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蛇行减振器、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143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提供一种抗蛇行减振器,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导油管、第一单向阀组件、第二单向阀组件以及阻尼组件;第一缸体内形成有第一缸腔并嵌设于第二缸体,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之间形成有第二缸腔,第一单向阀组件滑动连接于第一缸腔的内壁并将第一缸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导油管设于第二缸体内,用于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二缸腔;第二单向阀组件设置于第二缸腔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阻尼组件设于第二缸体中相对靠近第二腔室的一端,阻尼组件的一端连通于第一腔室,另一端连通于第二缸腔,并用以在油压大于阻尼力时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二缸腔。还涉及一种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拆解减振器就可以调节阻尼力,较为简单便捷。

Anti hunting shock absorber, bogie and rail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蛇行减振器、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特别是涉及一种抗蛇行减振器、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当轨道车辆的运行速度提高后,转向架在横向将会产生一种周期性大振幅的摇摆运动,即蛇行振动。剧烈的蛇行振动会出现失稳现象,一旦失稳,车轮将猛烈冲击轨道,甚至出现车轮脱轨的危险性,从而威胁到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抗蛇行减振器能有效地抑制转向架的蛇行振动,从而保证轨道车辆在低于蛇行临界速度下安全地运行。传统的抗蛇行减振器中,阻尼装置大多设置于减振器内部,比如活塞或底阀座上,当阻尼性能伴随使用而发生衰弱时,将需要对减振器的阻尼性能进行调节,否则将会严重影响轨道车辆的蛇行稳定性、安全性、运行平稳性以及乘坐舒适性等。然而对于传统的抗蛇行减振器来说,需要对减振器整体进行拆卸,并单独取出阻尼装置才能对减振器阻尼性能进行调节,该调节方式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便于调节阻尼力的抗蛇行减振器。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便于调节阻尼力的转向架。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便于调节阻尼力的轨道车辆。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抗蛇行减振器,包括: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导油管、第一单向阀组件、第二单向阀组件以及阻尼组件;所述第一缸体内形成有第一缸腔并嵌设于所述第二缸体,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二缸体之间形成有第二缸腔,所述第一单向阀组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缸腔的内壁并将所述第一缸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导油管设于所述第二缸体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缸腔;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缸腔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所述阻尼组件设于所述第二缸体中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端,所述阻尼组件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缸腔,并用以在油压大于阻尼力时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缸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调节抗蛇行减振器的阻尼大小,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壳体、调节件、芯阀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调节件封堵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一端,所述芯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另一端,并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调节件,另一端抵持于所述芯阀;所述芯阀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的进液孔,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缸腔的出液孔,所述芯阀在受压时能朝向所述调节件移动以使至少部分所述进液孔与所述出液孔相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便于调节抗蛇行减振器的阻尼大小,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以固定所述调节件的至少两个工位,所述调节件在至少两个所述工位之间切换时,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预紧力大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二阀座以及第二阀盖;所述第二阀座固定于所述第一缸体的一端,并开设有沿所述第一缸体轴线方向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阀盖容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并盖设于所述第二阀座上,所述第二阀盖能在受压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阀座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缸腔能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油液在循环过程中混入空气并发生乳化,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于所述第二阀座的周向方向相间隔设置,并分布于所述第二阀座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杆体在伸缩过程中与导向盖之间的动密封性能,所述抗蛇行减振器还包括导向盖、密封件、导向件、以及杆体,所述导向盖固定于所述第二缸体一端并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腔室设置,所述杆体的一端穿过所述导向盖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组件,所述导向盖开设有供所述杆体穿设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抵持于所述杆体的外壁,且所述轴孔的内壁上开设有用以容纳所述密封件的第一凹槽以及用以容纳所述导向件的第二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杆体与导向盖之间的动密封性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分别设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分别沿所述导向盖的轴线方向交叉间隔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空气中灰尘对杆体在伸缩过程中的影响,所述抗蛇行减振器还包括嵌设于所述轴孔内壁上的防尘件,所述轴孔内壁上相对远离所述第一缸体的一端相应开设有用以容纳防尘件的第三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杆体在伸缩过程中与导向盖之间的静密封性能,所述抗蛇行减振器还包括套设所述导向盖的第二弹性件,所述导向盖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以容纳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内壁抵持于所述第四凹槽的外壁。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转向架,包括构架、轮对以及上述任一所述的抗蛇行减振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阻尼组件设于第二缸体上,在需要调节抗蛇行减振器的阻尼力大小时,不用将减振器进行拆解即可实现阻尼力大小的调节,相对于传统的抗蛇行减振器中将阻尼装置设于减振器内部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抗蛇行减振器极大地简化了阻尼力调节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抗蛇行减振器、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振动时油液单向流动并回油,其结构简单紧凑、安装便利、成本较低,同时具备较好的减振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抗蛇行减振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抗蛇行减振器省略部分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抗蛇行减振器的剖视图;图4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阻尼组件的剖视图;图6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单向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第二单向阀组件的剖视图;图8为图6所示的第二单向阀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9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导向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导向盖的剖视图;图11为图9所述的导向盖省略部分结构后的剖视图;图12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单向阀组件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一单向阀组件的剖视图;图14为图12所示的第一单向阀组件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抗蛇行减振器-100;第一缸体-110;第一缸腔-111;第一腔室-1111;第二腔室-1112;第二缸体-120;第二缸腔-121;导油管-130;第一单向阀组件-140;第一阀座-141;第一通孔-1411;第一阀盖-142;第一限位件-143;第一塔簧-144;第二单向阀组件-150;第二阀座-151;第二通孔-1511;第二阀盖-152;第二限位件-153;第二塔簧-154;阻尼组件-160;第一壳体-161;出液孔-1611;调节件-162;芯阀-163;进液孔-1631;第一弹性件-16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蛇行减振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缸体(110)、第二缸体(120)、导油管(130)、第一单向阀组件(140)、第二单向阀组件(150)以及阻尼组件(160);/n所述第一缸体(110)内形成有第一缸腔(111)并嵌设于所述第二缸体(120),所述第一缸体(110)与所述第二缸体(120)之间形成有第二缸腔(121),所述第一单向阀组件(14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缸腔(111)的内壁并将所述第一缸腔(111)分隔为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n所述导油管(130)设于所述第二缸体(120)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1)与所述第二缸腔(121),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150)设置于所述第二缸腔(121)与所述第二腔室(1112)之间;/n所述阻尼组件(160)设于所述第二缸体(120)中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腔室(1112)的一端,所述阻尼组件(160)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1111),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缸腔(121),并用以在油压大于阻尼力时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1)与所述第二缸腔(1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蛇行减振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缸体(110)、第二缸体(120)、导油管(130)、第一单向阀组件(140)、第二单向阀组件(150)以及阻尼组件(160);
所述第一缸体(110)内形成有第一缸腔(111)并嵌设于所述第二缸体(120),所述第一缸体(110)与所述第二缸体(120)之间形成有第二缸腔(121),所述第一单向阀组件(140)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缸腔(111)的内壁并将所述第一缸腔(111)分隔为第一腔室(1111)和第二腔室(1112);
所述导油管(130)设于所述第二缸体(120)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1)与所述第二缸腔(121),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150)设置于所述第二缸腔(121)与所述第二腔室(1112)之间;
所述阻尼组件(160)设于所述第二缸体(120)中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腔室(1112)的一端,所述阻尼组件(160)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1111),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缸腔(121),并用以在油压大于阻尼力时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1)与所述第二缸腔(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蛇行减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160)包括第一壳体(161)、调节件(162)、芯阀(163)以及第一弹性件(164);
所述调节件(162)封堵于所述第一壳体(161)内壁的一端,所述芯阀(163)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61)内壁的另一端,并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161)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164)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61)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164)的一端抵持于所述调节件(162),另一端抵持于所述芯阀(163);
所述芯阀(163)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1)的进液孔(1631),所述第一壳体(161)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缸腔(121)的出液孔(1611),所述芯阀(163)在受压时能朝向所述调节件(162)移动以使至少部分所述进液孔(1631)与所述出液孔(161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蛇行减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61)的内壁上设有用以固定所述调节件(162)的至少两个工位,所述调节件(162)在至少两个所述工位之间切换时,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弹性件(164)的预紧力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蛇行减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150)包括第二阀座(151)以及第二阀盖(152);
所述第二阀座(151)固定于所述第一缸体(110)的一端,并开设有沿所述第一缸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腾养秦剑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