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涉及车辆设备领域,包括立弯梁、左龙骨、右龙骨,左龙骨、右龙骨对称设置在立弯梁两侧,左龙骨、右龙骨前部向上弯折形成折弯部一,左龙骨、右龙骨后部向上弯折并外扩形成折弯部二,左龙骨、右龙骨上设置有前端横梁,左龙骨、右龙骨之间内壁上对应底部位置设置有底板,立弯梁顶端设置有立管,立管用于穿装前车轴,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二位置设置有车厢支架,车厢支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横杆梁,左侧梁、右侧梁分别设置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横杆梁沿车架宽度方向并排连接在左侧梁、右侧梁之间位置,具备整体稳定性强、结构强度高的优点。
A double keel frame for tr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
本技术涉及车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龙骨车架。
技术介绍
车架是车辆主要的承载部件,其强度和疲劳寿命对车辆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三轮车等需要承受一定载荷的小型轻便车辆来说,需要综合考虑车架的轻便性和强度。现有的三轮车弯梁车架一般包括头管、前左边梁、前右边梁、主横梁、后左边梁和后右边梁,头管、前左边梁、前右边梁、主横梁、后左边梁和后右边梁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整体车架;由于现有的三轮车弯梁车架为了使用时承受相应的负载,并且需具有较轻便的结构,因此,需对三轮车弯梁车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轻便、强度高并且易于布置车辆上的其他设备;而现有技术中的车架由于综合考虑强度以及设备布置的原因,发动机安装位位于座位下部,整车安装后不利于发动机散热,同时,上述梁构成的车架整体结构布置无法保证车架的强度;易于发生整体变形或者行驶振动较大。因此,需要对车架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不增加车架以至整车重量的前提下,能保证增加车架的整体强度,从而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变发动机等设备的安装位置,方便散热,保证其正常运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具备整体稳定性强、结构强度高的优点。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包括立弯梁、左龙骨、右龙骨,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对称设置在立弯梁两侧,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前部向上弯折形成折弯部一,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后部向上弯折并外扩形成折弯部二,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一位置设置有前端横梁,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之间内壁上对应底部位置设置有底板,所述立弯梁上部搭设置在前端横梁上,立弯梁下部设置在底板上端面,所述立弯梁顶端设置有立管,所述立管用于穿装前车轴,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二位置设置有车厢支架,所述车厢支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横杆梁,所述左侧梁、右侧梁分别设置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所述横杆梁沿车架宽度方向并排连接在左侧梁、右侧梁之间位置。为了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可优先选用以下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立管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5~80度。优选的,所述立弯梁与左龙骨、右龙骨的折弯部一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弯梁上部轴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6度。优选的,所述前端横梁为C型弯管,所述前端横梁两端贯穿左龙骨、右龙骨并连接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壁上前部折弯位置处。优选的,所述底板上中间位置沿车架长度方向罩设有U型防护罩。优选的,所述底板上对应前端横梁背部位置向上设置有挡风板。优选的,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前端横梁均采用一体成型的金属件。优选的,所述折弯部一的长度范围为500~520mm,所述折弯部二的长度范围为210~22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车架通过左龙骨、右龙骨配合立弯梁进行支撑安装车体,一方面两个龙骨可以保证车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龙骨采用一体成型的弯管,防止车架中因受力均布影响整体的强度;在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一位置设置有前端横梁,通过前端横梁对左龙骨、右龙骨进行强度夹持,提高使用安全性,前端横梁为C型弯管,前端横梁两端贯穿左龙骨、右龙骨并连接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壁上前部折弯位置处,通过特殊结构设计的前端横梁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其中左龙骨、右龙骨、前端横梁均采用一体成型的金属件,可以保证车架材料的统一,减少焊接点造成的强度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车架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为车架整体结构俯视图。其中:1-左龙骨,2-右龙骨,3-立弯梁,4-立管,5-前端横梁,6-挡风板,7-折弯部一,8-折弯部二,9-底板,10-防护罩,11-右侧梁,12-横杆梁,13-支撑杆,14-支撑板,15-右侧梁,16-座椅架。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结合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包括立弯梁、左龙骨1、右龙骨2,左龙骨、右龙骨对称安装在立弯梁3两侧,左龙骨1、右龙骨2前部向上弯折形成折弯部一,立弯梁与左龙骨、右龙骨的折弯部一的弯曲方向相反,弯梁上部轴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6度,可以进一步保证车架整体使用过程的受力稳定性;左龙骨、右龙骨后部向上弯折并外扩形成折弯部二8,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一7位置安装有前端横梁5,前端横梁5为C型弯管,前端横梁两端贯穿左龙骨、右龙骨并连接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壁上前部折弯位置处,左龙骨、右龙骨之间内壁上对应底部位置安装有底板9,立弯梁上部搭安装在前端横梁上,立弯梁下部安装在底板上端面,立弯梁顶端安装有立管4,立管4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70度,立管用于穿装前车轴,保证整体车架的受力稳定性。在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二位置安装有车厢支架,车厢支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横杆梁12,左侧梁、右侧梁11分别安装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横杆梁沿车架宽度方向并排连接在左侧梁、右侧梁15之间位置,车厢支架前部安装有座椅架16,座椅架16底部通过支撑杆13与左龙骨、右龙骨连接;座椅架内壁上安装有多个支撑板14,通过多个支撑板14进行安装支撑保证车架的受力稳定性,底板上中间位置沿车架长度方向罩设有U型防护罩10,通过U型防护罩10对车架底板连接位置进行防护;底板上对应前端横梁5背部位置向上安装有挡风板6,通过挡风板6可以对驾驶人进行防护,同时前端横梁5可以作为前置防撞杆对整体车架进行防撞保护;左龙骨、右龙骨、前端横梁均采用一体成型的金属件,折弯部一7的长度为520mm,折弯部二8的长度为210mm,本技术中车架通过左龙骨、右龙骨配合立弯梁进行支撑安装车体,一方面两个龙骨可以保证车架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龙骨采用一体成型的弯管,防止车架中因受力均布影响整体的强度。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弯梁、左龙骨、右龙骨,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对称设置在立弯梁两侧,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前部向上弯折形成折弯部一,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后部向上弯折并外扩形成折弯部二,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一位置设置有前端横梁,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之间内壁上对应底部位置设置有底板,所述立弯梁上部搭设置在前端横梁上,立弯梁下部设置在底板上端面,所述立弯梁顶端设置有立管,所述立管用于穿装前车轴,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二位置设置有车厢支架,所述车厢支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横杆梁,所述左侧梁、右侧梁分别设置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所述横杆梁沿车架宽度方向并排连接在左侧梁、右侧梁之间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弯梁、左龙骨、右龙骨,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对称设置在立弯梁两侧,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前部向上弯折形成折弯部一,所述左龙骨、右龙骨后部向上弯折并外扩形成折弯部二,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一位置设置有前端横梁,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之间内壁上对应底部位置设置有底板,所述立弯梁上部搭设置在前端横梁上,立弯梁下部设置在底板上端面,所述立弯梁顶端设置有立管,所述立管用于穿装前车轴,所述左龙骨、右龙骨上对应折弯部二位置设置有车厢支架,所述车厢支架包括左侧梁、右侧梁、横杆梁,所述左侧梁、右侧梁分别设置在左龙骨、右龙骨外侧,所述横杆梁沿车架宽度方向并排连接在左侧梁、右侧梁之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5~8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弯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于冰,张艳钦,刘帅强,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珠峰华鹰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