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906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它解决了现有缓冲器的强度不够大,安全性不够高,且缓冲器容易对较为脆弱的电梯结构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撑板及套设在支撑柱的弹簧对电梯轿厢进行第一次缓冲,支撑板在电梯轿厢的压力下向下移动并与压力柱接触带动压力柱向下移动,对空腔内的液压油进行压缩,液压油内的蓄压海绵吸收压力收缩实现第二次缓冲,压力通过液压力传递到顶板上推动顶板向下移动并露出安装槽侧壁上的第一连接孔,液压油通过第一连接孔输送到贮油槽内,实现对电梯轿厢的第三次缓冲,通过多段式的缓冲对电梯轿厢的压力进行合理的吸收,避免对较为脆弱的电梯结构造成二次伤害,缓冲性能较好,安全性较高。

A new type of elevator buf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
本技术属于电梯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梯作为一种有效的运载工具,其应用普及越来越广泛。但是近年来电梯事故时常发生,对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电梯缓冲装置设计的不够合理。当电梯轿厢发生意外时,轿厢无法控制而快速落至电梯井道底坑,如果缓冲装置不够合理,就会造成安全事故。现在应用于电梯的缓冲器一般是弹簧和液压两种结构,弹簧缓冲器的吸收撞击能量差,反弹力大,容易折断;而液压缓冲器虽然吸收效果好,但是电梯坠落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这类缓冲器的强度不够大,安全性不够高,且缓冲器容易对较为脆弱的电梯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这两种缓冲方式均具有较大的问题,安全性不足,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缓冲效果较好的新型电梯缓冲器。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地基上的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端的支撑板及设置在底座内的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朝向底座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撑柱的通孔,所述支撑柱的外周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支撑板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底座的上端面贴合设置,所述底座内部开设有一个空腔,缓冲机构位于该空腔内,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的导向孔,该导向孔内设置有一个压力柱,压力柱的一端位于上述空腔内并与缓冲机构固定连接,压力柱的另一端穿过导向孔位于底座的外部,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设置在空腔内的压板,所述压力柱固定设置在压板的上端面上,所述空腔内布满液压油,所述空腔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套设有一个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个顶板,所述活动柱的外周套设有一个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顶板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安装槽的底面贴合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贮油槽,所述贮油槽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至安装槽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贮油槽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的直径,所述贮油槽内设置有一个球型的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位于第二连接孔与贮油槽连通的出口处,所述第一挡块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的直径且小于贮油槽的直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孔与安装槽的连通处位于顶板外壁与安装槽贴合的内壁上。作为优选,所述贮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开设有一个轴心相同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孔的直径,所述限位孔内设置有一个球型的第二挡块,所述挡块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孔的直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孔包括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第一竖管与第二竖管,所述第一横管的一端连通至安装槽,另一端与第一竖管的上端连通,第一竖管的下端与第二横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横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竖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竖管的上端与贮油槽连通。作为优选,所述空腔内布满蓄压海绵。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柱的直径大于固定杆的直径,所述活动柱朝向固定杆的一端开设有一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直径与固定杆的直径相同,所述顶板的直径与安装槽的直径相同,所述顶板的上端面与空腔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作为优选,所述压板的外周套设有一圈橡胶,所述橡胶的直径与空腔的直径相同。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柱与通孔分别设置有三个,所述支撑柱与通孔一一对应。作为优选,所述压力柱的上端位于底座与支撑板之间且压力柱的上端面不与支撑板的下端面贴合。本技术能够对快速坠落的电梯轿厢进行较好的缓冲,通过支撑板及套设在支撑柱的弹簧对电梯轿厢进行第一次缓冲,支撑板在电梯轿厢的压力下向下移动并与压力柱接触带动压力柱向下移动,对空腔内的液压油进行压缩,液压油内的蓄压海绵吸收压力收缩实现第二次缓冲,压力通过液压力传递到顶板上推动顶板向下移动并露出安装槽侧壁上的第一连接孔,液压油通过第一连接孔输送到贮油槽内,实现对电梯轿厢的第三次缓冲,通过多段式的缓冲对电梯轿厢的压力进行合理的吸收,避免对较为脆弱的电梯结构造成二次伤害,缓冲性能较好,安全性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底座;2、支撑板;3、缓冲机构;4、支撑柱;5、通孔;6、缓冲弹簧;7、空腔;8、导向孔;9、压力柱;10、压板;11、液压油;12、安装槽;13、固定杆;14、活动柱;15、复位弹簧;16、贮油槽;17、第一连接孔;18、第一挡块;19、第二连接孔;20、限位孔;21、第二挡块;22、第一横管;23、第二横管;24、第一竖管;25、第二竖管;26、蓄压海绵;27、导向槽;28、橡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地基上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端的支撑板2及设置在底座1内的缓冲机构3,所述支撑板2朝向底座1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柱4,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撑柱4的通孔5,所述支撑柱4的外周套设有缓冲弹簧6,所述缓冲弹簧6的一端与支撑板2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底座1的上端面贴合设置,所述支撑柱4与通孔5分别设置有三个,所述支撑柱4与通孔5一一对应。通过支撑板2及套设在支撑柱4的弹簧对电梯轿厢进行第一次缓冲,再通过设置在底座1内的缓冲机构3对电梯轿厢进行后续的缓冲通过多段的缓冲机构3能够较为均匀的吸收电梯轿厢的冲击力,防止冲击力过大导致较为脆弱的缓冲器损坏,保证缓冲器的缓冲效果最大。如图2和3所示,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一个空腔7,所述空腔7内布满蓄压海绵26,缓冲机构3位于该空腔7内,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7的导向孔8,该导向孔8内设置有一个压力柱9,压力柱9的一端位于上述空腔7内并与缓冲机构3固定连接,压力柱9的另一端穿过导向孔8位于底座1的外部,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设置在空腔7内的压板10,所述压力柱9固定设置在压板10的上端面上,所述空腔7内布满液压油11,所述空腔7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12,所述安装槽1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杆13,所述固定杆13上套设有一个活动柱14,所述活动柱1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个顶板,所述活动柱14的外周套设有一个复位弹簧15,所述复位弹簧15的一端与顶板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安装槽12的底面贴合设置。所述底座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贮油槽16,所述贮油槽16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至安装槽12的第二连接孔19,所述贮油槽16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19的直径,所述贮油槽16内设置有一个球型的第一挡块18,所述第一挡块18位于第二连接孔19与贮油槽16连通的出口处,所述第一挡块18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19的直径且小于贮油槽16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孔19与安装槽12的连通处位于顶板外壁与安装槽12贴合的内壁上。所述贮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地基上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端的支撑板(2)及设置在底座(1)内的缓冲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朝向底座(1)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柱(4),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撑柱(4)的通孔(5),所述支撑柱(4)的外周套设有缓冲弹簧(6),所述缓冲弹簧(6)的一端与支撑板(2)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底座(1)的上端面贴合设置,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一个空腔(7),缓冲机构(3)位于该空腔(7)内,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7)的导向孔(8),该导向孔(8)内设置有一个压力柱(9),压力柱(9)的一端位于上述空腔(7)内并与缓冲机构(3)固定连接,压力柱(9)的另一端穿过导向孔(8)位于底座(1)的外部,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设置在空腔(7)内的压板(10),所述压力柱(9)固定设置在压板(10)的上端面上,所述空腔(7)内布满液压油(11),所述空腔(7)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12),所述安装槽(1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杆(13),所述固定杆(13)上套设有一个活动柱(14),所述活动柱(1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个顶板,所述活动柱(14)的外周套设有一个复位弹簧(15),所述复位弹簧(15)的一端与顶板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安装槽(12)的底面贴合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包括固定设置在地基上的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端的支撑板(2)及设置在底座(1)内的缓冲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朝向底座(1)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柱(4),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撑柱(4)的通孔(5),所述支撑柱(4)的外周套设有缓冲弹簧(6),所述缓冲弹簧(6)的一端与支撑板(2)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底座(1)的上端面贴合设置,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一个空腔(7),缓冲机构(3)位于该空腔(7)内,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一个连通至空腔(7)的导向孔(8),该导向孔(8)内设置有一个压力柱(9),压力柱(9)的一端位于上述空腔(7)内并与缓冲机构(3)固定连接,压力柱(9)的另一端穿过导向孔(8)位于底座(1)的外部,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设置在空腔(7)内的压板(10),所述压力柱(9)固定设置在压板(10)的上端面上,所述空腔(7)内布满液压油(11),所述空腔(7)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安装槽(12),所述安装槽(12)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杆(13),所述固定杆(13)上套设有一个活动柱(14),所述活动柱(1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个顶板,所述活动柱(14)的外周套设有一个复位弹簧(15),所述复位弹簧(15)的一端与顶板的下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安装槽(12)的底面贴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贮油槽(16),所述贮油槽(16)的底部开设有一个连通至安装槽(12)的第二连接孔(19),所述贮油槽(16)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19)的直径,所述贮油槽(16)内设置有一个球型的第一挡块(18),所述第一挡块(18)位于第二连接孔(19)与贮油槽(16)连通的出口处,所述第一挡块(18)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孔(19)的直径且小于贮油槽(16)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电梯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孔(19)与安装槽(12)的连通处位于顶板外壁与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成朱俊华蔡剑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飞亚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