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其结构包括:干式油底壳总成,安装在发动机的底部,干式油底壳总成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左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左壳体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和安装槽相连通,右壳体上分布有若干集油槽,集油槽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口,储油罐,安装在发动机的侧面,内置机油泵的进口端通过机油管路a贯穿进油口和储油罐相连通,内置机油泵的出口端通过机油管路b贯穿出油口和机油处理系统a相连通,外置机油泵a通过机油管路a和内置机油泵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干式油底壳总成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了机油进入发动机的温度,从而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A dry oil pan system of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传动系统
,尤其是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
技术介绍
:通常干式油底壳系统包括1个高度很低的油底壳、多个回油口,1个独立的多口回油泵以及高压油泵,在干式油底壳系统中,回油泵负责把接油盘中的机油回收,高压油泵负责把机油抽到发动机内提供润滑,因此干式油底壳更像是一个中转站。而目前,干式油底壳仅仅只是起到回油的作用,空间利用率较低而目前在对汽车发动机的供油过程中,大都都是从高压油泵直接进入发动机,这种供油方式和在汽车运行时间较长时,从高压油泵出来的机油温度会逐渐升高,这种温度升高的机油进入发动机会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其结构包括:干式油底壳总成,安装在发动机的底部,干式油底壳总成包括:左壳体和右壳体,左壳体和右壳体一体成型,左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左壳体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和安装槽相连通,右壳体上分布有若干集油槽,集油槽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口,储油罐,安装在发动机的侧面,内置机油泵,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内置机油泵的进口端通过机油管路a贯穿进油口和储油罐相连通,内置机油泵的出口端通过机油管路b贯穿出油口和机油处理系统a相连通,外置机油泵a,安装在储油罐的内部,并通过机油管路a和内置机油泵相连通。进一步的,本技术的结构还包括外置机油泵b,外置机油泵b安装发动机的外部,外置机油泵b通过机油管路c分别和回油口以及储油罐相连接。进一步的,上述外置机油泵b和储油罐之间连接有机油处理系统b,机油处理系统b包括冷却器b和滤清器b,冷却器b以及滤清器b依次连接在机油管路c上。进一步的,上述机油处理系统a包括冷却器a和滤清器a,冷却器a和滤清器a依次连接在机油管路b上。进一步的,上述集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集油槽分别位于左壳体的右侧和顶部,两个集油槽上均开设有回油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在向发动机供油过程中,通过将机油从干式油底壳总成经过,并经过冷却器a以及滤清器a,提高流向发动机的机油的冷却度以及清洁度,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利用干式油底壳总成的空间,合理布置内置机油泵的位置,方便了整个干式油底壳系统在汽车内部的布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液压原理简图。图3为本技术干式油底壳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到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结构包括:干式油底壳总成1,安装在发动机101的底部,干式油底壳总成1包括: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一体成型,左壳体1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111,左壳体11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口112和出油口113,进油口112和出油口113分别和安装槽111相连通,右壳体12上分布有若干集油槽121,集油槽121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口122,储油罐2,安装在发动机101的侧面,内置机油泵3,安装在安装槽111的内部,内置机油泵3的进口端通过机油管路a贯穿进油口112和储油罐2相连通,内置机油泵3的出口端通过机油管路b贯穿出油口113和机油处理系统a4相连通,外置机油泵a5,安装在储油罐2的内部,并通过机油管路a和内置机油泵3相连通。在本技术中,在向发动机101供油过程中,以内置机油泵3以及外置机油泵a5为动力,并将内置机油泵3安装在安装槽111的内部,外置机油泵a5安装在储油罐2的内部,合理的利用了干式油底壳总成1以及储油罐2的空间有利于干式油底壳系统在汽车内部的空间布置,同时,在向发动机101的供油过程中,依次经过左壳体11以及机油处理系统a4,增加了机油流向发动机101的流动长度,有利于机油的冷却,从而有效的保护了发动机101。在本技术中,为了具体说明干式油底壳系统在右壳体12的布置情况,本技术的结构还包括外置机油泵b6,外置机油泵b6安装发动机101的外部,外置机油泵b6通过机油管路c分别和回油口122以及储油罐2相连接,干式油底壳总成1布置在发动机101的底部,在重力作用下,从发动机101自由下落的机油会下落到右壳体12的内部,下落到右壳体12内部的机油,在外置机油泵b6的作用下,通过回油口122,重新回到储油罐2的内部,使得掉落在右壳体12内部的机油重新利用。在本技术中,为了保证了回收利用机油的清洁度,上述外置机油泵b6和储油罐2之间连接有机油处理系统b7,机油处理系统b7包括冷却器b71和滤清器b72,冷却器b71以及滤清器b72依次连接在机油管路c上,回收的机油从回油口122流出,经过机油处理系统b7,在冷却器b71以及滤清器b72的作用下,冷却、过滤后回收到储油罐2的内部,从而保证了重新回收利用的机油的冷却度以及清洁度。在本技术中,为了进一步的保证了上述流向发动机101机油的冷却度和清洁度,上述机油处理系统a4包括冷却器a41和滤清器a42,冷却器a41和滤清器a42依次连接在机油管路b上,流向发动机101的机油经过冷却器a41、滤清器a42的作用下,进一步的保证了流向发动机101机油的冷却度以及清洁度,进一步的保护了发动机。在本技术中,为了合理安排集油槽121在右壳体12上的数量,上述集油槽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集油槽121分别位于左壳体11的右侧和顶部,两个集油槽121上均开设有回油口122,两个集油槽121一方面最大化的可以收集来自发动机101的机油,同时两个集油槽121位于左壳体11的右侧和顶部,通过两个集油槽121将左壳体11半包围,合理利用右壳12的空间,保证了整个干式油底壳总成1的空间利用。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n干式油底壳总成(1),安装在发动机(101)的底部,所述干式油底壳总成(1)包括: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所述左壳体(11)和所述右壳体(12)一体成型,所述左壳体(1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111),所述左壳体(11)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口(112)和出油口(113),所述进油口(112)和所述出油口(113)分别和所述安装槽(111)相连通,所述右壳体(12)上分布有若干集油槽(121),所述集油槽(121)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口(122);/n储油罐(2),安装在发动机(101)的侧面;/n内置机油泵(3),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11)的内部,所述内置机油泵(3)的进口端通过机油管路a贯穿所述进油口(112)和所述储油罐(2)相连通,所述内置机油泵(3)的出口端通过机油管路b贯穿所述出油口(113)和机油处理系统a(4)相连通;/n外置机油泵a(5),安装在所述储油罐(2)的内部,并通过所述机油管路a和所述内置机油泵(3)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干式油底壳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
干式油底壳总成(1),安装在发动机(101)的底部,所述干式油底壳总成(1)包括:左壳体(11)和右壳体(12),所述左壳体(11)和所述右壳体(12)一体成型,所述左壳体(1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111),所述左壳体(11)的侧面开设有进油口(112)和出油口(113),所述进油口(112)和所述出油口(113)分别和所述安装槽(111)相连通,所述右壳体(12)上分布有若干集油槽(121),所述集油槽(121)的底部开设有回油口(122);
储油罐(2),安装在发动机(101)的侧面;
内置机油泵(3),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11)的内部,所述内置机油泵(3)的进口端通过机油管路a贯穿所述进油口(112)和所述储油罐(2)相连通,所述内置机油泵(3)的出口端通过机油管路b贯穿所述出油口(113)和机油处理系统a(4)相连通;
外置机油泵a(5),安装在所述储油罐(2)的内部,并通过所述机油管路a和所述内置机油泵(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赛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