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接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625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3
一联接单元能在车身的车尾侧上装配,其包含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本身能以被保险杠单元遮盖的方式装配在车身上,并且所述联接单元包含用于联接拖车或后挂车的、由支架单元固定的联接臂,为了改进所述联接单元,使得能以简单的方式检测联接单元的机械负荷,提出:在联接单元的由联接的拖车或联接的后挂车机械作用的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中,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传感器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力检测区域上作用的机械负荷。

Connecting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联接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在车尾侧装配在车身上的联接单元,所述联接单元包含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本身能以被保险杠单元遮盖的方式装配在车身上,并且所述联接单元包含由支架单元固定的联接臂,以用于联接拖车或者后挂车。
技术介绍
在这样的联接单元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车辆静止时以及在车辆行驶时检测机械的负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所针对的任务是,改进开始时描述的类型的联接单元,使得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检测联接单元的机械的负荷。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开始时描述的类型的联接单元中,所述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在联接单元的由联接的拖车或者联接的后挂车机械作用的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中,配设给所述力检测区域的传感器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上作用的机械负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借助磁弹效应检测机械负荷的传感器能以简单的方式装配并且可靠地工作,并且此外,具有如下特性,即以良好的信噪比检测机械负荷,这种机械负荷不一定导致受负荷的部段显著变形,例如因为受负荷的部段这样确定尺寸,使得该部段在出现负荷时仅不显著地变形。这在于,机械负荷导致里检测区域的材料中的磁导率改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可以借助磁弹效应简单地检测到这种改变。用于实施机械负荷的检测的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具有作用面,传感器通过所述作用面将磁场耦合到在力检测区域的支承作用面的并且承受所作用的机械负荷的探测层中,以便借助磁弹效应来检测在该探测层上作用的负荷。在探测层中作用的负荷可以是拉力负荷和/或压力负荷和/或扭力负荷。这种负荷可以大致平行于作用面。但是也存在如下可能性,即检测横向于作用面的负荷。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关于力检测区域的布置方式,目前仅定义成,所述力检测区域应布置在联接单元的受负荷的部段上。一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设置在联接臂上。关于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的布置方式,同样可以设想各种解决方案。因此,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位于联接臂的外侧上。在此,联接臂的存在作用面的外侧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大致横向于联接臂的竖直的纵向中心面延伸。对此备选地或者对此补充地,也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所处的外侧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大致沿平行于竖直的纵向中心面的方向延伸,其中,大致平行的延伸还应包含±30°的误差,并且此外,也还可以包含外侧的拱形的构造。对于作用面在联接臂的外侧上的布置方式来说,备选地或者补充地,另一解决方案规定,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位于所述力检测区域的由联接臂形成的自由空间中。在此,联接臂的自由空间理解为如下的一种空间,通过在联接臂的外部轮廓中的开口可接近该空间并且穿透到该空间中。因此,联接臂的一种有利的构造方案规定,联接臂具有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以第一端部区域与支架单元连接,并且在第二端部区域上承载有联接元件,其例如构造为联接球体,其中,承载结构包含支柱结构,所述支柱结构将第一端部区域与第二端部区域连接并且相对于第一端部区域支撑第二端部区域,所述支柱结构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尤其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中轴线延伸的几何上的中心面的两侧伸展,并且所述支柱结构相应地具有从一端部区域向另一端部区域延伸的纵撑柱,至少一个横向于所述纵撑柱的连接元件在所述纵撑柱之间延伸,并且其中,至少一个横向于几何上的中心面延伸的自由空间位于所述纵撑柱之间。承载结构的这样的构造方式具有的优点是,其开启如下可能性,即在稳定性始终充分的情况下减轻联接元件的重量。在此尤其有利的是,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朝向行车道的纵撑柱具有比背离行车道的纵撑柱更大的长度伸展尺寸。此外,符合目的地规定,朝向行车道的纵撑柱在几何的中心面两侧延伸。尤其有利的是,朝向行车道的纵撑柱相对于几何的中心面对称地延伸。此外,优选规定,在工作位置中,背离行车道的纵撑柱在几何的中心面两侧延伸。在这里也尤其有利的是,背离行车道的纵撑柱相对于几何的中心面对称地延伸。此外,有利地规定,至少一个在支柱结构中横向于中心面延伸的自由空间位于连接元件的至少一侧上。此外,一尤其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支柱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空间,所述自由空间沿横向于中心面的方向整体地贯穿支柱结构。对此备选地或者补充地规定,支柱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空间,所述自由空间横向于中心面延伸,然而通过支柱结构的在纵撑柱之间延伸的且形成连接元件的连接壁封闭。在联接臂的这样的构造方案中,力检测区域和相应的作用面可以布置在承载结构的不同的位置上。因此,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所述纵撑柱的其中一个上。纵撑柱在联接臂受负荷时主要遭受拉力、推力和弯曲力,从而在纵撑柱上能够有利地检测竖直的负荷和行驶方向上的负荷、必要时也检测横向于行驶方向的负荷。另一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连接元件上。在这样的情况中,尤其检测竖直的负荷并且必要时也检测在行驶方向上的负荷并且也许也还检测横向于行驶方向的负荷。尤其有利的是,作用面布置在承载结构的外侧上,因为在这种情况中,能以简单的方式安装配设给作用面的传感器。不过,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作用面布置在承载结构的朝向自由空间的一侧。这样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优点,即配设给作用面的传感器能够因此布置在承载结构的自由空间中。此外,在目前阐述各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还未详细探讨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沿联接臂的长度方向应该设置在哪些位置上。因此,尤其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联接臂的第一端部区域上。该解决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在第一端部区域中,要检测的负荷是非常大的并且在此能够被容易地检测。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第一与第二端部区域之间。该解决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在该情况中,配设给作用面的传感器能够布置成能在空间上良好地并且也容易地接近。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至少一个检测收集区域布置在支架单元上。在连接有拖车或者设置有后挂车时,支架单元也经受机械的负荷,从而在支架单元上能够通过传感器借助于磁弹效应检测机械的负荷。例如对此规定,在支架单元的横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测区域。支架单元这样的横梁横向于纵向中心面延伸,所述横梁优选经受拉力负荷和推力负荷、然而也经受扭力负荷,这些负荷能以简单的方式在横梁处检测,因为该横梁由于其横向于纵向中心面的伸展而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上的可能性以用于检测负荷和布置作用面。在目前阐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的上下文中,虽然给出了设置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然而,尤其有利的是,多个力检测区域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受负荷的部段上或者设置成分布在多个受负荷的部段上,因为通过多个传感器和多个力检测区域能够改进负荷的检测。在此尤其有利的是,在不同的力检测区域中,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联接单元(20),其能在车尾侧装配在车身(14)上,所述联接单元包含支架单元(42),所述支架单元本身能以被保险杠单元(56)遮盖的方式装配在车身(12)上,并且所述联接单元包含由支架单元(40)固定的联接臂(22),以用于联接拖车或者后挂车,/n其特征在于,在联接单元(20)的由联接的拖车或者联接的后挂车机械作用的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122),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中,配设给所述力检测区域(122)的传感器(132)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所述力检测区域(122)上作用的机械负荷。/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1 DE 102018131737.91.联接单元(20),其能在车尾侧装配在车身(14)上,所述联接单元包含支架单元(42),所述支架单元本身能以被保险杠单元(56)遮盖的方式装配在车身(12)上,并且所述联接单元包含由支架单元(40)固定的联接臂(22),以用于联接拖车或者后挂车,
其特征在于,在联接单元(20)的由联接的拖车或者联接的后挂车机械作用的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122),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中,配设给所述力检测区域(122)的传感器(132)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所述力检测区域(122)上作用的机械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具有作用面(124),传感器(132)通过所述作用面将磁场耦合到在力检测区域(122)的支承作用面(124)的且承受所作用的机械负荷的探测层(126)中,以便借助磁弹效应来检测在所述探测层(126)上作用的负荷。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122)设置在联接臂(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配设给力检测区域(122)的作用面(124)位于联接臂(22)的外侧(222、224、226)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外侧(222)在联接臂(22)的工作位置(A)中大致横向于联接臂(22)的竖直的纵向中心面(16)延伸。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外侧(224、226)在联接臂(22)的工作位置(A)中大致沿平行于联接臂(22)的竖直的纵向中心面(16)的方向延伸。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配设给力检测区域(122)的作用面(124)位于所述力检测区域的由联接臂(22)形成的自由空间(96、94、98)中。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联接臂(22)具有承载结构(60),所述承载结构(60)以第一端部区域(24)与支架单元(42)连接,并且所述承载结构在第二端部区域(26)上承载联接元件(32),所述承载结构(60)包含支柱结构(62),所述支柱结构将第一端部区域(24)与第二端部区域(26)连接并且相对于第一端部区域(24)支撑第二端部区域(26),所述支柱结构在联接臂(22)的工作位置(A)中尤其在平行于联接元件(32)的中轴线(58)延伸的几何上的中心面(80)的两侧伸展,并且所述支柱结构相应地具有从其中一个端部区域(24)向另一端部区域(26)延伸的纵撑柱(64、66),至少一个横向于所述纵撑柱(64、66)延伸的连接元件(82、84、86、88、212)在所述纵撑柱之间延伸,并且至少一个横向于几何上的中心面(80)延伸的自由空间(92、94、96、98、112、114、116)位于所述纵撑柱(64、6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接单元,其特征在于,力检测区域(122)和作用面(124)布置在所述纵撑柱(64、66)的其中一个上。


10.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夫冈·根特纳亚历山大·考夫曼米歇尔·威德曼
申请(专利权)人:ACPS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