热效果,加热效率高,加热一致性好,能够快速升高温度,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
本技术涉及加热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
技术介绍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研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新能源汽车多以锂电池为动力能源,但锂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低温条件下不能进行充电,为了解决锂电低温充电问题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加热,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传统的加热膜由两层绝缘膜和位于两层绝缘膜之间的发热体组成,由于两层绝缘膜的导热性能差,发热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快速传导在锂电池上,存在导热效率较低的情况,因此,设计一种导热效率高的加热复合材料辅助加热可帮助锂电池的应用和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加热膜导热效率。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包括:第一导热绝缘层、均热层和加热层,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所述均热层和所述加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靠近待加热物体的一侧,所述均热层的一面与第一导热绝缘层连接,所述均热层的另一面与所述加热层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设置有第二导热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还包括:线束,所述线束包括两组导线,所述加热层一侧设置有两个焊接点,两组所述导线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焊接点连接,所述两组导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通的插接件。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之间串联连接,总正负极的引出线压接所述插接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设置有胶黏剂层。进一步地,所述均热层为石墨片、铜片或铝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材料为硅胶导热绝缘片或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所述硅胶导热绝缘片和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导热系数为0.2~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材料为硅胶导热绝缘片或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所述硅胶导热绝缘片和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导热系数为0.2~1.6。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为硅胶绝缘片或聚酰亚胺绝缘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在使用该加热复合结构膜时,所述加热层开始产生热量,由于所述均热层可以将所述加热层局部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到所述均热层的整片区域上,通过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直接与待加热物体需要加热的区域接触,将热量传导到待加热物体,能够缩短达到用户所需温度的时间,该加热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热效果,加热效率高,加热一致性好,能够快速升高温度,安全可靠,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复合结构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技术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包括:第一导热绝缘层100、均热层200和加热层300,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加热层300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设置在靠近待加热物体的一侧,所述均热层200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连接,所述均热层200的另一面与所述加热层300连接。具体的,所述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层叠排列,沿着层叠方向,依次由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所述均热层200、所述加热层300组成,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加热层300两两之间分别通过热熔双面胶粘合,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所述均热层200和所述加热层300依次粘合并压制成一体片状结构。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各层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设置有第二导热绝缘层400,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400设置在所述加热层300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400材料为硅胶导热绝缘片或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所述硅胶导热绝缘片和所述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导热系数为0.2~1.6。具体的,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400可以根据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在使用场景上的需求设置在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上,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在该使用场景中,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和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400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和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400材料为硅胶导热绝缘片或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所述硅胶导热绝缘片和所述聚酰亚胺导热绝缘片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能够较快将所述均热层200上的热量传导到待加热物体上,缩短达到用户所需温度的时间。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各层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设置有绝缘层500,所述绝缘层500设置在所述加热层300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侧,所述绝缘层500为硅胶绝缘片或聚酰亚胺绝缘片。具体的,所述绝缘层500可以根据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在使用场景上的需求设置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上,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在该使用场景中,所述加热层300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面不需要有较好的导热能力,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400材料为硅胶绝缘片、聚酰亚胺绝缘片。实施例4如图4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各层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还包括:线束,所述线束包括两组导线700,所述加热层300一侧设置有两个焊接点600,两组所述导线700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焊接点600连接,所述两组导线700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通的插接件800。具体的,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一侧设置有焊接点600,两个所述焊接点600贯穿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100和所述均热层200,所述两组导线700的一端分别在两个所述焊接点600焊接,两个所述焊接点600处点胶进行绝缘处理,可以防止漏电的情况发生,提高安全性。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用户在使用该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时,接通电源后所述加热层300开始产生热量,所述均热层200可以将所述加热层300局部产生的热量,快速扩散到所述均热层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热绝缘层、均热层和加热层,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所述均热层和所述加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靠近待加热物体的一侧,所述均热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连接,所述均热层的另一面与所述加热层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热绝缘层、均热层和加热层,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所述均热层和所述加热层依次层叠排列,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设置在靠近待加热物体的一侧,所述均热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连接,所述均热层的另一面与所述加热层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设置有第二导热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加热层远离待加热物体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复合结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复合结构膜还包括:线束,所述线束包括两组导线,所述加热层一侧设置有两个焊接点,两组所述导线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焊接点连接,所述两组导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通的插接件。


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强张秋兵杨小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力王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