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包含绝缘载体及两个导引端子,各个所述导引端子分别插嵌于所述绝缘载体,所述绝缘载体具有容置槽,各个所述导引端子具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悬空于所述容置槽中,各所述限位板具有本体部、触压端部及导引端部,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触压端部及所述导引端部之间,所述导引端部具有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朝向所述容置槽的所述插接开口,各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用以导引导电插接件插设于所述绝缘载体的所述容置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由每个所述导引端子的所述第一导引面导引一电子插接件,使所述电子插接件能快速对位并插接于所述绝缘载体的所述容置槽中。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其借由导引端子的第一导引面,使电子插接件能快速对位并插接于所述绝缘载体中。
技术介绍
公知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于供扁平电缆插接,从而电性连接各种电子组件,然由于所述扁平电缆容易发生翘起,而导致无法顺利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一种能够使电子插接件快速对位并插接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电连接器包含绝缘载体,具有一个底座、两个第一固定座及一个容置槽,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底座上方,且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容置槽具有插接开口;两个导引端子,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分别插嵌于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具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悬空于所述容置槽中,每个所述限位板具有本体部、触压端部及导引端部,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触压端部及所述导引端部之间,所述触压端部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导引端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导引端部具有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选自于斜面或弧面,所述第一导引面朝向所述插接开口,每个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用以导引电子插接件插设于所述绝缘载体的所述容置槽中;以及盖体,设置于所述绝缘载体上,所述盖体具有轴,所述盖体以所述轴为枢轴选择性地掀离或盖合于所述底座。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载体具有两个导引凸块,每个所述导引凸块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且每个所述导引凸块凸出所述底座的表面,两个所述导引凸块分别位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每个所述导引凸块与每个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之间构成导引开口。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导引凸块具有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二导引面与所述底座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二导引面朝向所述插接开口,所述第二导引面选自于斜面或弧面。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导引开口是由每个所述导引凸块的所述第二导引面与每个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构成。前述的电连接器,还包含多个导接端子,且所述绝缘载体另具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底座,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座及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围绕所述容置槽,所述导接端子插嵌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且所述导接端子的导接部显露于所述容置槽。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两个导引凸块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两个导引端子的所述导引端部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二间距。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具有插嵌端部,所述插嵌端部连接所述限位板,每个所述导引端子以所述插嵌端部插嵌于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导引端部凸出于所述本体部。前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盖体具有两个缺口,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底座时,所述盖体罩盖所述本体部及所述触压端部,每个所述缺口分别显露出各所述导引端部。本技术的优点及其效果。借由各所述导引端子的所述第一导引面导引电子插接件,使所述电子插接件能快速对位并插接于所述绝缘载体的所述容置槽中。综上所述,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电子插接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电子插接件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电子插接件的结合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电子插接件的结合立体图。【主要符号说明】100电连接器110绝缘载体111底座111a表面112第一固定座113导引凸块113a第二导引面114容置槽114a插接开口115第二固定座120盖体121轴122缺口130导引端子131限位板131a本体部131b触压端部131c导引端部131d第一导引面132插嵌端部140导接端子141导接部200电子插接件210插接端部A第二夹角B第一夹角D1第一间距D2第二间距O导引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与图2,本技术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以供电子插接件200插接,所述电子插接件200可选自于扁平电缆,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与图2,所述电连接器100包含绝缘载体110、盖体120、两个导引端子130及多个导接端子140,所述绝缘载体110具有底座111、两个第一固定座112及容置槽1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载体110另具有第二固定座115,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2设置于所述底座111的两侧,所述容置槽114位于所述底座111上方,且所述容置槽114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固定座112之间,所述第二固定座115设置于所述底座111,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座115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座115及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2围绕所述容置槽114,所述些导接端子140插嵌于所述第二固定座115,且所述些导接端子140的导接部141显露于所述容置槽114,所述盖体120设置于所述绝缘载体110,所述盖体120具有轴121,所述盖体120以所述轴121为枢轴选择性地掀离或盖合于所述底座111。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述容置槽114具有插接开口114a,两个所述导引端子130分别插嵌于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2,每个所述导引端子130具有限位板131及插嵌端部132,所述插嵌端部132连接所述限位板131,每个所述导引端子130以所述插嵌端部132插嵌于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2,所述限位板131悬空于所述容置槽114中,每个所述限位板131具有本体部131a、触压端部131b及导引端部131c,所述本体部131a位于所述触压端部131b及所述导引端部131c之间,所述触压端部131b位于所述容置槽114中,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端部131c凸出于所述本体部131a,所述导引端部131c与所述本体部131a之间具有第一夹角B,所述导引端部131c具有第一导引面131d,所述第一导引面131d朝向所述插接开口114a,较佳地,每个所述导引端部1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n绝缘载体,具有一个底座、两个第一固定座及一个容置槽,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底座上方,且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容置槽具有插接开口;/n两个导引端子,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分别插嵌于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具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悬空于所述容置槽中,每个所述限位板具有本体部、触压端部及导引端部,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触压端部及所述导引端部之间,所述触压端部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导引端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导引端部具有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选自于斜面或弧面,所述第一导引面朝向所述插接开口,每个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用以导引电子插接件插设于所述绝缘载体的所述容置槽中;以及/n盖体,设置于所述绝缘载体上,所述盖体具有轴,所述盖体以所述轴为枢轴选择性地掀离或盖合于所述底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绝缘载体,具有一个底座、两个第一固定座及一个容置槽,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底座上方,且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容置槽具有插接开口;
两个导引端子,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分别插嵌于每个所述第一固定座,每个所述导引端子具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悬空于所述容置槽中,每个所述限位板具有本体部、触压端部及导引端部,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触压端部及所述导引端部之间,所述触压端部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导引端部与所述本体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导引端部具有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选自于斜面或弧面,所述第一导引面朝向所述插接开口,每个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用以导引电子插接件插设于所述绝缘载体的所述容置槽中;以及
盖体,设置于所述绝缘载体上,所述盖体具有轴,所述盖体以所述轴为枢轴选择性地掀离或盖合于所述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绝缘载体具有两个导引凸块,每个所述导引凸块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且每个所述导引凸块凸出所述底座的表面,两个所述导引凸块分别位于所述底座的两侧,每个所述导引凸块与每个所述导引端部的所述第一导引面之间构成导引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导引凸块具有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二导引面与所述底座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且所述第二导引面朝向所述插接开口,所述第二导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亭羽,
申请(专利权)人:陈亭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