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56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环板,环板位于中间罐的中上部,环板的外侧边与罐体的内壁连接;罐体的内部设置溢流筒,溢流筒为圆柱型筒体的结构,上口设置溢流沿,下端的侧壁与环板的内侧边固定连接,溢流筒和环板、罐体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筒道;溢流筒的上底部侧壁设置若干开口;环板倾斜设置,与环板的最高点位置处相对的中间罐侧壁上设置油相出口。使水相硫酸铵和油相己内酰胺的分离效果更好。

A tundish for preventing backmixing of oil and water two phase f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
本专利技术属于分离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
技术介绍
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液相重排反应生成的重排液成分主要有己内酰胺及硫酸,必须将重排液中的硫酸分离,才能对重排液中的己内酰胺进行蒸馏生产出合格产品。重排液中的硫酸现采用中和结晶法,在中和结晶器中使硫酸先与氨反应生成硫酸铵后分离出硫酸铵,再将重排液分离出水相硫酸铵的油相己内酰胺经过酰胺油中间罐缓冲后进行蒸馏生产出合格产品;酰胺油中间罐主要对分离出硫酸铵的己内酰胺进行缓冲进一步分离出硫酸铵后,通过己内酰胺泵输送至己内酰胺蒸馏系统,水相底层液硫酸铵通过硫酸铵泵回收至硫酸铵工序,现状是输送的己内酰胺总携带一定量的硫酸铵,回收至系统的硫酸铵携带部分酰胺油。传统的酰胺油中间罐内件利用己内酰胺与硫酸铵的密度差,通过设置罐内界面计对粗己内酰胺与携带的硫酸铵进行分离,分离的己内酰胺通过己内酰胺泵送至己内酰胺蒸馏系统,水相底层液硫酸铵通过泵回收至硫酸铵工序。现酰胺油中间罐存在的弊端:1、由于中间罐内没有内件,油相与水相靠密度差进行静置分层,并且油相与水相的出口上下位置距离较近,油相出口进入己内酰胺泵时,在设备物料油相出口附近易形成漩涡,造成携带的水相不可避免地进入油相,特别是油、水相界位低时,油相更容易携带水相,同理水相也容易携带油相进入水相硫酸铵泵进口。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环板,环板位于中间罐的中上部,环板的外侧边与罐体的内壁连接;罐体的内部设置溢流筒,溢流筒为圆柱型筒体的结构,上口设置溢流沿,下端的侧壁与环板的内侧边固定连接,溢流筒和环板、罐体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筒道;环板倾斜设置,与环板的最高点位置处相对的中间罐侧壁上设置油相出口。本专利技术中改进了中间罐的结构,在中间罐的内部设置了有利于分离水相硫酸铵和油相己内酰胺的结构,使水相硫酸铵和油相己内酰胺的分离效果更好。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间罐的进料口位于中间罐的顶部,进料管由进料口延伸到中间罐底部。作为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进料管的底端与中间罐的底部的距离≥200mm。优选的,进料管的底端与中间罐的底部的距离200-300mm。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溢流筒的上底部侧壁设置锯齿型结构,锯齿型结构的凹型底部为开口。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锯齿型结构为方形锯齿,向内凹的锯齿为开口。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环板的最低点位置设置水相硫酸铵环形筒道倒淋管。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间罐的侧壁上设置界位计上管口和界位计下管口,界位计上管口和界位计下管口分别位于环板的上方和下方。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环形筒体的高度设置大于油相己内酰胺出口管管径的150-250mm。保证油相能够分离缓冲。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中间罐内件,使重排液中的硫酸铵和己内酰胺分离距离加大,时间加长,能够分离的更彻底,得到的己内酰胺携带的硫酸铵的量大大减少,对后续己内酰胺除杂设备延长了检修周期、提高了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回收的硫酸铵中的酰胺油量大大减少,提高了硫酸铵工序设备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环形筒道内环板倾斜安装,对油相己内酰胺与水相硫酸铵进行二次分离,保证密度轻的油相充分静止后在高点排出,夹带的极少部分水相硫酸铵积聚在最低点,进一步提高了分离效果。环形筒体的高度设置大于油相己内酰胺出口管管径的200mm左右,环形筒道的作用是保证油相出口抽出的为油相己内酰胺,与分离的硫酸铵不返混。本专利技术的中间罐的油相出口和硫酸铵出口距离和设置与现有的中间罐不同,上层油相经过溢流筒流入环形筒道后,确保流入环形筒道的为油相己内酰胺,水相硫酸铵静置分层后停留在环形筒道外的设备内底部,提高分离效果,环形筒道内环板倾斜安装,对油相与水相进行二次分离,进一步提升了分离效果。延长了后续设备的检修周期,提高了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中间罐结构图;图2为现有的中间罐的结构图;其中,1、进料管,2、油相出口管,3、环形筒道倒淋管,4、环板,5、溢流筒,6、罐体内壁,7、环形筒道,8、界位计上管口,9、界位计下管口,10、水相硫酸铵出口管。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现有的中间罐如图2所示,包括,进口管1,油相出口管2、水相硫酸铵出口管10,界位计上管口8、界位计下管口9。存在的问题为:油相与水相靠密度差进行静置分层,并且油相与水相的出口上下位置距离较近,油相出口进入己内酰胺泵时,在设备物料油相出口附近易形成漩涡,造成携带的水相不可避免地进入油相,特别是油、水相界位低时,油相更容易携带水相,同理水相也容易携带油相进入水相硫酸铵泵进口。本专利技术的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如图1所示,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环板4,环板4位于中间罐内的中上部,环板4的外侧边与罐体的内壁连接;罐体的内部设置溢流筒5,溢流筒5为圆柱型筒体的结构,上口设置溢流沿,下端的侧壁与环板4的内侧边固定连接,溢流筒5和环板4、罐体内壁6之间形成环形筒道7;环板4倾斜设置,与环板4的最高点位置处相对的中间罐侧壁上设置油相出口。环板4、溢流筒5设置在中间罐的中上部,油相己内酰胺位于上层,然后通过溢流筒5的溢流沿由设备内溢流至环形筒道7内,进入环形筒道7,进入环形筒道7后经过倾斜的环板4的安装,油相己内酰胺携带的水分分层设置,进一步达到分离油相己内酰胺和水相硫酸铵的目的。水相硫酸铵静置分层后停留在环形筒道外的设备内底部。环板4倾斜设置,流入环形筒道7内的密度大的油相己内酰胺夹带的密度大的水相硫酸铵经静置汇在环板4的低处,油相位于环板4的高处,分离后的油相己内酰胺通过油相出口管2流出,静置的水层硫酸铵通过环形筒道倒淋管3流出,进一步提高了分离效果。溢流筒5的上底部侧壁设置锯齿型结构,锯齿型结构的凹型底部为开口。锯齿型结构为方形锯齿,向内凹的锯齿为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环板,环板位于中间罐的中上部,环板的外侧边与罐体的内壁连接;/n罐体的内部设置溢流筒,溢流筒为圆柱型筒体的结构,上口设置溢流沿,下端的侧壁与环板的内侧边固定连接,溢流筒和环板、罐体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筒道;/n环板倾斜设置,与环板的最高点位置处相对的中间罐侧壁上设置油相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罐体的内部设置环板,环板位于中间罐的中上部,环板的外侧边与罐体的内壁连接;
罐体的内部设置溢流筒,溢流筒为圆柱型筒体的结构,上口设置溢流沿,下端的侧壁与环板的内侧边固定连接,溢流筒和环板、罐体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筒道;
环板倾斜设置,与环板的最高点位置处相对的中间罐侧壁上设置油相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其特征在于:中间罐的进料口位于中间罐的顶部,进料管由进料口延伸到中间罐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其特征在于:进料管的底端与中间罐的底部的距离≥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油水两相流返混的中间罐,其特征在于:进料管的底端与中间罐的底部的距离200-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福青陈元彬王芹常凤超魏传国张胜男张恒浩李兵郭平谢泽文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鲁西聚酰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