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724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高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除雾/防雾。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监视装置,其能够透过对车内外进行划定的透光性窗构件而监视本车辆的周边环境;加热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窗构件内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加热;空调装置,其进行车辆内的空气调节;以及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所述空调装置作为动作模式而包括:使车内的空气循环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通过将车外的空气导入至车内而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外部空气导入模式,在当所述空调装置的所述动作模式为所述内部空气循环模式时驱动所述加热装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该动作模式变更为所述外部空气导入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体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具备监视装置的移动体。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作为能够监视周边环境的监视装置,有在车内具备摄像机的车辆(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摄像机被设置于挡风玻璃内壁侧,并能够经由挡风玻璃来监视车外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与摄像机一起地设置由电热丝构成的加热器作为加热装置,以除去结露、霜、冰等挡风玻璃的结雾。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60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高效地实现除去结雾(除雾)或难以产生结雾(防雾),要求在上述构成中的控制方面进行进一步改善。此要求并不限定于车辆,例如对于船舶等也是同样的。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目的在于,能够高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除雾/防雾。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移动体,所述移动体的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具备:监视装置,其能够透过对移动体的内外进行划定的透光性的窗构件而对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进行监视;加热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窗构件内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进行加热;空调装置,其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以及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所述空调装置作为动作模式而包括:使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循环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通过将所述移动体外的空气导入至所述移动体内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外部空气导入模式,在当所述空调装置的所述动作模式为所述内部空气循环模式时驱动所述加热装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该动作模式变更为所述外部空气导入模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高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除雾/防雾。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2是用于说明车载用电子部件的构成例的示意图。图3是用于说明车辆中的一部分构成的例子的框图。图4是用于说明基于控制装置的控制内容的例子的流程图。图5是用于说明加热装置及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的内容的例子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移动体);12F:窗构件;14:空调装置;151:监视装置;152:加热装置;16: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结构或构成的示意图,图示的各部件的尺寸不一定反映实际的尺寸。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构件或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对重复的内容省略其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示意图。为了容易理解构造,在图中表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在后述的其他图中也同样)。X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对应,Y方向与车身左右方向或车宽方向对应,另外,Z方向与车身上下方向对应。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侧方)、上/下、车身内侧/车身外侧(车内外)等表述表示以车身10为基准的相对性的位置关系。车辆1是具备左右一对前轮11F以及左右一对后轮11R的四轮车,但是车轮的数量不限于此。另外,车辆1是具备电池BT的电动车辆,但是也可以附带地进一步具备内燃机。电池BT使用锂离子电池等充电电池,电池BT储存用于向车辆1内的对应要素供给的电力。车辆1还具备对车内外进行划定的窗构件12F以及12R。窗构件12F以及12R只要由透光性的材料(例如玻璃、树脂等)构成即可。在图中,作为挡风玻璃、前窗或前窗玻璃而示出了窗构件12F,作为后窗或后窗玻璃而示出了窗构件12R,但是还能够设置侧窗或侧窗玻璃等其他窗构件。另外,在车室(车厢)中,在此为了易于看图,作为驾驶席而示出了座椅SH,但是在车厢中还可以设置其他座椅。在包括仪表板面板等的车厢前方构件13上设置有用于供用户(主要是驾驶员)进行规定的操作输入的操作部19。在图中,作为操作部19的典型例子而示出了方向盘,但是在输入至操作部19的操作的概念中,除了驾驶操作以外,还包括其中直接/间接地附带的相关操作。作为该相关操作的例子,可以举出用于车厢的空调管理的操作。另外,如图1所示,车辆1还具备空调装置14、电子部件15以及控制装置16。空调装置14采用公知的构成即可。例如,空调装置14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连接它们且形成冷媒的流路的配管、以及设置于该流路上的各种阀等。另外,空调装置14包括产生规定的气流来作为空调风的鼓风机风扇、驱动该鼓风机风扇的风扇马达、以及用于加热空调风的加热器芯等。另外,空调装置14还包括空调风道141及除霜风道142、以及用于对由空调风道141和除霜风道142中的哪一个来送出空调风进行切换的门机构(例如,板门、旋转门等)。除霜风道142是朝向窗构件12F送出空调风/对窗构件12F喷吹空调风的吹出口,其主要目的为窗构件12F的除雾/防雾。在此,空调风道141为上述除霜风道142以外的吹出口,以车厢的空调管理为主要目的。因此,空调装置14也可以表述为包括用于进行来自空调风道141的送风的车厢用送风部、以及进行来自除霜风道142的送风的除雾/防雾用送风部(除霜装置)。另外,在图中示出了设置于车厢前方构件13的单一的空调风道141,但是一般以能够朝向用户及其周边(例如后方或后下方)送出空调风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空调风道141。用户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而使空调装置14形成动作状态/非动作状态。动作状态的空调装置14作为动作模式而包括内部空气循环模式和外部空气导入模式,详细情况后面叙述。另外,在动作状态的空调装置14中,用户能够通过对上述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来选择从风道141以及142中的哪一个送出空调风。例如,用户能够将规定的操作输入至操作部19,以便从风道141以及142中的一方送出空调风或者从双方送出空调风。图2中的(A)是表示电子部件15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中的(B)是图2中的(A)的剖切线d1-d1下的电子部件15的剖视图。电子部件15包括能够透过窗构件12F来监视本车辆的周边环境的监视装置151、以及能够加热窗构件12F的加热装置152,电子部件15被设置为接近窗构件12F的内壁(车内侧表面)。在监视装置151中使用能够拍摄上述周边环境的摄像机,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装置151包括装置主体部1510、检测部1511及基材1512。检测部1511使用CCD/CMOS图像传感器等公知的拍摄用传感器,检测部1511能够检测或拍摄上述周边环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1前方的情况)。主体部1510内置有对基于检测部1511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的处理器,该处理器的处理结果被作为图像数据而输出至后述的控制装置16。基材1512是用于将上述主体部1510以及检测部1511固定于车身10、并且对后述的加热装置152进行固定的托架。基材1512包括抵接部1512a以及凹陷部1512b。抵接部1512a与窗构件12F的内壁抵接,并经由例如粘接材料而固定于窗构件12F。凹陷部1512b被设置为相对于抵接部1512a而凹陷,在俯视或主视下凹陷部1512b具有大致三角形或梯形的形状。在凹陷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体,其特征在于,具备:/n监视装置,其能够透过对移动体的内外进行划定的透光性的窗构件而对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进行监视;/n加热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窗构件内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进行加热;/n空调装置,其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以及/n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n所述空调装置作为动作模式而包括:/n使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循环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n通过将所述移动体外的空气导入至所述移动体内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外部空气导入模式,/n在当所述空调装置的所述动作模式为所述内部空气循环模式时驱动所述加热装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该动作模式变更为所述外部空气导入模式。/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1 JP 2018-2399981.一种移动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监视装置,其能够透过对移动体的内外进行划定的透光性的窗构件而对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进行监视;
加热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窗构件内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进行加热;
空调装置,其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
所述空调装置作为动作模式而包括:
使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循环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内部空气循环模式;以及
通过将所述移动体外的空气导入至所述移动体内来进行所述空气调节的外部空气导入模式,
在当所述空调装置的所述动作模式为所述内部空气循环模式时驱动所述加热装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将该动作模式变更为所述外部空气导入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装置包括:
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周边环境;以及
基材,其配置成与所述窗构件的内壁对置且使所述检测部的检测面位于所述基材与所述窗构件之间的空间,
所述空间与所述移动体内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窗构件的所述部位的结雾程度进行评估,并基于其评估结果来驱动所述加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泷晋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