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3064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2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包括设置在后桥架侧壁上左右两侧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部可拆卸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方设置有与车架连接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连接柱通过连接装置可伸缩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压紧装置,使得左右两侧轮子都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保持车身的平衡,提高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震悬挂,尤其涉及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


技术介绍

1、三轮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相关技术中,三轮车的后面两个轮体使用差速器和发动机配合提供驱动力,左轮与右轮为一体的结构,在实际使用中,三轮车减震器多数都起效较差,即使可以使用也完全达不到避震的标准要求,减震器的使用大多是一种摆设,所以造成整车的避震效果差甚至没有,从而车的使用舒适度达不到预计的要求,路况不好时,如遇到坑洼路面,左轮和右轮不能单独减震,左轮和右轮均会上下颠簸,减震效果不佳,驾乘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三轮车在使用时左右轮子不能单独减震的不足,提供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

2、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包括设置在后桥架侧壁上左右两侧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上部可拆卸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方设置有与车架连接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连接柱通过连接装置可伸缩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压紧装置。

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设置在后桥架后端一侧,所述连接块水平设置,两个所述连接块对称设置,所述连接块设置在近轮子的一端。

4、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的底部设置有与连接块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端部旋接有螺帽。

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包括套接在连接柱上部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竖直设置有伸入连接柱内部的立杆,所述立杆在连接柱内的端部设置有阻尼装置。

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柱上部的上限位管,所述连接柱的下部设置有下限位管,所述上限位管及下限位管之间套接有弹簧。

7、进一步地,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与支撑柱固定的托块,所述托块的上方栓接有压紧块。

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支撑柱上部的上限位管,连接柱的下部设置有下限位管,上限位管及下限位管之间套接有弹簧,外部套接的弹簧能够在震动减速过后将支撑柱与连接柱快速的复位,配合阻尼装置一起使用,使得左右两侧轮子都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保持车身的平衡,提高驾驶及乘坐感受,立杆的顶部穿过托块及压紧块,顶部旋接螺帽作用到压紧块上,在于车架连接时车架上的连接板卡接在托块及压紧块之间,保持连接时的稳定,并且可拆卸,使得立杆与车架直接接触,增强减震的承受力,保证减震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包括设置在后桥架侧壁上左右两侧的连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的上部可拆卸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方设置有与车架连接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连接柱通过连接装置可伸缩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压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设置在后桥架后端一侧,所述连接块水平设置,两个所述连接块对称设置,所述连接块设置在近轮子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的底部设置有与连接块连接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端部旋接有螺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与支撑柱固定的托块,所述托块的上方栓接有压紧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包括设置在后桥架侧壁上左右两侧的连接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的上部可拆卸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方设置有与车架连接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连接柱通过连接装置可伸缩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压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双减震悬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设置在后桥架后端一侧,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朋刘帅辉张建涛曾涛李鹏飞张继伟姚帅朋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珠峰华鹰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