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换热器包括本体和接头,本体包括外壳和形成在外壳内的多个通道,每个通道均由外壳的第一端贯通至外壳的第二端,多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围绕第二通道设置;接头为两个且分别设在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每个接头均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第一接管与第一通道接通,第二接管与第二通道接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以实现多介质之间的换热。
Heat exchanger,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vehicl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动力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热管理系统中的温度来源也越来越多。为实现各种热源之间的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采用板式多介质换热器,然而这种换热器其结构由板材冲压后然后焊接而成,则势必要求针对不同产品设计不同的板材冲压模具,产品通用化率很低,且制造开发成本高;而且,由于其要保证焊接可靠性和换热效率,所以其板片料厚不能选择较厚的材料,但是这样结构其耐压能力不会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以实现多介质之间的换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热管理系统的车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外壳和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多个通道,每个所述通道均由所述外壳的第一端贯通至所述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多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围绕所述第二通道设置;接头,所述接头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通道接通,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通道接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本体上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使得第一通道围绕第二通道设置,并使第一接管与第一通道接通、第二接管与第二通道接通,从而第一通道内的主介质可以与第二通道内的副介质进行换热,本体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同时本体的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本体体积较小,节省了换热器的占用空间;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本体可以采用一体挤压式成型设计,提升了换热器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通道分隔成多个第一子通道,每个所述第一子通道均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道间隔开设置,以使每个所述第二通道均被所述第一通道围绕,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多个所述第二接管,以使每个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接管对应接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道包括多个第二子通道,每个所述第二子通道均由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道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二通道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第二通道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为一体挤压成型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限定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通道之间,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通道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接头还包括:插管,所述插管的一端插配在所述第二腔室内、另一端插配在所述第二通道内,以使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体包括底座和盖体,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均限定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之间,所述盖体上具有第一管接口和第二管接口,所述底座上具有插配孔,所述第一接管插配于所述第一管接口,所述第二接管插配于所述第二管接口,所述插管的所述一端插配于所述插配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道间隔开设置,以使每个所述第二通道均被所述第一通道围绕,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腔室和多个所述插管,以使每个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插管与一个所述第二腔室对应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二腔室沿着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依次间隔开分布。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主介质循环回路,所述第一通道连接在所述主介质循环回路上;副介质循环回路,所述第二通道连接在所述副介质循环回路上。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加工,可以满足多种介质的换热需求,保证了热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介质循环回路包括电池热交换液循环回路,所述副介质循环回路包括发动机冷却液循环回路、尾气余热回收冷却液循环回路、电机余热回收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所述车辆的空调系统冷媒循环回路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热管理系统,便于合理利用车辆的布置空间,同时热管理系统正常运行,有效提升了车辆的使用体验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4是图3中所示的换热器的侧视图;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图6是图2中所示的本体的横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6中所示的本体与插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是沿图7中B-B线的剖视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本体的剖视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车辆300、热管理系统200、水壶200a、水泵200b、主介质循环回路101、电池热交换液循环回路1011、电池1011a、副介质循环回路102、发动机冷却液循环回路1021、发动机1021a、发动机散热器1021b、尾气余热回收冷却液循环回路1022、尾气换热器1022a、电机余热回收冷却液循环回路1023、电机1023a、电机散热器1023b、空调系统冷媒循环回路1024、换热器100、本体1、外壳11、外壳的第一端111、外壳的第二端112、通道12、第一通道121、隔板1210、第一子通道1211、第二通道122、分隔板件1220、第二子通道1221、接头2、第一接管21、第二接管22、基体23、第一腔室231、第二腔室232、底座233、插配孔2331、盖体234、第一管接口2341、第二管接口2342、插管24、子插管241。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外壳和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多个通道,每个所述通道均由所述外壳的第一端贯通至所述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多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围绕所述第二通道设置;/n接头,所述接头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通道接通,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通道接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外壳和形成在所述外壳内的多个通道,每个所述通道均由所述外壳的第一端贯通至所述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多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围绕所述第二通道设置;
接头,所述接头为两个且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通道接通,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通道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通道分隔成多个第一子通道,每个所述第一子通道均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道间隔开设置,以使每个所述第二通道均被所述第一通道围绕,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多个所述第二接管,以使每个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接管对应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道包括多个第二子通道,每个所述第二子通道均由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为三个,三个所述第二通道沿第一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所述第二通道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一体挤压成型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头均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内限定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通道之间,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珂,黄梅芳,刘丽鑫,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