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骆群专利>正文

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886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的技术方案,它由炉体(1)、间接加热管(2)、料钟(3)、(4)、加料斗(5)、炉气出气管(6)、炉气汇集管(7)、冷却夹套(8)、卸渣辊(9)、燃烧室(10)组成炉体内装有间接加热管,在每根加热管上端装有料钟。使用时将块状原料通过加料斗(5)进入间接加热管(2)内使其加热生成磷蒸气和CO气,磷蒸气经冷却后即得黄磷。(*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属于制磷工业冶炼设备领域。目前,在现有技术中的黄磷生产主要是用密闭电弧炉高温溶融磷矿石原料来进行生产,这种采用电弧炉的方法,其缺点是基本建设投资大、生产电耗高、产品价格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低、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的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本技术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炉体(1),在炉体(1)内装有间接加热管(2),在每根间接加热管(2)的上端装有料钟(3)、(4),料钟(3)与套管(11)连接,料钟(4)与拉杆(12)连接,在料钟(3)的上方有加料斗(5),在间接加热管(2)的上部、料钟(4)的下方有炉气出气管(6),炉气出气管(6)与间接加热管(2)的内腔和炉气汇集管(7)连通,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有冷却夹套(8),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口、冷却夹套(8)的下方有卸渣辊(9),在炉体(1)的内腔、间接加热管(2)之间的空间为燃烧室(10)。使用时将块状原料放进加料斗(5),拉动套管(11)料钟(3)打开,原料就掉进料钟(4)上,将料钟(3)关闭后再通过拉杆(12)将料钟(4)打开,原料就进入间接加热管(2)内,由于煤气燃烧室(10)中煤气燃烧,使间接加热管(2)加热,原料被加热到1180℃~1450℃的温度并生成磷蒸气和CO气,磷蒸气和CO气经炉气汇集管(7)引导到传统的炉气冷凝回收磷系统后即得黄磷;间接加热管(2)内的残渣经卸渣辊(9)排出炉体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耗电少、能耗低、投资小、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实施例将炉体(1)内装上30根间接加热管(2),在每根间接加热管(2)的上端装上料钟(3′)、(4),料钟(3)与套管(11)连接,料钟(4)与拉杆(12)连接,在料钟(3)的上方装上加料斗(5),在间接加热管(2)的上部、料钟(4)的下方接上炉气出气管(6),炉气出气管(6)与间接加热管(2)的内腔和炉气汇集管(7)连通,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装上冷却夹套(8),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口、冷却夹套(8)的下方装有卸渣辊(9),炉体(1)的内腔、间接加热管(2)之间的空间为煤气燃烧室(10)。权利要求1.一种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它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在炉体(1)内装有间接加热管(2),在每根间接加热管(2)的上端装有料钟(3)、(4),料钟(3)与套管(11)连接,料钟(4)与拉杆(12)连接,在料钟(3)的上方有加料斗(5),在间接加热管(2)的上部、料钟(4)的下方有炉气出气管(6),炉气出气管(6)与间接加热管(2)的内腔和炉气汇集管(7)连通,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有冷却夹套(8),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口、冷却夹套(8)的下方有卸渣辊(9),在炉体(1)的内腔、间接加热管(2)之间的空间为燃烧室(10)。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的技术方案,它由炉体(1)、间接加热管(2)、料钟(3)、(4)、加料斗(5)、炉气出气管(6)、炉气汇集管(7)、冷却夹套(8)、卸渣辊(9)、燃烧室(10)组成炉体内装有间接加热管,在每根加热管上端装有料钟。使用时将块状原料通过加料斗(5)进入间接加热管(2)内使其加热生成磷蒸气和CO气,磷蒸气经冷却后即得黄磷。文档编号F27B5/00GK2221194SQ95203838公开日1996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1995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5年2月24日专利技术者骆群 申请人:骆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煤间接加热固相反应制磷炉,它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在炉体(1)内装有间接加热管(2),在每根间接加热管(2)的上端装有料钟(3)、(4),料钟(3)与套管(11)连接,料钟(4)与拉杆(12)连接,在料钟(3)的上方有加料斗(5),在间接加热管(2)的上部、料钟(4)的下方有炉气出气管(6),炉气出气管(6)与间接加热管(2)的内腔和炉气汇集管(7)连通,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有冷却夹套(8),在间接加热管(2)的下端口、冷却夹套(8)的下方有卸渣辊(9),在炉体(1)的内腔、间接加热管(2)之间的空间为燃烧室(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群
申请(专利权)人:骆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