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671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包括车体本体,所述车体本体上设置有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本体内设置内客室,所述内客室包括内饰板及客室地板,所述内饰板与车体本体之间形成保温腔体,所述内饰板与客室地板之间设置弧形进风格栅,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固定在车体本体上,所述保温腔体上方设置侧墙出风格栅及窗台出风格栅,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装置底板、设置于装置底板上的加热管组及电气接线盒所述加热管组通过电气接线盒外接电源,在解决高原铁路客车所面临的低温低气压的恶劣环境—空气稀薄、对流速度低而造成的传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A kind of bus body of plateau rail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
本专利技术属于铁路车辆机械制造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已开通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也在建造中。未来开行更多的高原客车甚至是高原动车组势在必行。由于高原气候环境的特殊性——温度低、气压低(空气稀薄),高原客车(动车组)运用在高原地区恶劣的外部环境中,作为车内保持正常室温的电加热装置变得尤为重要。轨道客车普通的电加热装置主要靠空气对流及热辐射来传导热量。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造成对流介质绝对含量较低,对流速度也相对较低,热传导性能也随之下降,传热效率比平原低很多。使用常规的电加热装置难以满足高原铁路客车在高原运行时对车内温度的要求,加热效果不明显,损耗更多的电能,同时由于热量传递不出去,造成加热装置周围局部过热,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内设施的结构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目前普遍采用的外挂式电加热装置,需要占用车内的使用空间,影响旅客的舒适性,整体上也不美观。出现异常情况时,电加热装置表面温度较高,容易影响旅客。因此,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旨在解决高原铁路客车所面临的低温低气压的恶劣环境—空气稀薄、对流速度低而造成的传热效果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包括车体本体,所述车体本体上设置有车窗,所述车体本体内设置内客室,所述内客室包括内饰板及客室地板,所述内饰板与车体本体之间形成保温腔体,所述内饰板与客室地板之间设置弧形进风格栅,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固定在车体本体上,所述保温腔体上方设置侧墙出风格栅及窗台出风格栅,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装置底板、设置于装置底板上的加热管组及电气接线盒所述加热管组通过电气接线盒外接电源。所述加热管组包括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均U型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的加热功率为2:1。所述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通过设置加热管绝缘固定座固定在装置底板上。所述加热管绝缘固定座包括连接板、固定座本体及管卡,所述固定座本体一端与连接板相连,另一端与管卡相连,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倾斜连接部。所述固定座本体为双锥型结构,所述管卡包括配合设置的上管卡与下管卡,所述上管卡与下管卡的两端形成加热管固定槽。所述弧形进风格栅包括L型进风框架及设置L型进风框架上的过滤网,所述L型进风框架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客室地板上,另一端设置通过设置尼龙搭扣与内饰板相连。所述L型进风框架靠近内饰板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槽,所述L型进风框架的中部设置第二卡槽,所述过滤网一端卡置在第一卡槽内,另一端卡置在第二卡槽内。所述车体本体一侧设置C型框架,所述侧墙出风格栅安装在C型框架的张口位置处。所述窗台出风格栅安装在C型框架的上方,所述窗台出格栅一端与车窗连接,另一端与侧墙出风格栅通过设置尼龙搭扣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车体本体内设置内客室,内客室与车体本体之间形成保温腔体,相对于传统地外挂式设置即放置在客室侧墙内,提高美观需求的同时提供的一种传热效果较好,节约空间,满足现代车内工业设计美工要求车体结构。2.本专利技术在保温腔体内设置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装置底板及设置在装置底板上的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均U型设置,保温腔体的两端设置弧形进风格栅与侧窗口出风格栅及侧墙出风格栅,冷空气从底部弧形进风格栅进入到内饰板和车体本体之间形成的“密闭”保温腔体中,向上流经加热管组表面时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密度变小,向上流动,与保温腔体内的空气充分混合,继续上升流动,通过侧墙出风格栅和窗台出风格栅排入到车内客室环境中,实现为客室加热的目的,利用热空气上升,使冷空气进入保温腔体内,形成平衡,实现热量的传递。3.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通过装置底板固定在保温腔体内,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和拆卸,相对于传统散热翅片结构,在高原的特殊环境下,能够很好的保证气流的通路,特别是隐藏在有限的保温腔体,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采用“光管”式结构,配合侧墙上部及侧部的出风格栅,以及下部的弧形进风格栅,保证气流传热的通道畅通。4.本专利技术包括功率为2:1的两档电加热管配置,实现车辆结构与工作条件下加热功率档级的平衡,可在不同的外界环境温度下分别投入1:2:3的三档功率,在有效的保证了较长时间内的发热与散热的平衡,实现客室持续加热的良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加热装置立体图;图4是加热装置的平面图;图5是图2中B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2中C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车体本体、2-车窗、3-客室地板、4-弧形进风格栅、401-L型进风框架、411-第一卡槽、412-第二卡槽、402-过滤网、5-加热装置、501-装置底板、502-第一加热管、503-第二加热管、504-内螺套、505-螺柱、507-电气接线盒、506-加热管绝缘固定座、561-连接板、562-固定座本体、563-上管卡、564-下管卡、565-倾斜连接部6-内饰板、7-侧墙出风格栅、701-C型框架、8-窗台出风格栅、9-保温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如图1-6所示,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包括车体本体1,所述车体本体1上设置有车窗2,所述车体本体1内设置内客室,所述内客室包括客室内饰板6及客室地板3,所述内饰板6与车体本体1之间形成保温腔体9,所述内罩板6与客室地板3之间设置弧形进风格栅4,所述保温腔体9内设置有加热装置5,所述加热装置5固定在车体本体1上,所述保温腔体9上方设置侧墙出风格栅7及窗台出风格栅8,所述加热装置5包括装置底板501、设置于装置底板501上的加热管组及电气接线盒507,所述加热管组通过电气接线合507外接电源。所述加热管组包括第一加热管502与第二加热管503,所述第一加热管502与第二加热管503均为U型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502与第二加热管503的加热功率为1:2。所述第一加热管502与第二加热管503通过设置加热管绝缘固定座506固定在装置底板501上。所述加热管绝缘固定座506包括连接板561、固定座本体562、上管卡563及下管卡564,所述固定座本体562一端与连接板561相连,另一端与管卡相连,所述连接板561设置有倾斜连接部565,具体地,设置倾斜连接部565可以将加热管倾斜布置,不会影响气流的通路。所述上管卡562与下管卡563的两端形成加热管固定槽,具体地,将加热管安装在加热管固定槽内。所述加热管绝缘固定座506为双锥型绝缘体,底部内埋有内螺套504,顶部设置一螺柱505。加热管绝缘固定座506的底部通过螺钉563固定在俩呢及板561上,其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包括车体本体,所述车体本体上设置有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本体内设置内客室,所述内客室包括内饰板及客室地板,所述内饰板与车体本体之间形成保温腔体,所述内饰板与客室地板之间设置弧形进风格栅,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固定在车体本体上,所述保温腔体上方设置侧墙出风格栅及窗台出风格栅,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装置底板、设置于装置底板上的加热管组及电气接线盒所述加热管组通过电气接线盒外接电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包括车体本体,所述车体本体上设置有车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本体内设置内客室,所述内客室包括内饰板及客室地板,所述内饰板与车体本体之间形成保温腔体,所述内饰板与客室地板之间设置弧形进风格栅,所述保温腔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固定在车体本体上,所述保温腔体上方设置侧墙出风格栅及窗台出风格栅,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装置底板、设置于装置底板上的加热管组及电气接线盒所述加热管组通过电气接线盒外接电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组包括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均U型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的加热功率为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管与第二加热管通过设置加热管绝缘固定座固定在装置底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原铁路客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绝缘固定座包括连接板、固定座本体及管卡,所述固定座本体一端与连接板相连,另一端与管卡相连,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倾斜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建军张伟王磊王开团姜靓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