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的控制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701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机床1的控制板2具备壳体10、管道构件100、及风扇200。壳体10具有可开闭的门14,在门14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30的密闭型内部空间40封闭。管道构件100具有封闭端部121封闭且开口端部122朝向内部空间40开口的槽120、及在较开口端部122更接近封闭端部121的位置上将槽120与内部空间40连接的通风口130,且使槽120朝向壳体10的内壁20而固定。风扇200配置在通风口130。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通过风扇200驱动而通过由内壁20及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槽1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床的控制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床的具有密闭型内部空间的控制板。
技术介绍
车床等机床的控制板具备防止配置在内部空间的控制设备放热造成的过热的冷却机构。此处,从机床产生源自切削油的油雾等。为了将控制板外部中存在的冷却空气导入到内部空间,必须使外部空气通过捕捉油雾的过滤器。但,如果油雾附着在过滤器上,则冷却效率下降,因此,必须频繁更换过滤器。另外,在使用热交换器或散热器作为冷却机构的情况下,不仅热交换器或散热器昂贵,而且在控制板的壳体外部出现热交换器或散热器,导致控制板变大。因此,提出一面使用风扇一面不将外部空气导入到控制板的内部空间的冷却机构。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控制板具备:箱状控制板主体,在内部安装有控制设备;冷却空间构件,与该控制板主体的顶板协作,在控制板主体的上方整体,形成箱状冷却用空间;及侧部风路构件,与控制板主体的侧板协作,形成垂直风路。在控制板主体的顶板,开设有具备循环用风扇的排出口。垂直风路使冷却用空间与吸入口连通。控制板主体内的空气从顶板排出口进入到控制板主体上方的冷却用空间,经由垂直风路从吸入口再次返回到控制板主体内。[
技术介绍
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742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控制板必须在控制板主体的上方整体设置冷却用空间,因此会导致控制板在铅直方向上变大。此外,如上所述的问题存在于各种机床的控制板中。本专利技术揭示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的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机床的控制板具有如下形态,该形态具备:壳体,具有可开闭的门,在所述门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的密闭型内部空间封闭;管道构件,具有一端封闭且另一端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开口的槽、及在较所述另一端更接近所述一端的位置上将所述槽与所述内部空间连接的通风口,且使所述槽朝向所述壳体的内壁而固定;及风扇,配置在所述通风口;通过所述风扇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由所述内壁及所述管道构件包围的所述槽。[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在门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机床的控制板的例子的图。图2是表示设置有风扇的管道构件的例子的图。图3是在穿过送风风扇的位置上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水平截面的例子的横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散热路径的纵剖视图。图5是在门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另一例的图。图6是在门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另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当然,以下的实施方式仅例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所有特征不一定为专利技术解决手段所必备。(1)本专利技术所包含的技术概要:首先,参照图1~6所示的例子对本专利技术中包含的技术概要进行说明。此外,本申请案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例子的图,这些图中所示的各方向的放大率有时不同,从而存在各图不匹配的情况。当然,本技术的各要素并不限于以符号所示的具体例。[形态1]本技术的一形态的机床1的控制板2具备壳体10、管道构件100、及风扇200。所述壳体10具有可开闭的门14,在所述门14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30的密闭型内部空间40封闭。所述管道构件100具有一端(例如封闭端部121)封闭且另一端(例如开口端部122)朝向所述内部空间40开口的槽120、及在较所述另一端(122)更接近所述一端(121)的位置上将所述槽120与所述内部空间40连接的通风口130,且使所述槽120朝向所述壳体10的内壁20而固定。所述风扇200配置在所述通风口130。本控制板2通过所述风扇200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通过由所述内壁20及所述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所述槽120。在所述形态1中,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的开口端部122朝向内部空间40开口,因此,在槽120的朝向AX1上,管道构件100短于壳体10的内壁20。配置有控制设备30的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利用配置在管道构件100的通风口130的风扇200的驱动,通过由壳体10的内壁20及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槽120。例如,在风扇200经由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送出到内部空间40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沿壳体10的内壁20从开口端部122进入,朝向通风口130流动,并从通风口130送出到内部空间40。在风扇200经由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内部空间40吸入到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朝向开口端部122流动,并从该开口端部122沿壳体10的内壁20送出到内部空间40。因壳体10的外壁与温度相对较低的外部空气接触,故通过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Ar的热能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另外,因空气Ar通过槽120而在壳体10的内壁20附近,空气Ar的流速上升,因此,热传递系数变高,促进从槽120内的空气Ar向外部空气的散热。由此,即便不使用昂贵的热交换器或散热器,也可将控制板的内部冷却。另外,在槽120的朝向AX1上,管道构件100可短于壳体10的内壁20。因此,本形态即便不在控制板2的上方整体设置冷却用空间也可从控制板2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此处,密闭是指以没有粉尘或油雾穿过的间隙的方式关闭,且不限于在内部空间与外部之间将空气流通完全隔断。另外,本技术中的密闭型内部空间是指当门打开时向外部开放的空间。因此,密闭型内部空间是指在门关闭时粉尘或油雾不会从外部侵入的空间,且不限于当门关闭时与外部空气完全隔断的空间。槽朝向内部空间开口是指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位于壳体的内壁与槽的开口端部之间。通风口位于较槽的另一端更接近槽的一端的位置设为从槽的一端到通风口的最短距离短于从槽的另一端到通风口的最短距离。此外,所述附言在以下的形态中也适用。[形态2]所述内壁20也可包含底面部21、顶部22、及从所述底面部21连接到所述顶部22的立壁部23。所述管道构件100也可固定在所述立壁部23中较所述底面部21更接近所述顶部22的位置、及所述顶部22中的至少一个。因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40,存在空气Ar的温度为上部高于下部的倾向,故如果将管道构件100固定在所述位置,则内部空间40中容易成为相对较高温度的上部的空气Ar将通过槽120。因此,本形态可从控制板2更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更小型化。此处,管道构件位于较底面部更接近顶部的位置是设为顶部到管道构件的最短距离短于底面部到管道构件的最短距离。该附言在以下的形态中也适用。[形态3]所述风扇200也可包含经由所述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所述槽120送出到所述内部空间40的送风风扇201、及经由所述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床的控制板,具备:/n壳体,具有可开闭的门,在所述门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的密闭型内部空间封闭;/n管道构件,具有一端封闭且另一端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开口的槽、及在较所述另一端更接近所述一端的位置上将所述槽与所述内部空间连接的通风口,且使所述槽朝向所述壳体的内壁而固定;及/n风扇,配置在所述通风口;/n通过所述风扇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由所述内壁及所述管道构件包围的所述槽。/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5 JP 2018-2409861.一种机床的控制板,具备:
壳体,具有可开闭的门,在所述门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的密闭型内部空间封闭;
管道构件,具有一端封闭且另一端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开口的槽、及在较所述另一端更接近所述一端的位置上将所述槽与所述内部空间连接的通风口,且使所述槽朝向所述壳体的内壁而固定;及
风扇,配置在所述通风口;
通过所述风扇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由所述内壁及所述管道构件包围的所述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的控制板,其中所述内壁包含底面部、顶部、及从所述底面部连接到所述顶部的立壁部,且
所述管道构件固定在所述立壁部中较所述底面部更接近所述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岛和茂篠宫克宏
申请(专利权)人:星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