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665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18
一种点胶头,其包括导流部、位于所述导流部下方的出胶部、自所述导流部的顶面向下凹陷的容纳腔及贯穿所述出胶部并将所述容纳腔与外界连通的出胶通道。所述出胶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以一定角度和速度将胶水喷出,使胶水能够进入到设计上较深且角度存在干涉的难以到达的位置实现点胶。

Dispensing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点胶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点胶头,属于点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的发展,对组装过程中的精密点胶工艺以及PCB板的SMT表面贴装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施胶量越来越小、点胶效率越来越高、点胶位置越来越精准。普通的接触式气动点胶阀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使用更精密控制的喷射阀体。传统喷射阀不能形成带角度的喷射点胶效果,胶水运动轨迹和撞针往复运动轨迹一致,在很多精细的异形设计上,需要点胶的位置和撞针往复的轨迹有角度,胶点不能有效地到达需要点胶的位置,且在工艺设计上没有让点胶阀体运动的空间。在许多精细结构设计上要求对绞线宽度做精密控制,设计规格甚至<0.1mm以内,传统喷射阀即使搭配非常精密的0.07mm内径的喷嘴也很难达到要求,且喷嘴越细,堵胶和散点的概率越高,另外加工难度倍增。表面贴装(SMT)的工艺遇到更大的挑战。通常在封装过程中,需要将芯片、主动电子元器件、被动电子元器件等装载并固定在引线框的贴片区域后,填充胶水在器件和基板间的缝隙处,以防止因热失配引起的热机械应力分层问题,加固保护电子器件,并提供温湿度测试等可靠性保障。目前最为广泛的填充工艺为毛细管底部填充工艺。这一工艺将填充胶水垂直喷射在基板靠近电子器件的边缘区域,利用填充胶表面的张力向器件和基板之间的缝隙内流动,使填充胶充满缝隙。由于电子器件和基板间组装的间隙大小不可控,在某些较大器件的底部填充位置胶水不能有效地流动并充填满所有缝隙区域,形成空洞,造成产品在工作时热量不能有效导出、在温湿度测试时吸湿率增加、可靠性变差。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更精密的、更高效的、应用范围更广的点胶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精密的、更高效的、应用范围更广的点胶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点胶头,包括导流部、位于所述导流部下方的出胶部、自所述导流部的顶面向下凹陷的容纳腔及贯穿所述出胶部并将所述容纳腔与外界连通的出胶通道,所述出胶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进一步地,所述出胶部设有与所述出胶通道的中心线垂直的切面,所述出胶通道贯穿所述切面而与外界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出胶通道设计为圆柱形通道。进一步地,所述出胶部上至少有两个切面,每个所述切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出胶通道。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出胶通道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各不相同、或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部和所述容纳腔呈漏斗状,所述出胶部呈圆台状。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导流部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出胶部内。进一步地,所述出胶部上还设有环绕所述出胶通道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出胶通道的中心线重合。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点胶头的出胶通道的中心线与容纳腔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大为锐角或钝角,以一定角度和速度将胶水喷出,使胶水能够进入到设计上较深且角度存在干涉的难以到达的位置进行点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点胶头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图。图3是本技术点胶头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点胶头100,其包括导流部1、位于所述导流部1下方的出胶部2、自所述导流部1的顶面向下凹陷而成的容纳腔3及贯穿所述出胶部2并将所述容纳腔3与外界连通的出胶通道4。参照图3所示,为能够能将胶水以一定速度和角度喷射到指定位置,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3的中心线之间呈一定夹角设置,该夹角大于0°小于180°,角度大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定,该夹角可以是锐角或直角或钝角,例如:45°、90°、135°等。如此,以一定的角度从所述出胶通道4喷出的胶水流动性好且便于胶水将空隙中的空气排出,稳定性和可靠性高,让许多设计上较深且角度存在干涉的难以到达的位置能够进行点胶。结合图2所示,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所述出胶通道4设计为圆柱形通道,为使出胶口呈圆形以提高出胶量的精度,所述出胶部2设有与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垂直的切面5,所述出胶通道4贯穿该所述切面5与外界连通。所述出胶部2上设有两个切面5,每个所述切面5上设有一个出胶通道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出胶通道4可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锥体状、长方体状等。所述出胶部2上还设有环绕所述出胶通道4的环形凹槽6,所述环形凹槽6的中心线与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重合。本申请的所述出胶通道4设置为两个,因此能够同时为两个工件或一个工件的两个不同位置进行点胶,提高工作效率。在本申请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出胶通道4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3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相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出胶通道4可以设置为任意大于2的若干个,每个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3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可以各不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或全部相同。本申请揭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1和所述容纳腔3呈漏斗状,所述出胶部2呈圆台状,所述容纳腔3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导流部1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出胶部2内,每个所述切面5上设有一个所述出胶通道4。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1和所述容纳腔3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圆柱体状、圆台状等,所述出胶部2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圆柱体状、圆锥状等,所述容纳腔3可以完全设置在所述导流部1内,所述导流部1和所述出胶部2可以设置为相同形状,每个所述切面5上可以设置多个所述出胶通道4。下面,通过实验对比传统的点胶头的点胶与本申请揭示的所述点胶头100以一定角度出胶的点胶的优劣,选用相同的胶水对不同的样品进行点胶,结果见下表:通过对比可见:采用本申请揭示的所述点胶头100进行点胶极大地改善了充填率。本申请所述点胶头100的所述出胶通道4相较于所述容纳腔3的中心线倾斜,以一定角度和速度将胶水喷出,使胶水能够进入到设计上较深且角度存在干涉的难以到达的位置实现点胶;所述出胶通道4至少设置两个,胶量分成至少两份,胶水的紧密度提高至少一倍,喷胶精度随之提高至少一倍,另外,能够同时为至少两个工件或一个工件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进行点胶,提高工作效率。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
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上”、“下”、“顶”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
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点胶头(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部(1)、位于所述导流部(1)下方的出胶部(2)、自所述导流部(1)的顶面向下凹陷的容纳腔(3)及贯穿所述出胶部(2)并将所述容纳腔(3)与外界连通的出胶通道(4),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3)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点胶头(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部(1)、位于所述导流部(1)下方的出胶部(2)、自所述导流部(1)的顶面向下凹陷的容纳腔(3)及贯穿所述出胶部(2)并将所述容纳腔(3)与外界连通的出胶通道(4),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与所述容纳腔(3)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或直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胶部(2)设有与所述出胶通道(4)的中心线垂直的切面(5),所述出胶通道(4)贯穿所述切面(5)而与外界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胶通道(4)设计为圆柱形通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胶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胶部(2)上至少有两个切面(5),每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吕鹏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