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9818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3:56
一种连接器(阴连接器(1)),具备内壳体(20)和振动传递构件(30、40),电线(W)引出到内壳体(20)的外部,且内壳体(20)与对方侧壳体(90)嵌合,振动传递构件(30、40)具有能与对方侧壳体(90)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内周面(31A)),振动传递构件(30、40)具有固定电线(W)的电线固定部(43),能够将来自电线固定部(43)的振动从对方侧抵接部(31A)传递到对方侧壳体(90),内壳体(20)被允许相对于振动传递构件(30、40)相对移动。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具备阳壳体和阴壳体并使用于车辆等的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的第1壳体构成为具备设置有腔的内壳体和设置有筒型嵌合部的外壳体,与设置有对方侧端子的第2壳体嵌合。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以将筒型嵌合部从后方覆盖于内壳体的方式组装。在外壳体的后端面设置有保持孔,阴端子从该保持孔插入到内壳体的腔。在阴端子零件的后端连接有电线,在电线的外周外嵌有橡胶栓。橡胶栓的主体部与腔的后端侧的内周液密状地密合,设置于该橡胶栓的后端的防振部嵌入到保持孔内。在内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与外壳体的筒型嵌合部的里端面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容许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微小相对移位的余隙。并且,在从外壳体向后方导出的电线在与轴线交叉的方向振动的情况下,该振动能量的一部分作为用于使外壳体移位的运动能量被吸收。由此,从电线传递到阴端子零件的振动衰减,可防止产生阴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触点处的微滑动磨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38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该构成中,在即使在余隙中移位也无法吸收电线的振动能量的情况下,外壳体抵接于内壳体,向内壳体传递运动能量。其结果是,内壳体振动,在收纳于内壳体内部的阴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触点处产生微滑动磨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连接器具备内壳体和振动传递构件,电线引出到所述内壳体的外部,且所述内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能与所述对方侧壳体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固定所述电线的电线固定部,能够将来自所述电线固定部的振动从所述对方侧抵接部传递到所述对方侧壳体,所述内壳体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根据该构成,在电线振动的情况下,该振动从电线固定部经由振动传递构件传递到对方侧壳体,所以能够使从电线传递到内壳体的振动减少。即使振动从电线传递到内壳体,内壳体也被允许相对于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所以能够使从电线传递的振动衰减。由此,例如在内壳体和对方侧壳体中分别收纳有端子并使其相互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各端子彼此的接触压力控制住通过内壳体的相对移动而衰减的振动,所以能够抑制由各端子彼此的滑动导致的磨损。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1)所述内壳体具备锁定片,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的锁定突起能卡止于所述锁定片,在所述锁定突起与所述锁定片之间设置有容许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的余隙。根据该构成,通过在未与对方侧壳体嵌合的状态下预先使内壳体的锁定片卡止于振动传递构件的锁定突起,从而能够一体地处理这些。另外,因为在锁定突起与锁定片之间设置有余隙,所以能够确保内壳体的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一体地处理内壳体和振动传递构件。(2)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备外壳体和盖构件,所述外壳体具有所述对方侧抵接部,并将所述内壳体覆盖,所述盖构件具有所述电线固定部,并将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电线覆盖。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盖构件将内壳体、外壳体以及电线覆盖并从外部进行保护。(3)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对方侧壳体隔开第一余隙对置,并且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隔开大于所述第一余隙的第二余隙对置。根据该构成,即使外壳体与对方侧壳体抵接(即,即使移动第一余隙的尺寸量),但因为其移动距离小于第二余隙的尺寸,所以能够在外壳体不与内壳体抵接的情况下将来自电线的振动从外壳体直接传递到内壳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连接器,能够防止由电线的振动导致的端子的微滑动摩擦。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盖构件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将第一锁定部的卡止解除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内壳体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内壳体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外壳体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外壳体的仰视图。图8是示出使阴壳体和对方侧壳体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图8的A-A剖视图。图10是图9的B-B剖视图。图11是示出连接器和对方侧壳体的嵌合状态的概念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利用图1至图11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1(连接器的一例)通过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壳体(以下称为“对方侧壳体90”)嵌合,从而与对方侧连接器电连接,在较多地产生振动的振动环境下(例如车辆的轮胎周边等)使用。如图1及图2所示,阴连接器1具备在整体上呈稍微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阴壳体10、和将阴壳体10覆盖的上下一对盖构件40。另外,以下将阴壳体10的与对方侧壳体90的嵌合侧作为前方、将图1中的上方作为上方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阴壳体10由内壳体20和配置于内壳体20的外周侧的外壳体30构成。如图2所示,内壳体20和外壳体30成为利用设置于内壳体20及外壳体30的第一锁定部50相互组装的状态。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壳体20具备:后壁部23;端子收纳部21,其配置于后壁部23的中央部,呈横向长的扁平形状;以及后方罩部22,其配置于端子收纳部21的外周侧,与外壳体30的外周侧嵌合。端子收纳部21呈从后壁部23向前方延伸的形状。端子收纳部21中的后半部分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部21A,前半部分形成为在前后较长的多个收纳突部21B。如图8所示,端子收纳部21从各收纳突部21B的前端到后壁部23的后端在前后方向贯穿地设置有多个腔21D,多个腔21D在前方开口。在各腔21D中从后方开口被插入阴端子11。与阴端子11的后端连接的电线W从腔21D的后方开口引出到内壳体20的外部。如图8所示,阴端子11在前侧具备方筒部,在方筒部内以与方筒部的顶部内壁11B对置的方式配置有悬臂形状的弹簧片11A。由此,在对方侧壳体90的对方侧端子91插入到方筒部内时,弹簧片11A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对方侧端子91连接。如图5所示,后方罩部22为从后壁部23的周缘向前方延伸的形态,具备设置于端子收纳部21的上侧的第二锁定部接纳槽22A、和设置于端子收纳部21的左右两侧的锁定突起接纳槽22B。第二锁定部接纳槽22A为后方罩部22的上侧中央部和与其相连的后壁部23在前后方向切口而成的形态。另一方面,锁定突起接纳槽22B为后方罩部22的左右两侧在前后方向切口而成的形态。即,后方罩部22以从后壁部23的上缘的除中央部分以外的部分、左右侧缘的上下两端部分、以及下缘整体将基部21A包围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在后方罩部22与基部21A之间形成有嵌合空间S1,如后所述,能够接纳外壳体30及对方侧壳体90。如图3所示,在基部21A的后端嵌入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环70。密封环70与基部21A对应地形成四角带圆的方环形状,并与基部21A的全周液密地接触。在密封环70的外周面分别在周向连续地设置有三条唇71A、7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具备内壳体和振动传递构件,/n电线引出到所述内壳体的外部,且所述内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n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能与所述对方侧壳体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其中,/n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电线固定部,所述电线被固定于所述电线固定部,所述振动传递构件能够将来自所述电线固定部的振动从所述对方侧抵接部传递到所述对方侧壳体,/n所述内壳体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8 JP 2017-2156401.一种连接器,具备内壳体和振动传递构件,
电线引出到所述内壳体的外部,且所述内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
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能与所述对方侧壳体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其中,
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电线固定部,所述电线被固定于所述电线固定部,所述振动传递构件能够将来自所述电线固定部的振动从所述对方侧抵接部传递到所述对方侧壳体,
所述内壳体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岛直伦小林智彦吉田裕太郎伊藤雅敏小森洋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