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914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所述水腔内表面根据模拟实验的温度不同划分成高温区域、中温区域和低温区域;所述高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设有超疏水型形貌,所述中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设有疏水型形貌,用于使所述水腔内表面的疏水性不相同。所述水腔为蛇形流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三部分不同疏水性的复合式结构能够利用超疏水性和疏水性的不同的疏水减阻的性能达到对整个流道不同部位的不同减阻需要的满足,使得整个流道中液体的流动速率尽量趋于一致,最终实现改善整个流道的热平衡性能的目标。

A compound hydrophobic water chamber of high pressure heating system f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压加热
或者电动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汽车由于其在行驶过程中的高效率和低污染物排放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因此其发展也非常迅速。但是,电动汽车发展中的某些问题仍有待解决,例如单次电池充电可达到的里程范围有限,并且在极端温度下,尤其是在低温下,电池性能会下降,而向车厢供热将进一步缩短车辆的单次充电里程范围。因此,发展节能加热技术是电动汽车行业的迫切需求,加热系统不仅对驾驶舒适性很重要,而且对驾驶室除霜和除雾的强制性要求。加热电池是增强电池容量的有效方法,同时可改善低温下的充放电性能。正热系数(PTC)加热器和热泵已广泛用于加热电动汽车,然而,PTC加热技术在运行期间会消耗大量的电池能量;在极冷的条件下,热泵的供热能力将大大降低,由于极冷的外部热交换器上会形成非常厚的霜层。高压加热系统(HVH)技术是电动汽车加热的新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在很大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保持高功率输出,效率高达90%或更高。但由于高压加热器的水腔长期与加热液体接触以及流道结构复杂,其局部表面会发生穴蚀与电化学腐蚀,同时整体流速不均也会引起热平衡失调的问题,这使得高压加热系统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达到缓解目前高压加热系统存在的穴蚀和电化学腐蚀的问题,减少流动阻力,加快加热速率,改善热平衡性能,减少热能损失的目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所述水腔内表面根据模拟实验的温度不同划分成高温区域、中温区域和低温区域;所述高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设有超疏水型形貌,所述中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设有疏水型形貌,用于使所述水腔内表面的疏水性不相同。进一步,所述水腔为蛇形流道。进一步,所述疏水型形貌为若干矩阵分布的微凹坑,相邻所述微凹坑的间距在50μm到60μm之间,所述微凹坑的深度在10μm到20μm之间,用于使水滴与中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且小于150°。进一步,所述中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的微凹坑为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直径在50μm到60μm之间。进一步,所述超疏水型形貌为若干矩阵分布的微凹坑,相邻所述微凹坑的间距小于25μm,所述微凹坑的深度小于5μm,用于使水滴与高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进一步,所述高温区域的水腔内表面的微凹坑为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直径小于25μm。进一步,所述微凹坑的形状为半球体或矩形体或者圆台体。进一步,所述超疏水型形貌和疏水型形貌的面积占水腔内表面的面积大于67%。进一步,根据模拟实验的温度变化,将温度范围平均划分3等份,温度范围最高的为高温区域,温度范围最低的为低温区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通过原机模拟实验的温度将流道分为“高中低”三个温度区域:高温区域布置超疏水型形貌,中温区域布置疏水型形貌,低温区域保持不变,这样可以缓解了流道内穴蚀与电化学腐蚀的问题,同时疏水型结构还能够减小了流动阻力,加快流道内液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加热速率,并且还能够减少热能损失。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三部分不同疏水性的复合式结构能够利用超疏水性和疏水性的不同的疏水减阻的性能达到对整个流道不同部位的不同减阻需要的满足,使得整个流道中液体的流动速率尽量趋于一致,最终实现改善整个流道的热平衡性能的目标。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在疏水性表面会存在一定的空气,当水滴落在高压加热系统的水腔表面时,水滴的大部分面积与空气接触,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滴在这种表面上的接触角会大于90°,高压加热系统整体流道表面呈现疏水性,达到缓解目前高压加热系统存在的穴蚀和电化学腐蚀的问题,减少流动阻力,加快加热速率,改善热平衡性能,减少热能损失的目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模拟实验的温度变化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超疏水表面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左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超疏水表面结构的三维图。图6a为水滴与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且小于150°的示意图。图6b为水滴与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微凹坑形状示意图。图中:1-高温区域;2-中温区域;3-低温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所述水腔内表面根据模拟实验的温度不同划分成高温区域1、中温区域2和低温区域3;图2为通过模拟实验的水腔内表面温度范围为66-94℃,将温度范围平均划分3等份,低温区域3的范围为66-74℃,中温区域2的范围为74-84℃,高温区域1的范围为84-94℃。所述高温区域1的水腔内表面设有超疏水型形貌,所述中温区域2的水腔内表面设有疏水型形貌,用于使所述水腔内表面的疏水性不相同。所述超疏水型形貌和疏水型形貌的面积占水腔内表面的面积大于67%。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超疏水型形貌为若干矩阵分布的微凹坑,相邻两行或列微凹坑对齐布置,相邻所述微凹坑的间距a和b均小于25μm,所述微凹坑为半球体,半球体的直径均小于25μm,所述微凹坑的深度小于5μm,超疏水型形貌使水滴与高温区域1的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形成超疏水性表面结构如图6b所示。所述疏水型形貌为若干矩阵分布的微凹坑,相邻两行或列微凹坑对齐布置,相邻所述微凹坑的间距在50μm到60μm之间,所述微凹坑为半球体,半球体的直径介于50μm到60μm之间,所述微凹坑的深度在10μm到20μm之间,疏水型形貌使水滴与中温区域2的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且小于150°,形成疏水性表面结构如图6a所示。如图7所示,所述微凹坑的形状为半球体或矩形体或者圆台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通过在水腔表面设置不同程度的疏水结构,整体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结构缓解了流道内穴蚀与电化学腐蚀的问题,同时疏水型结构还能够减小了流动阻力,加快流道内液体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加热速率,并且还能够减少热能损失。三部分不同疏水性的复合式结构能够利用疏水性和超疏水性的不同的疏水减阻的性能达到对整个流道不同部位的不同减阻需要的满足,使得整个流道中液体的流动速率尽量趋于一致,最终实现改善整个流道的热平衡性能的目标。对于超疏水表面结构的制备,首先采用湿法化学刻蚀的方式,将双氧水-强酸(盐酸或硝酸)以体积比10:1混合后,常温涂覆在水腔表面上并反应5min,之后用去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腔内表面根据模拟实验的温度不同划分成高温区域(1)、中温区域(2)和低温区域(3);所述高温区域(1)的水腔内表面设有超疏水型形貌,所述中温区域(2)的水腔内表面设有疏水型形貌,用于使所述水腔内表面的疏水性不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腔内表面根据模拟实验的温度不同划分成高温区域(1)、中温区域(2)和低温区域(3);所述高温区域(1)的水腔内表面设有超疏水型形貌,所述中温区域(2)的水腔内表面设有疏水型形貌,用于使所述水腔内表面的疏水性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腔为蛇形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型形貌为若干矩阵分布的微凹坑,相邻所述微凹坑的间距在50μm到60μm之间,所述微凹坑的深度在10μm到20μm之间,用于使水滴与中温区域(2)的水腔内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且小于1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高压加热系统的复合式疏水型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温区域(2)的水腔内表面的微凹坑为半球体,所述半球体的直径在50μm到60μm之间。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非王志明倪捷尹必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