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75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固定段、自所述固定段向前延伸的接触段,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向后延伸且伸入所述端子槽内的弹性卡扣臂,所述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形成有朝向所述导电端子突伸以卡持在所述固定段的后端面的卡扣突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方便从后侧观察导电端子是否正确地安装于端子槽内。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固定方式更优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设计中,导电端子的固定方式通常是在固定段上设置向两侧突伸的弹片,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内设置与弹片相配合的限位槽,以此来固定导电端子。然而,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长度较长,弹片与限位槽的固定位置位于端子槽内较深的位置处,不易检测是否安装到位。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固定方式更优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固定段、自所述固定段向前延伸的接触段,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向后延伸且伸入所述端子槽内的弹性卡扣臂,所述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形成有朝向所述导电端子突伸以卡持在所述固定段的后端面的卡扣突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其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弹性卡扣臂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弹性卡扣臂与所述绝缘本体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变形空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槽设有自其内壁向中心突伸的多条凸肋,所述凸肋抵接所述固定段以定位所述导电端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所述端子槽的内壁向外凹陷且向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的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所述固定段向后延伸的尾段,所述尾段设有向上突伸入所述定位槽内的定位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槽的前内壁与所述定位部的前端相接以防止所述导电端子过度安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段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段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段为中空结构,所述尾段与所述固定段相互连通,所述固定段于靠近所述尾段处设有向内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用以阻挡所述尾段与所述固定段的连通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向前水平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前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对接部的形状由所述前端面沿前后方向水平移动形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设有连通所述端子槽的对接孔,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所述对接孔的内壁向外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凹槽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相对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段为自所述固定段的左右两侧向前且相向延伸的夹臂状结构,所述接触段的夹臂分别位于所述对接孔的左右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上设置向后延伸且伸入端子槽内的弹性卡扣臂,弹性卡扣臂卡持导电端子的固定段的后端,如此,在导电端子组装至端子槽后,即可从后侧观察导电端子是否正确地安装于端子槽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1中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中沿线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首先定义X轴为前后方向,Y轴为左右方向(也称横向方向),Z轴为上下方向。本技术电连接器为线缆连接器,其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电性连接进行工作。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的端子槽11,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固定于所述端子槽11内的固定段21、自所述固定段21向前延伸的接触段22,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向后延伸且伸入所述端子槽11内的弹性卡扣臂12,所述弹性卡扣臂12的末端形成有朝向所述导电端子2突伸以卡持在所述固定段21的后端面的卡扣突起121。具体的,请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3及自所述主体部13向前水平延伸的对接部14,所述对接部14的前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对接部14的形状由所述对接部14的前端面沿前后方向水平移动形成,即所述电连接器旋转180°也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14的前端面大致呈“S”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14的前端面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横向排布的两个所述端子槽11,所述端子槽11呈圆柱状,所述端子槽11自后向前沿所述主体部13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4内,所述端子槽11设有自其内壁向中心突伸的多条凸肋1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槽11的形状也可根据所述导电端子2的结构改变。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自所述端子槽11的内壁向外凹陷的定位槽15,所述定位槽15向后延伸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横向方向设置的两个所述定位槽1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15的数量可以为其他。请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自其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6,即所述凹陷部16自所述主体部13的后表面凹设形成,所述弹性卡扣臂12位于所述凹陷部16内,所述弹性卡扣臂12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变形空间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扣臂12自所述凹陷部16的前内壁向后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端子槽11内具有两个沿横向对称设置的所述弹性卡扣臂12,相邻两个所述端子槽11之间的所述弹性卡扣臂12之间间隔设置以留存弹性变形空间1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端子槽11内的所述弹性卡扣臂12的数量及排布方式可适当调整。请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对接部14设有连通所述端子槽11的对接孔141,所述对接孔141自所述对接部14的前表面向后延伸至所述端子槽11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孔141的直径小于所述端子槽11的直径。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自所述对接孔141的内壁向外凹陷形成的凹槽18,所述凹槽18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相配合对接,如此可增大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插拔力,使所述电连接器不易松动,提高电性接触的稳定性。请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固定段21为圆柱状的中空结构,所述凸肋111抵接所述固定段21的外围对其形成定位作用。所述接触段22为自所述固定段21的左右两侧向前且相向延伸的夹臂状结构,所述接触段22的夹臂分别位于所述对接孔141的左右两侧,即位于所述凹槽18的后侧,如此,当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有效避免对接端子插歪而导致本技术中的所述导电端子2受损。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自所述固定段21向后延伸的尾段23,所述尾段23用以与线缆配合固定,所述尾段23的沿横向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段21。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自所述尾段23向上突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固定段、自所述固定段向前延伸的接触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向后延伸且伸入所述端子槽内的弹性卡扣臂,所述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形成有朝向所述导电端子突伸以卡持在所述固定段的后端面的卡扣突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固定所述导电端子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固定段、自所述固定段向前延伸的接触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向后延伸且伸入所述端子槽内的弹性卡扣臂,所述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形成有朝向所述导电端子突伸以卡持在所述固定段的后端面的卡扣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其后表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弹性卡扣臂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弹性卡扣臂与所述绝缘本体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变形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槽设有自其内壁向中心突伸的多条凸肋,所述凸肋抵接所述固定段以定位所述导电端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所述端子槽的内壁向外凹陷且向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的定位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自所述固定段向后延伸的尾段,所述尾段设有向上突伸入所述定位槽内的定位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洲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正耀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