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减速器、电驱动桥动力总成、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872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减速器、电驱动桥动力总成、车辆,电驱减速器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第一太阳轮用于与驱动电机动力耦合连接,第一齿圈可选择性地锁止或者与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且第二太阳轮与第一行星架相连,第二齿圈锁止,第二行星架用于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驱减速器电驱减速器可以通过一级减速或二级减速输出驱动电机的动力,且具有两种可选择的速比进行动力输出,从而提高搭载该电驱减速器的车辆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输入与输出同轴布置,结构紧凑,便于车辆搭载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驱减速器、电驱动桥动力总成、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驱减速器、电驱动桥动力总成、车辆。
技术介绍
混合驱动汽车、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也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形式。相关技术中,多采用单档电机减速器,且减速器动力输入与输出非同轴布置,减速器高度尺寸较大,不便于车辆布置,同时单档减速器无法满足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驱减速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驱减速器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用于与驱动电机动力耦合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可选择性地锁止或者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且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齿圈锁止,所述第二行星架用于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驱减速器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设置,使电驱减速器可以通过一级减速或二级减速输出驱动电机的动力,且具有两种可选择的速比进行动力输出,从而提高搭载该电驱减速器的车辆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所述电驱减速器具有第一挡和第二挡,在第一挡时,所述第一齿圈锁止,且所述第一齿圈不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在第二挡时,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且所述第一齿圈不锁止。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还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电驱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三端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固定部和离合器活动部,所述离合器固定部和所述离合器活动部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一端,另一个为所述第二端;制动器,所述制动器包括制动器固定部和制动器活动部,所述制动器固定部和所述离合器活动部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三端,另一个为所述第四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所述制动器活动部与所述离合器活动部集成在所述第二齿圈的外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还包括:输入轴,所述输入轴的一端用于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输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所述输入轴的轴线与电驱减速器的输出轴的轴线共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机减速器,动力输入与动力输出采用同轴布置,输入与输出同轴布置,结构紧凑,电机减速器径向尺寸小,便于车辆搭载布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所述输入轴为空心轴,所述输入轴空套在所述电驱减速器的输出轴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沿轴向间隔开设置,且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二太阳轮空套在电驱减速器的输出轴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均为单级行星齿轮机构。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驱动桥动力总成,包括:驱动电机和根据本专利技术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电驱动桥电驱减速器,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所述电驱动桥动力总成与上述的电驱减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动力总成,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为空心轴。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驱动桥动力总成。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电驱动桥动力总成、电驱减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示出差速器);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动力总成的结构示意图(示出差速器)。附图标记:电驱动桥动力总成1000;电驱减速器100;驱动电机200;差速器300;车轮400;电驱减速器的输出轴500;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第一太阳轮11;第一齿圈12;第一行星架13;第一行星轮14;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第二太阳轮21;第二齿圈22;第二行星架23;第二行星轮24;输入轴3;驱动电机的输出轴4;第一端51;第二端52;第三端53;第四端54;离合器活动部611;离合器固定部612;制动器活动部621;制动器固定部622。壳体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驱减速器10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驱减速器100包括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包括第一太阳轮11、第一行星架13和第一齿圈12,第一太阳轮11用于与驱动电机200动力耦合连接,第一齿圈12可选择性地锁止或者与第一太阳轮11动力耦合连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包括第二太阳轮21、第二行星架23和第二齿圈22,且第二太阳轮21与第一行星架13相连,第二齿圈22锁止,第二行星架23用于与差速器300的输入端相连。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行星轮14,多个第一行星轮14与第一行星架13相连,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行星轮24,多个第二行星轮24与第二行星架23相连,当各个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转动时,各个太阳轮可以带动与之相对应的行星轮转动,与行星轮所对应的行星架可以选择性的转动。如当齿圈固定,行星架不固定时,太阳轮输入,行星轮转动并带动行星架输出;当行星架和齿圈都不固定时,太阳轮和齿圈输入,行星齿轮机构整体转动。由此,驱动电机200的动力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并由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传递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的第二行星架23传递到差速器300,差速器300与车轮400相连,驱动电机200输出的驱动力可通过电驱减速器100传递到车轮400,进而驱动车轮400转动。其中,第一齿圈12可选择性地锁止或者与第一太阳轮11动力耦合连接,驱动电机200的动力可以从第一太阳轮11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并经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的二级减速最终传递到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用于与驱动电机动力耦合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可选择性地锁止或者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n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且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齿圈锁止,所述第二行星架用于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用于与驱动电机动力耦合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可选择性地锁止或者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且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相连,所述第二齿圈锁止,所述第二行星架用于与差速器的输入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减速器具有第一挡和第二挡,在第一挡时,所述第一齿圈锁止,且所述第一齿圈不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在第二挡时,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动力耦合连接,且所述第一齿圈不锁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减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具有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太阳轮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齿圈相连,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电驱减速器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三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包括离合器固定部和离合器活动部,所述离合器固定部和所述离合器活动部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一端,另一个为所述第二端;
制动器,所述制动器包括制动器固定部和制动器活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