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永伟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235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结构包括设备主体、驱动箱、工作台、衔接盘、控制器、加工组件。有益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设有的清捋机构,在渗透条所渗透出的为润滑油的作用下,有利于实现避免打磨组件因金属屑而出现有卡壳、旋转卡顿的现象,同时在轴间洁组件的配合作用下,对因打磨而产生的多余且附着在打磨组件表面的金属屑做有效的刮除作用,以避免该金属屑和油污的大量附着导致打磨组件出现有旋转负荷,以及因该附着物而导致对打磨零件造成加大加宽的打磨,造成不精准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设有的集纳结构,对打磨时所产生的金属屑做进一步的集中收集处理,从而避免金属屑对打磨组件做卡壳缝隙作用,进而无法进行正常运行。

A CNC turning center based on flexible manufactu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
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控设备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
技术介绍
机械设备在各个领域上的应用尤为广泛,其为各领域提供了高效的生产作用,而其有利也有弊,在运行过程中,若因机械设备零件的不够精准其则会导致设备整体出现故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故而在对该机械设备的生产上,其各个零件的精准数据需严格的把控,在利用数控车削加工中心进行生产时,具有以下缺陷:因车间内其空气中含有的油气较重且易直接附着在打磨组件表面,从而形成油污的附着,导致出现有部分的打磨组件在旋转时因该油污的阻隔而无法正常的旋转,同时其打磨时,零件所产生的多余金属屑则会随该油污而附着,零件在该金属物的影响下,其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度不准,导致无法投入使用。经由刮除后的金属屑在设备运行时,其易被再次带起,从而形成再次的附着进而影响到打磨组件的正常打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因车间内其空气中含有的油气较重且易直接附着在打磨组件表面,从而形成油污的附着,导致出现有部分的打磨组件在旋转时因该油污的阻隔而无法正常的旋转,同时其打磨时,零件所产生的多余金属屑则会随该油污而附着,零件在该金属物的影响下,其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度不准,导致无法投入使用,经由刮除后的金属屑在设备运行时,其易被再次带起,从而形成再次的附着进而影响到打磨组件的正常打磨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结构包括设备主体、驱动箱、工作台、衔接盘、控制器、加工组件,所述驱动箱安装于设备主体上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工作台安装于设备主体上表面中部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衔接盘设于驱动箱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安装于驱动箱前表面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加工组件设于驱动箱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加工组件包括扣盘、清捋机构、集纳结构,所述清捋机构设于扣盘外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集纳结构安装于清捋机构外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清捋机构包括衔接环、渗透条、轴面洁组件,所述渗透条设有若干条且分别安装于衔接环内侧表面,所述渗透条与衔接环通过电焊贯穿相连接,所述轴面洁组件共设有十二个且分别呈均匀等距状设于衔接环内侧表面并位于渗透条上方,所述轴面洁组件与衔接环通过电焊相连接且与集纳结构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衔接环内部设有润滑油且与渗透条相连接,有利于实现避免打磨组件因金属屑而出现有卡壳、旋转卡顿的现象。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轴面洁组件包括衔接杆、活动扣、捋弧结、支撑线,所述衔接杆末端与集纳结构相连接,所述活动扣与衔接杆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捋弧结共设有两个且分别呈对称结构与活动扣相连接,所述支撑线共设有两根且分别与捋弧结相连接并另一端与集纳结构相连接,有利于实现避免打磨组件表面附着有大量的固体物,加重其打磨运作的负荷。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衔接杆包括旋转盘、空心杆、漏框磁杆,所述旋转盘与集纳结构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空心杆设于旋转盘上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漏框共设有五个且分别呈均匀等距状安装,所述漏框与空心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磁杆设于空心杆内部且与集纳结构通过电焊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捋弧结表面呈较为粗糙结构且为绝缘体,有利于实现对打磨组件表面做附着有的金属屑以及油污做刮除处理,避免因该固体而导致对打磨零件造成加大加宽的打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集纳结构包括连接框、抖动带、集纳腔,所述连接框内侧表面与旋转盘相连接,所述抖动带设于连接框内部,所述抖动带表面与磁杆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集纳腔设于连接框内侧外部且为一体化结构,有利于实现避免金属屑对打磨组件做卡壳缝隙作用,进而无法进行正常运行。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方案,所述集纳腔内部气流呈吸附结构,有利于实现对金属屑做集中处理。专利技术有益效果相对比较于传统的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设有的清捋机构,在渗透条所渗透出的为润滑油的作用下,有利于实现避免打磨组件因金属屑而出现有卡壳、旋转卡顿的现象,同时在轴间洁组件的配合作用下,对因打磨而产生的多余且附着在打磨组件表面的金属屑做有效的刮除作用,以避免该金属屑和油污的大量附着导致打磨组件出现有旋转负荷,以及因该附着物而导致对打磨零件造成加大加宽的打磨,造成不精准现象。本专利技术利用设有的集纳结构,对打磨时所产生的金属屑做进一步的集中收集处理,从而避免金属屑对打磨组件做卡壳缝隙作用,进而无法进行正常运行。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加工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清捋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轴面洁组件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衔接杆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集纳结构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设备主体-1、驱动箱-2、工作台-3、衔接盘-4、控制器-5、加工组件-6、扣盘-6a、清捋机构-6b、集纳结构-6c、衔接环-6b1、渗透条-6b2、轴面洁组件-6b3、衔接杆-6b31、活动扣-6b32、捋弧结-6b33、支撑线-6b34、旋转盘-g1、空心杆-g2、漏框-g3磁杆-g4、连接框-6c1、抖动带-6c2、集纳腔-6c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2所示,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结构包括设备主体1、驱动箱2、工作台3、衔接盘4、控制器5、加工组件6,所述驱动箱2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工作台3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表面中部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衔接盘4设于驱动箱2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控制器5安装于驱动箱2前表面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加工组件6设于驱动箱2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加工组件6包括扣盘6a、清捋机构6b、集纳结构6c,所述清捋机构6b设于扣盘6a外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集纳结构6c安装于清捋机构6b外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清捋机构6b包括衔接环6b1、渗透条6b2、轴面洁组件6b3,所述渗透条6b2设有若干条且分别安装于衔接环6b1内侧表面,所述渗透条6b2与衔接环6b1通过电焊贯穿相连接,所述轴面洁组件6b3共设有十二个且分别呈均匀等距状设于衔接环6b1内侧表面并位于渗透条6b2上方,所述轴面洁组件6b3与衔接环6b1通过电焊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结构包括设备主体(1)、驱动箱(2)、工作台(3)、衔接盘(4)、控制器(5)、加工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箱(2)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工作台(3)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表面中部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衔接盘(4)设于驱动箱(2)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控制器(5)安装于驱动箱(2)前表面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加工组件(6)设于驱动箱(2)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n所述加工组件(6)包括扣盘(6a)、清捋机构(6b)、集纳结构(6c),所述清捋机构(6b)设于扣盘(6a)外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集纳结构(6c)安装于清捋机构(6b)外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结构包括设备主体(1)、驱动箱(2)、工作台(3)、衔接盘(4)、控制器(5)、加工组件(6),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箱(2)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工作台(3)安装于设备主体(1)上表面中部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衔接盘(4)设于驱动箱(2)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控制器(5)安装于驱动箱(2)前表面右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加工组件(6)设于驱动箱(2)中部左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
所述加工组件(6)包括扣盘(6a)、清捋机构(6b)、集纳结构(6c),所述清捋机构(6b)设于扣盘(6a)外侧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集纳结构(6c)安装于清捋机构(6b)外表面并通过电焊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捋机构(6b)包括衔接环(6b1)、渗透条(6b2)、轴面洁组件(6b3),所述渗透条(6b2)设有若干条且分别安装于衔接环(6b1)内侧表面,所述渗透条(6b2)与衔接环(6b1)通过电焊贯穿相连接,所述轴面洁组件(6b3)共设有十二个且分别呈均匀等距状设于衔接环(6b1)内侧表面并位于渗透条(6b2)上方,所述轴面洁组件(6b3)与衔接环(6b1)通过电焊相连接且与集纳结构(6c)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环(6b1)内部设有润滑油且与渗透条(6b2)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柔性制造的数控车削加工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面洁组件(6b3)包括衔接杆(6b31)、活动扣(6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伟
申请(专利权)人:赵永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