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硬管单管夹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355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动硬管单管夹及车辆,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体、第二限位体以及第三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体和所述第三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一限位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且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限位体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体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制动硬管的装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Brake hard pipe single clamp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硬管单管夹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制动硬管单管夹及车辆。
技术介绍
制动硬管单管夹用于在车身上固定制动硬管,使制动硬管不能随意移动。传统的制动硬管单管夹如图1所示,包括限位装置1、制动硬管限位片2、上限位孔3、防脱装置4、硬管卡槽5。其中所述限位装置1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制动硬管单管夹装配在焊接螺柱上后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所述制动硬管限位片2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制动硬管在制动硬管单管夹中脱出,所述上限位孔3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制动硬管单管夹的上端相对焊接螺柱移动,所述防脱装置4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制动硬管单管夹从焊接螺柱上脱开并起到左右限位作用,所述硬管卡槽5的主要作用是定位并固定制动硬管的位置。上述传统制动硬管单管夹有两大弊端,一是管夹带方向性,容易错装,即把制动硬管单管夹压按进焊接螺柱后,制动硬管可以安装在焊接螺柱左侧或右侧,容易导致制动硬管变形或与其它部件干涉甚至磨损泄漏;二是制动硬管单管夹的容差能力较弱,导致制动硬管装配困难,容易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制动管在侧向上仍旧存在移动,导致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避免制动管在侧向上移动,稳定性高的制动硬管单管夹及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制动硬管单管夹,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体、第二限位体以及第三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体和所述第三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且所述第一限位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且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限位体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体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体向靠近所述制动硬管的方向呈弯曲状。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体与所述第三限位体相连,围成的空间构成弧形收容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体的端部设有柱状的突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体的端部设有卡持体。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焊接螺柱的管夹防脱装置。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夹防脱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夹持体,沿所述夹持体向上设有夹持臂。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还用于固定所述焊接螺柱的限位孔。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硬管单管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所述的制动硬管单管夹及车辆,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体、第二限位体以及第三限位体,且所述第一限位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方便安装所述制动硬管。所述第二限位体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相对设置,可以保证制动硬管插入时有较小的插入力,从而避免所述制动硬管在左右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三限位体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之间,与所述第一限位体配合可以避免所述制动硬管在上下方向的运动,从而保证所述制动硬管相对于单管夹有合适的插拔力及侧向力,提高所述制动硬管的稳定性;同时第二本体12的装配不具有方向性,避免制动硬管单管夹因位置错装而导致所述制动硬管变形、干涉甚至磨损泄漏等问题。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现有制动硬管单管夹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的主视图;图4是图2中A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的仰视图。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限位装置,2-制动硬管限位片,3-上限位孔,4-防脱装置,5-硬管卡槽,11-第一本体,11A-第一限位体,11B-第二限位体,11C-第三限位体,11D-突体,11E-卡持体,12-第二本体,12A-夹持体12B-夹持臂,12C-限位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2和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动硬管单管夹,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11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12,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1位于所述第二本体12的上方,所述第一本体11上设有第一限位体11A、第二限位体11B以及第三限位体11C,所述第一限位体11A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和所述第三限位体11C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下端,所述第一限位体11A沿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中心线相对设置,且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中心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体11C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11B之间。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动硬管单管夹,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11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12,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1位于所述第二本体12的上方,所述第一本体11上设有第一限位体11A、第二限位体11B以及第三限位体11C,所述第一限位体11A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和所述第三限位体11C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下端,由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和所述第三限位体11C围成的空间用于置放固定所述制动硬管,所述第一限位体11A沿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中心线相对设置,且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方便安装所述制动硬管。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11的中心线相对设置,可以保证所述制动硬管插入时有较小的插入力,从而避免所述制动硬管在左右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三限位体11C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11B之间,与所述第一限位体11A配合可以避免所述制动硬管在上下方向的运动,从而保证所述制动硬管相对于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有合适的插拔力及侧向力,提高制动硬管固定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为保证所述制动硬管相对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有合适的拔脱力,同时保证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具有足够的容差能力,要求所述第一限位体11A、第二限位体11B、第三限位体11C均有一定强度及弹性,从而使由所述第一限位体11A、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和第三限位体11C围成的空间可以置放不同规格的所述制动硬管。当所述制动硬管外径偏大时,所述第二限位体11B可以沿径向有小幅变形,保证所述制动硬管插入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时有较小的插入力。为保证所述制动硬管在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上有足够的侧向力,所述第三限位体11C向靠近所述制动硬管的方向呈弯曲状,从而有利于与所述制动硬管之间形成较小的过盈配合。所述第二限位体11B与所述第三限位体11C相连,围成的空间构成弧形收容槽,从而有利于置放固定所述制动硬管。...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硬管单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体、第二限位体以及第三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体和所述第三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一限位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且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限位体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体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动硬管单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夹本体,所述管夹本体包括用于夹持制动硬管的第一本体和用于固定焊接螺柱的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上方,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体、第二限位体以及第三限位体,所述第一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体和所述第三限位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一限位体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且形成的开口端由大变小,所述第二限位体呈弧形且沿所述第一本体的中心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限位体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体向靠近所述制动硬管的方向呈弯曲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动硬管单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体与所述第三限位体相连,围成的空间构成弧形收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超洪庆良康厚芬张磊孙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