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900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架和与所述安装架垂直连接的定位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定位架上分别开设有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卡接槽和固定制动管路的定位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控制管路及线束的走向,以优化管路及线束的布置,避免干涉等质量问题的发生,且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汽车悬架是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传力连接装置,汽车悬架弹性地连接车桥与车架,缓和行驶中车辆受到的因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力,并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起的振动,并起导向作用,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运动。轻卡类车型的前悬架普遍选用钢板弹簧型式的非独立式悬架,此类悬架结构中,前轮与车架间没有类似于独立悬架中前支柱上用于固定前轮速传感器及前制动软管的支架,从而导致了前轮速传感器与前制动软管从前轮制动器端出来后,中间无支撑(或过渡)的直接连接到车架端。由于需要满足前悬架上下跳极限的要求,前轮速传感器线束及前制动软管的长度普遍较长,目前,前轮速传感器及前制动软管一般采用捆扎一体的形式进行装配,这增加了总装员工的装配难度,同时很难保证装配的一致性。此种布置形式,在车轮上下跳动及转向的情况下,前轮速传感器及前制动软管存在与减振器、车轮轮辋、轮胎、转向节臂等干涉的情况,且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因磨损破裂导致ABS报警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用以控制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前制动软管的走向,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安装困难,且与周边零部件发生干涉而产生破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架和与所述安装架垂直连接的定位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定位架上分别开设有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卡接槽和固定制动管路的定位孔。进一步,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定位架一体成型。进一步,所述定位架包括第一定位架和第二定位架,所述安装架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架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倾斜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二定位架与所述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同侧。进一步,所述第二定位架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圆弧连接。进一步,所述定位孔设置在第一定位架上,所述卡接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架上。进一步,所述安装孔为两个,所述固定支架能够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安装孔配合安装在前桥转向节上。进一步,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与所述固定支架安装时,通过套设在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外的套管卡设在所述卡接槽中。进一步,所述制动管路与所述固定支架安装时,通过与所述制动管路连接的管接头卡设在所述定位孔中。如上所述,本技术的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设置有安装架和定位架,通过安装架可以将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安装在车体上,通过定位架上的卡接槽和定位孔可以分别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制动管路,从而实现与独立式悬架类似的管线路走向效果,优化目前轻卡类车型管路及线束布置紊乱的现象,易于操作,同时避免干涉等质量问题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零件标号说明10-固定支架;11-安装架;111-安装孔;12-定位架;121-第一定位架;121a-定位孔;122-第二定位架;122a-卡接槽;20-制动管路;21-制动软管;22-制动硬管;23-硬管接头;30-轮速传感器线束;31-套管;40-前桥转向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图1至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10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10,用于将汽车上的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制动管路进行固定,所述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10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架11和与所述安装架11垂直连接的定位架12,所述安装架11上设置有安装孔111,所述定位架12上分别开设有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30的卡接槽122a和固定制动管路20的定位孔121a。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固定支架10,使汽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线束30卡设在卡接槽122a中固定,制动管路20卡设在定位孔121a中固定,从而能够控制轮速传感器线束30及制动管路20的走向,避免二者相互发生干涉或与周边零部件发生干涉,优化了线束管路的布置。具体的,所述安装架11与所述定位架12一体成型。一体成型有利于保证固定支架10的强度,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提高固定支架10的抗震程度。其中,所述定位架12包括第一定位架121和第二定位架122,所述安装架11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架122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定位架122与所述安装架11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同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架121呈倒挂的L形,所述安装架11与第一定位架121的左端下部分连接,且所述安装架11垂直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所述第二定位架12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右端连接,第二定位架122的右端靠近所述安装架11,且所述第二定位架122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之间的夹角介于90°~170°之间,具体可以根据轮速传感器线束30的走向需求设定。这样,轮速传感器线束30与制动管路20经过定位架12后各自朝向分散的方向,可以有效避免轮速传感器线束30与制动管路20之间的干涉。为了保证第二定位架122与第一定位架121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二定位架122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圆弧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定位架122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上边沿圆弧过渡,所述安装架11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下边沿圆弧过渡。所述定位孔121a设置在第一定位架121上,所述卡接槽122a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架12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121a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121的上部,所述卡接槽122a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架122的下部,且卡接槽122a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架122的右端。所述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架和与所述安装架垂直连接的定位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定位架上分别开设有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卡接槽和固定制动管路的定位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安装架和与所述安装架垂直连接的定位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定位架上分别开设有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卡接槽和固定制动管路的定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定位架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架包括第一定位架和第二定位架,所述安装架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架连接在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速传感器线束与制动管路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架与所述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速传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会会孙磊才石宇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长安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