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002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包括输出轴、集油环、罩壳件、箱体和飞轮,输出轴通过连接键安装集油环,集油环和输出轴之间通过O型圈密封,罩壳件和箱体的连接处端面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飞轮;集油环和罩壳件之间构成大减压腔A和大减压腔B,集油环和罩壳件之间还留有缝隙A、缝隙B、缝隙C、缝隙D,缝隙A位于大减压腔A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A相互连通,大减压腔A与缝隙B相互连通,缝隙C位于大减压腔B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B相互连通,大减压腔B与缝隙D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可靠,适合大批量生产,易于推广,能够起到滑油密封的作用,解决了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漏油现象。

A new oil sea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油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柴油机
,具体为一种新型油封结构。
技术介绍
柴油机的飞轮端和自由端会有一根轴从机体内部伸出,用于连接飞轮和输出装置,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燃烧室内的压力很高(可以达到20MPa),会有少量的气体泄露到机体内部,特别是当柴油机运行2~3年后,由于活塞环和气缸套的磨损,导致密封不严,少量的气体泄露到机体内部后,机体内部的压力会比机外高,所以机体内部的气体会裹挟着到处喷晒的润滑油,沿着油封和输出轴的缝隙往外泄露,从而出现了柴油机滑油渗漏的情况。现有技术的缺点:安装挡板,会使柴油机的内部结构更加复杂,有些柴油机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内部空间会很小,挡板无法安装或者安装困难,且给之后的维护带来很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油封结构,本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可靠,适合大批量生产,易于推广,能够起到滑油密封的作用,解决了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漏油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包括输出轴、集油环、罩壳件、箱体和飞轮,所述输出轴通过连接键安装集油环,所述集油环和输出轴之间通过O型圈密封,所述集油环通过安装的罩壳件罩住,所述罩壳件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上,罩壳件和箱体的连接处端面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飞轮,输出轴远离飞轮的一端位于机体内;所述集油环和罩壳件之间构成大减压腔A和大减压腔B,所述集油环和罩壳件之间还留有缝隙A、缝隙B、缝隙C、缝隙D,缝隙A位于大减压腔A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A相互连通,大减压腔A与缝隙B相互连通,缝隙C位于大减压腔B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B相互连通,大减压腔B与缝隙D相互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集油环和罩壳件的连接处还形成油路A和油路B。进一步地,所述油路A的一端与缝隙B连通,油路A的另一端与油槽连通,油路B的一端缝隙D连通,油路B的另一端与油槽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油槽设置在集油环和罩壳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油槽还通过回油孔连接大减压腔B。进一步地,所述缝隙A、缝隙B、缝隙C、缝隙D的间隙均为0.2~0.3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机体内部的高压气体经过缝隙A和缝隙C分别进入各自连通的大减压腔,由于膨胀的作用,其压力大大减小,部分气体(含有滑油)沿着集油环的缝隙B和缝隙D回到机体内部,部分气体然后再经过缝隙B、缝隙D、油路和油槽再次膨胀,此时的气体压力与机外相同,气体带来的滑油慢慢沿着回油孔回到机体内部,从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本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可靠,适合大批量生产,易于推广,解决了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漏油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油封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A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图1的B处放大图。图中:1、O型圈;2、输出轴;3、连接键;4、集油环;5、罩壳件;6、箱体;7、飞轮;8、大减压腔A;9、大减压腔B;10、缝隙A;11、回油孔;12、缝隙B;13、缝隙C;14、缝隙D;15、油路A;16、油路B;17、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展示了新型油封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包括输出轴2、集油环4、罩壳件5、箱体6和飞轮7,输出轴2通过连接键3安装集油环4,输出轴2远离飞轮7的一端位于机体内,由机体驱动输出轴2后后可以通过连接键3使集油环4产生转动,集油环4和输出轴2之间通过O型圈1密封,O型圈1可以防止机体内部的滑油顺着输出轴2漏出,集油环4通过安装的罩壳件5罩住,罩壳件5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6上,罩壳件5也是用于在端部起到防止滑油漏出,罩壳件5和箱体6的连接处端面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保证二者的连接处不会出现漏油现象,输出轴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飞轮7,输出轴2和飞轮7一起转动。图2展示了新型油封结构的A处放大图,如图2所示,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构成大减压腔A8和大减压腔B9,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还留有缝隙A10、缝隙B12、缝隙C13、缝隙D14,缝隙A10、缝隙B12、缝隙C13、缝隙D14的间隙均为0.2~0.3mm,缝隙A10位于大减压腔A8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A8相互连通。大减压腔A8与缝隙B12相互连通,集油环4和罩壳件5的连接处还形成油路A15,油路A15的一端与缝隙B12连通,油路A15的另一端与油槽17连通。油槽17设置在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机体内部的高压气体经过缝隙A10进入大减压腔A8,由于膨胀的作用,其压力大大减小至原来气压的5%左右,部分气体(含有滑油)沿着集油环4的缝隙B12回到机体内部,部分气体然后再经过缝隙B12、油路A15和油槽17再次膨胀,此时的气体压力与机外相同,气体带来的滑油慢慢沿着回油孔11回到机体内部,从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图3展示了新型油封结构的B处放大图,如图3所示,缝隙C13位于大减压腔B9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B9相互连通,大减压腔B9与缝隙D14相互连通。集油环4和罩壳件5的连接处还形成油路B16,油路B16的一端缝隙D14连通,油路B16的另一端与油槽17连通。油槽17还通过回油孔11连接大减压腔B9。机体内部的高压气体经过缝隙C13进入大减压腔B9,由于膨胀的作用,其压力大大减小至原来气压的5%左右,部分气体(含有滑油)沿着集油环4的缝隙D14回到机体内部,部分气体然后再经过缝隙D14、油路B16和油槽17再次膨胀,此时的气体压力与机外相同,气体带来的滑油慢慢沿着回油孔11回到机体内部,从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本技术的机体内部的高压气体经过缝隙A10和缝隙C13分别进入各自连通的大减压腔,由于膨胀的作用,其压力大大减小,部分气体(含有滑油)沿着集油环4的缝隙B12和缝隙D14回到机体内部,部分气体然后再经过缝隙B12、缝隙D14、油路和油槽17再次膨胀,此时的气体压力与机外相同,气体带来的滑油慢慢沿着回油孔11回到机体内部,从而起到了滑油密封的作用,本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可靠,适合大批量生产,易于推广,解决了柴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漏油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尽管已经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包括输出轴(2)、集油环(4)、罩壳件(5)、箱体(6)和飞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2)通过连接键(3)安装集油环(4),所述集油环(4)和输出轴(2)之间通过O型圈(1)密封,所述集油环(4)通过安装的罩壳件(5)罩住,所述罩壳件(5)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6)上,罩壳件(5)和箱体(6)的连接处端面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所述输出轴(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飞轮(7),输出轴(2)远离飞轮(7)的一端位于机体内;/n所述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构成大减压腔A(8)和大减压腔B(9),所述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还留有缝隙A(10)、缝隙B(12)、缝隙C(13)、缝隙D(14),缝隙A(10)位于大减压腔A(8)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A(8)相互连通,大减压腔A(8)与缝隙B(12)相互连通,缝隙C(13)位于大减压腔B(9)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B(9)相互连通,大减压腔B(9)与缝隙D(14)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包括输出轴(2)、集油环(4)、罩壳件(5)、箱体(6)和飞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2)通过连接键(3)安装集油环(4),所述集油环(4)和输出轴(2)之间通过O型圈(1)密封,所述集油环(4)通过安装的罩壳件(5)罩住,所述罩壳件(5)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6)上,罩壳件(5)和箱体(6)的连接处端面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所述输出轴(2)的一端通过螺栓安装飞轮(7),输出轴(2)远离飞轮(7)的一端位于机体内;
所述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构成大减压腔A(8)和大减压腔B(9),所述集油环(4)和罩壳件(5)之间还留有缝隙A(10)、缝隙B(12)、缝隙C(13)、缝隙D(14),缝隙A(10)位于大减压腔A(8)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A(8)相互连通,大减压腔A(8)与缝隙B(12)相互连通,缝隙C(13)位于大减压腔B(9)的入口处并与大减压腔B(9)相互连通,大减压腔B(9)与缝隙D(14)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红光苏本淦范江彬谢文华李生业马群陶有武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