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内槽,底座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内槽内部的两侧壁开设有斜槽,两个斜槽的上方均设置有循环系统,通过圆筒内部的热空气受热膨胀进行上升,此时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底座上表面的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气流通过两个斜管的引导进入连接板的内部,随后吹向散热片,加快散热片的散热,通过将热能转化为风能,并再次通过风能对散热片进行散热,有效的提高了对散热器能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了散热器产生的热能资源浪费的状况。
A new type of high efficiency microcirculation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散热的
,具体为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功率和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应用系统的微型化和高度集成化,导致单位容积内电子设备的发热量急剧增大,局部温度过高。当电子元器件长期处于高温状态时,经常因为过热发生失效,因此需要通过散热器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而现有大多数的散热只是将电子元器件的热能传导至散热片上,再经由冷却液进行降温,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而这样做会使得散热器内的热能无法得到利用,进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具备避免了散热器产生的热能资源浪费等优点,解决了现有大多数的散热只是将电子元器件的热能传导至散热片上,再经由冷却液进行降温,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而这样做会使得散热器内的热能无法得到利用,进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状况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避免了散热器产生的热能资源浪费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包括底座,底座为长方形板体,底座的上表面采用铜质的材质可以对热能进行传导,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外壳为下方开口的长方形壳体,且外壳的长宽与底座上表面的长宽相适配,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散热片用来对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散热片的位置位于外壳的内部,外壳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外槽口,外槽口为短边在外的梯形槽,外槽口的内部与外壳的内部相连通,散热片产生的热量经由两个外槽口向外部排出,散热片的底端与底座的上表面相贴合,散热片通过底座的上表面向底座的内部传导热量。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内槽,内槽为长方形凹槽,且内槽位于散热片的下方,底座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进水管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进水管的内部与内槽的内部相连通,内槽通过进水管进入冷却用水,内槽内部的两侧壁开设有斜槽,两个斜槽均为呈向下倾斜的形状,两个斜槽的上方均设置有循环系统,且两个循环系统的位置均位于外壳的内部,循环系统包括圆筒,圆筒为下端开口的圆形筒体,圆筒的下端贯穿底座的上表面并与斜槽的内部相连通,圆筒与底座的内部为固定连接,圆筒的外侧设置有进风管,进风管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进风管的外端贯穿外壳的内壁并延伸至外壳的外部,进风管的内部与圆筒的内部相连通,且进风管的位置位于圆筒的上方。圆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挡板,挡板为弧形板体,且挡板的位置位于进风管的内侧,通过挡板对经由进风管进入圆筒内部的冷空气进行引导,使冷空气向圆筒内部下方进行移动,圆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弧板,弧板的上表面开设有竖槽,竖槽为长方形凹槽,且竖槽的内部与弧板外部的上下两侧相连通,冷空气通过竖槽的内部向圆筒内部下方流去,竖槽的内壁铰接有活动板,竖槽通过活动板来进行打开与闭合,弧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块,圆筒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斜管,两个斜管的内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为两端开口的长方形板体。优选的,所述斜管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且两个斜管在圆筒的内侧呈对称设置,斜管的内部与圆筒的内部相连通。优选的,所述限位块为长方形块体,且限位块位于活动板的上方。优选的,所述活动板为长方形板体,且活动板的长度与竖槽内部的长度一致。优选的,所述弧板为版圆形弧板,且弧板的外部与圆筒的内壁相贴合。优选的,所述弧板的位置设置在挡板的下方。(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通过圆筒内部的热空气受热膨胀进行上升,此时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底座上表面的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从而产生空气气流,此时空气气流通过两个斜管的引导进入连接板的内部,并在连接板的内部进一步混合随后吹向散热片,加快散热片的散热,且经过散热片产生的热空气会经由外槽口的引导向外部四周排出,进而完成散热的循环,通过将热能转化为风能,并再次通过风能对散热片进行散热,有效的提高了对散热器能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了散热器产生的热能资源浪费的状况。2、该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通过限位块大于活动板进行限位,使活动板不会向上转动至弧板的上方,当热空气从圆筒内部的下方向上移动时,热空气会对活动板施加推力,使活动板向上转动,此时活动板向上转动抵压在限位块的下方,从而阻止热空气经由竖槽的内部从外壳的内部脱离,进而有效的保证了循环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外壳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进水管、3外壳、31外槽口、4散热片、5循环系统、51进风管、52圆筒、53斜管、54连接板、55弧板、56挡板、57竖槽、58限位块、59活动板、6斜槽、7内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包括底座1,底座1为长方形板体,底座1的上表面采用铜质的材质可以对热能进行传导,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3,外壳3为下方开口的长方形壳体,且外壳3的长宽与底座1上表面的长宽相适配,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4,散热片4用来对电器元件进行散热,散热片4的位置位于外壳3的内部,外壳3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外槽口31,外槽口31为短边在外的梯形槽,外槽口31的内部与外壳3的内部相连通,散热片4产生的热量经由两个外槽口31向外部排出,散热片4的底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相贴合,散热片4通过底座1的上表面向底座1的内部传导热量。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内槽7,内槽7为长方形凹槽,且内槽7位于散热片4的下方,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进水管2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进水管2的内部与内槽7的内部相连通,内槽7通过进水管2进入冷却用水,内槽7内部的两侧壁开设有斜槽6,两个斜槽6均为呈向下倾斜的形状,两个斜槽6的上方均设置有循环系统5,且两个循环系统5的位置均位于外壳3的内部,循环系统5包括圆筒52,圆筒52为下端开口的圆形筒体,圆筒52的下端贯穿底座1的上表面并与斜槽6的内部相连通,圆筒52与底座1的内部为固定连接,圆筒52的外侧设置有进风管51,进风管51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管体,进风管51的外端贯穿外壳3的内壁并延伸至外壳3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3),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4),散热片(4)的底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相贴合,外壳(3)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外槽口(31),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内槽(7),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内槽(7)内部的两侧壁开设有斜槽(6),两个斜槽(6)的上方均设置有循环系统(5)。/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3),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4),散热片(4)的底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相贴合,外壳(3)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外槽口(31),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内槽(7),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内槽(7)内部的两侧壁开设有斜槽(6),两个斜槽(6)的上方均设置有循环系统(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微循环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5)包括圆筒(52),圆筒(52)的下端贯穿底座(1)的上表面并与斜槽(6)的内部相连通,圆筒(52)与底座(1)的内部为固定连接,圆筒(52)的外侧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建凯,李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锦辉五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