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真鱼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47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仿真鱼机器人,包括:头部单元、身体单元和尾部单元,所述头部单元包括:头部外壳和眼部组件;所述眼部组件包括:两个眼球体、两个环形支架、两个第一舵机、第二舵机和眼部转轴;所述头部单元还包括:嘴部组件,所述嘴部组件包括:固定架、下嘴唇件、第三舵机和嘴部转轴。该仿真鱼机器人,可以同时模拟鱼的眼部动作、嘴部动作、身体动作和尾部动作,还可以使仿真鱼机器人移动以及上下起伏,使呈现的效果更加逼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真鱼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仿真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仿真鱼机器人。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影、电视、动画等行业的发展,基于拍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于仿真动物的机器人在这些领域投入使用,并且对这些仿真动物的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对于仿真鱼机器人,现有技术对于鱼的模拟比较简单,使鱼可实现的动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真鱼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仿真鱼机器人可实现的动作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真鱼机器人,包括:头部单元、身体单元和尾部单元,所述头部单元包括:头部外壳和眼部组件;所述眼部组件包括:两个眼球体、两个环形支架、两个第一舵机、第二舵机和眼部转轴;所述头部外壳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眼球孔,每一所述环形支架安装在每一所述眼球孔处,每一所述眼球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每一所述环形支架内,所述眼球体的前部朝向所述头部外壳外,所述眼球体的后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固定在两个所述眼球体之间的所述头部外壳的内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一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每一所述第一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每一第一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套设在每一所述眼球体的所述第一凸起上;所述第二舵机固定在所述头部外壳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二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二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眼部转轴位于所述眼球体的下方,所述眼部转轴的两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两侧壁的内表面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眼部转轴上套设有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和两个第二摇臂的一端,每一所述第二摇臂的另一端与每一第三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每一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套设在每一所述眼球体的所述第二凸起上。进一步,所述头部单元还包括:嘴部组件,所述嘴部组件包括:固定架、下嘴唇件、第三舵机和嘴部转轴;所述头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嘴唇开口,所述固定架的上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所述嘴唇开口的上方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下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所述嘴唇开口的下方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下嘴唇件位于所述嘴唇开口处;所述第三舵机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嘴部转轴的两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两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下嘴唇件的两端套设在所述嘴部转轴的两端上;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三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三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摇臂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三摇臂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嘴部转轴上。进一步,所述仿真鱼机器人还包括:可伸缩支撑杆和可移动支撑底座,所述可伸缩支撑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座上;所述身体单元包括:身体支架、身体外部骨架、载板和支撑架;所述载板、所述支撑架和所述身体支架均位于所述身体外部骨架内,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载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可伸缩支撑杆的上端穿过所述身体外部骨架与所述载板的下表面连接。进一步,所述身体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中部身体支架、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和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后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比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位置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比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位置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比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位置低;所述身体外部骨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环状的第一身体外部骨架、第二身体外部骨架、第三身体外部骨架、第四身体外部骨架和第五身体外部骨架;所述第一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身体单元还包括:套接件和第四舵机,所述套接件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中轴线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二通孔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套接件的所述第一通孔固定套设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架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套接件的第二通孔套设在第二转轴上,且所述第二转轴可在所述第二通孔内转动,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与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载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四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四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一侧壁轴连接。进一步,所述身体单元还包括:第五舵机,所述第五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载板的前端的表面上,所述第五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五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五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的下部轴连接。进一步,所述身体单元还包括:第六舵机,所述第六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另一侧壁上,所述第六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六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六圆盘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轴连接,所述第八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轴连接。进一步,所述身体单元还包括:第七舵机,所述第七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另一侧壁上,所述第七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七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七圆盘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九连杆和第十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九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十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的下部轴连接,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的下部与第十一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轴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二身体外部骨架的下侧的内表面上对称设置有两个鱼鳍安装架,两个所述鱼鳍安装架分别靠近所述第二身体外部骨架的两侧壁,每一所述鱼鳍安装架具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相对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身体单元还包括:两组鱼鳍骨架、两个鱼鳍转轴和第八舵机;每组所述鱼鳍骨架包括多个L型骨架,所述L型骨架的转角处设置有第四通孔,每一所述L型骨架的转角处位于每一所述安装槽内,每一鱼鳍转轴穿过每侧的多个所述安装槽的第三通孔和所述L型骨架的第四通孔,每侧的多个所述L型骨架的一端位于所述身体外部骨架内,每侧的多个所述L型骨架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真鱼机器人,包括:头部单元、身体单元和尾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单元包括:头部外壳和眼部组件;/n所述眼部组件包括:两个眼球体、两个环形支架、两个第一舵机、第二舵机和眼部转轴;/n所述头部外壳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眼球孔,每一所述环形支架安装在每一所述眼球孔处,每一所述眼球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每一所述环形支架内,所述眼球体的前部朝向所述头部外壳外,所述眼球体的后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n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固定在两个所述眼球体之间的所述头部外壳的内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一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每一所述第一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每一第一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套设在每一所述眼球体的所述第一凸起上;/n所述第二舵机固定在所述头部外壳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二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二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眼部转轴位于所述眼球体的下方,所述眼部转轴的两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两侧壁的内表面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眼部转轴上套设有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和两个第二摇臂的一端,每一所述第二摇臂的另一端与每一第三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每一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套设在每一所述眼球体的所述第二凸起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真鱼机器人,包括:头部单元、身体单元和尾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单元包括:头部外壳和眼部组件;
所述眼部组件包括:两个眼球体、两个环形支架、两个第一舵机、第二舵机和眼部转轴;
所述头部外壳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对称开设有眼球孔,每一所述环形支架安装在每一所述眼球孔处,每一所述眼球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每一所述环形支架内,所述眼球体的前部朝向所述头部外壳外,所述眼球体的后部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
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固定在两个所述眼球体之间的所述头部外壳的内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一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每一所述第一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每一第一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套设在每一所述眼球体的所述第一凸起上;
所述第二舵机固定在所述头部外壳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二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二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眼部转轴位于所述眼球体的下方,所述眼部转轴的两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两侧壁的内表面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眼部转轴上套设有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和两个第二摇臂的一端,每一所述第二摇臂的另一端与每一第三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每一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套设在每一所述眼球体的所述第二凸起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鱼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单元还包括:嘴部组件,所述嘴部组件包括:固定架、下嘴唇件、第三舵机和嘴部转轴;
所述头部外壳的前端设置有嘴唇开口,所述固定架的上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所述嘴唇开口的上方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下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所述嘴唇开口的下方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下嘴唇件位于所述嘴唇开口处;
所述第三舵机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嘴部转轴的两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两侧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下嘴唇件的两端套设在所述嘴部转轴的两端上;
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第三圆盘连杆的一端的圆盘,所述第三圆盘连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摇臂的一端轴连接,所述第三摇臂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嘴部转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鱼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伸缩支撑杆和可移动支撑底座,所述可伸缩支撑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支撑底座上;
所述身体单元包括:身体支架、身体外部骨架、载板和支撑架;所述载板、所述支撑架和所述身体支架均位于所述身体外部骨架内,所述支撑架固定在所述载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可伸缩支撑杆的上端穿过所述身体外部骨架与所述载板的下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仿真鱼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所述身体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中部身体支架、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和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头部外壳的后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轴连接;所述第一前半段身体支架比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位置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比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位置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比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位置低;
所述身体外部骨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环状的第一身体外部骨架、第二身体外部骨架、第三身体外部骨架、第四身体外部骨架和第五身体外部骨架;所述第一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前半段身体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中部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身体外部骨架的上侧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三后半段身体支架的后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乃鹏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盛悦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