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及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446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转轴、一级行星齿轮组、二级行星齿轮组、以及第二转轴,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级太阳轮、一级行星轮、以及一级齿圈,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包括二级太阳轮、二级行星轮、以及二级齿圈,所述一级太阳轮和所述二级太阳轮同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上,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转轴上的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包括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且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不同轴,所述一级行星轮和所述二级行星轮分别安装在所述一级行星轴和所述二级行星轴上,所述一级齿圈和所述二级齿圈一个固定一个为可转动的、且可转动的那个齿圈与所述第二转轴同轴连接。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大,且变速比可任意设计。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ith flexible setting of gear ratio and a trans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及变速器
本技术涉及齿轮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及变速器。
技术介绍
减速机构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的一种传动装置,用来将高转速、低扭矩输入转化为低速、高扭矩输出。在航空航天、机器人和医疗器械等发展的推动下,结构简单紧凑、大传动比,传递功率大、噪声低、传动平稳的高性能精密减速器需求加大,其中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更是精密减速器中重要的两种减速器。全球工业机器人用的精密减速器基本为日本所垄断(80%以上市场),最近几年,虽然国内也有量产的RV减速器,但却鲜有国产机器人企业选用,而国产谐波减速器在寿命上存在硬伤。目前,常用的采用两级行星齿轮的减速机构,其减速比大部分保持在30~50左右,要想进一步地提高减速比,需要增大减速机构的尺寸规格,并且难以根据齿数变化任意设计减速比。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及变速器,可以实现大范围、大传动比的变速,且传动精度高,结构紧凑,适用范围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转轴、一级行星齿轮组、二级行星齿轮组、以及第二转轴,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包括一级太阳轮、一级行星轮、以及一级齿圈,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包括二级太阳轮、二级行星轮、以及二级齿圈,所述一级太阳轮和所述二级太阳轮同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上,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转轴上的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包括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且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不同轴,所述一级行星轮和所述二级行星轮分别安装在所述一级行星轴和所述二级行星轴上,所述一级齿圈和所述二级齿圈一个固定一个为可转动的、且可转动的那个齿圈与所述第二转轴同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为输出轴,所述第二转轴为输入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为输入轴,所述第二转轴为输出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输出端位于同一侧时,所述第二转轴为圆筒轴、且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第二转轴内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输入端位于同一侧时,所述第二转轴为圆筒轴、且所述第一转轴位于第二转轴内部。进一步地,所述一级齿圈固定,所述二级齿圈为可转动的,所述第二转轴同轴连接在所述二级齿圈上,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输入端位于不同侧。进一步地,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中的一级行星轮为多个,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中的二级行星轮为多个且与一级行星轮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一级行星轮和二级行星轮都通过行星架安装。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变速器,包括上述的变速机构。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变速机构、及变速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行星架的设置,一级行星齿轮组中的一级行星轮与二级行星齿轮组中的二级行星轮位于不同轴线,设一级太阳轮模数m1、齿数Zs1,一级行星轮模数m1、齿数Zp1;二级太阳轮模数m2、齿数Zs2,二级行星轮32模数m2、齿数Zp2,由于避免了两级行星轮同轴的制约,[一级太阳轮节圆半径+一级行星轮节圆半径]不必须等于[二级太阳轮31节圆半径+二级行星轮32节圆半径],也即[m1*Zs1+m1*Zp1]≠[m2*Zs2+m2*Zp2],模数m1和模数m2相等时,可简化为[Zs1+Zp1]≠[Zs2+Zp2]。因此通过改变齿数调节变速比时,Zs1、Zp1、Zs2和Zp2可自由调整设计,而不需要受到[Zs1+Zp1]和[Zs2+Zp2]之间关系的制约,使得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可以灵活设置。本技术的变速机构,可以得到大的变速比,且变速比可任意设计。变速机构简单紧凑,在同等变速比条件下体积小,传动功率大,传动刚性高,传动平稳,传动精度高的特点,适应性广,特别是能够用于减速机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变速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第一转轴2一级行星齿轮组21一级太阳轮22一级行星轮23一级齿圈3二级行星齿轮组31二级太阳轮32二级行星轮33二级齿圈4第二转轴5行星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转轴1、一级行星齿轮组2、二级行星齿轮组3、以及第二转轴4,一级行星齿轮组2包括一级太阳轮21、一级行星轮22、以及一级齿圈23,二级行星齿轮组3包括二级太阳轮31、二级行星轮32、以及二级齿圈33,一级太阳轮21和二级太阳轮31同轴固定安装在第一转轴1上,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转轴1上的行星架5,行星架5包括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且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不同轴,一级行星轮22和二级行星轮32分别安装在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上,一级齿圈23和二级齿圈33一个固定一个为可转动的、且可转动的那个齿圈与第二转轴4同轴连接。也即,当一级齿圈23固定时,二级齿圈33为可转动的,此时第二转轴4同轴连接在二级齿圈33的外侧,参见图1所示;相反地,当二级齿圈33固定时,一级齿圈23为可转动的,此时第二转轴4同轴连接在一级齿圈23的外侧。在本技术的变速机构中,一级行星齿轮组2和二级行星齿轮组3的中相关齿数设置可以根据需要具体确定,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4其中一个作为输入轴时,另外一个即为输出轴,以此变速机构既可以作为减速机构,也可以作为增速机构。具体地,参见图1,当第二转轴4作为输入轴时,第一转轴1即为输出轴,由于第二转轴4可以连接在一级齿圈23或者二级齿圈33上,因此,当第二转轴4与第一转轴1的输出端位于同一侧时,也即变速机构的输入输出位于同一侧时,第二转轴4为圆筒轴,第一转轴1位于第二转轴4内部。同理地,当第一转轴1作为输入轴时,第二转轴4即为输出轴时,此时,若第二转轴4与第一转轴1的输入端位于同一侧时,也即减速装置的输入输出位于同一侧时,第二转轴4为圆筒轴,第一转轴1位于第二转轴4内部。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一级齿圈23固定,具体可以固定在机壳上,二级齿圈33为可转动的,第一转轴1为输入轴,且输入端位于一级齿圈23侧,第二转轴4为输出轴,第二转轴4同轴连接在二级齿圈33上,第二转轴4为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转轴(1)、一级行星齿轮组(2)、二级行星齿轮组(3)、以及第二转轴(4),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2)包括一级太阳轮(21)、一级行星轮(22)、以及一级齿圈(23),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3)包括二级太阳轮(31)、二级行星轮(32)、以及二级齿圈(33),所述一级太阳轮(21)和所述二级太阳轮(31)同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转轴(1)上的行星架(5),所述行星架(5)包括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且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不同轴,所述一级行星轮(22)和所述二级行星轮(32)分别安装在所述一级行星轴和所述二级行星轴上,所述一级齿圈(23)和所述二级齿圈(33)一个固定一个为可转动的、且可转动的那个齿圈与所述第二转轴(4)同轴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比设置灵活的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转轴(1)、一级行星齿轮组(2)、二级行星齿轮组(3)、以及第二转轴(4),所述一级行星齿轮组(2)包括一级太阳轮(21)、一级行星轮(22)、以及一级齿圈(23),所述二级行星齿轮组(3)包括二级太阳轮(31)、二级行星轮(32)、以及二级齿圈(33),所述一级太阳轮(21)和所述二级太阳轮(31)同轴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转轴(1)上的行星架(5),所述行星架(5)包括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且一级行星轴和二级行星轴不同轴,所述一级行星轮(22)和所述二级行星轮(32)分别安装在所述一级行星轴和所述二级行星轴上,所述一级齿圈(23)和所述二级齿圈(33)一个固定一个为可转动的、且可转动的那个齿圈与所述第二转轴(4)同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为输出轴,所述第二转轴(4)为输入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为输入轴,所述第二转轴(4)为输出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新胜岳刚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绿丞复合材料产业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