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5931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在反向续流时,集成二极管导通,具有低的导通压降及快的反向恢复特性。在正向导通时,集成二极管处于关断状态,不影响场效应晶体管的正向导通。在正向阻断时,由于P阱及上方半导体区对栅介质的保护,有效降低栅介质电场,提高栅介质可靠性,因此器件具有更高的击穿电压。由于P阱及上方半导体区的屏蔽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更低的栅漏交叠电容,因此具有更小的开关损耗,同时可以防止误开启。相比传统平面栅场效应晶体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没有占用额外的芯片面积。

A GaN longitudinal FET with integrated continuous current di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涉及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
技术介绍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与双极器件相比具有更好的开关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频功率开关领域。功率场效应晶体管寄生的PN结体二极管能够反向传导电流,可做功率变换器反向续流使用。然而,GaN禁带宽度较大为3.4eV,因此PN结体二极管开启电压较大,同时,少子会影响反向恢复特性,造成较大的功率损耗。一种解决方案是降低漂移区内的载流子寿命来提升反向恢复特性,但同时会增大正向导通压降和泄漏电流。另一种方案是集成肖特基二极管,但是肖特基接触占用了额外的芯片面积,增大了泄漏电流,同时温度对肖特基性能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从下到上包括:漏极结构、N型漂移区11及N型外延层14,所述N型外延层14中部向上凸起从而呈倒“T”字形结构,中部向上凸起部分形成JFET区6,JFET区6顶部设置有P型掺杂区5,所述P型掺杂区5上部两侧有第一N型高掺杂区3;所述漏极结构包括N型漏区12和及其下的漏电极13;在所述JFET区6两侧的N型外延层14的上表面设置有P型阱区10;在P型掺杂区5和JFET区6的侧面以及P型阱区10靠近JFET区6一侧的上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介质4,第一绝缘介质4呈“L”字型结构;所述P型阱区10上部设置有第二N型高掺杂区9,且第二N型高掺杂区9与JFET区6的侧面有间距,即第一绝缘介质4覆盖JFET区6与第二N型高掺杂区9之间的P型阱区10上表面,且还覆盖部分第二N型高掺杂区9的上表面,距上方覆盖有栅极结构,第一绝缘介质4与位于第一绝缘介质4底部上表面的栅电极7构成栅极结构;在P型阱区10远离JFET区6一侧的上表面有第一导电材料8,第一导电材料8覆盖在部分第二N型高掺杂区9的上表面,且第一导电材料8与所述栅极结构有间距;在栅电极7上有第二绝缘介质15,在第二绝缘介质15上有控制栅极2,所述控制栅极2与栅电极7被第二绝缘介质15隔开,第二绝缘介质15、控制栅极2的侧面与第一绝缘介质4接触;所述第一N型高掺杂区3和P型掺杂区5上有第二导电材料1,第二导电材料1的两侧与第一绝缘介质4接触;所述第一导电材料8与第二导电材料1共同引出端为源极;其中,第二导电材料1、控制栅极2、第一N型高掺杂区3、第一绝缘介质4、P型掺杂区5、JFET区6、N型漂移区11、N型漏区12与漏电极13构成续流二极管,本专利技术方案中,因集成有续流二极管,在反向续流时,集成二极管导通,具有低的导通压降及快的反向恢复特性。在正向导通时,集成二极管处于关断状态,不影响场效应晶体管的正向导通。在正向阻断时,由于P阱及上方半导体区对栅介质的保护,有效降低栅介质电场,提高栅介质可靠性,因此器件具有更高的击穿电压。由于P阱及上方半导体区的屏蔽作用,本专利技术具有更低的栅漏交叠电容,因此具有更小的开关损耗,同时可以防止误开启。相比传统平面栅场效应晶体管,本专利技术没有占用额外的芯片面积。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栅极2与源极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栅极2接固定电位。控制栅极2与源极相连时,无需额外的控制信号,外部控制电路简单;控制栅极2与固定电位相连时,能有效控制第一绝缘介质4侧壁处P型掺杂区5表面的势垒高度,从而灵活控制反向续流二级管的开启电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比于传统结构,集成二极管具有更低的开启电压、更小的导通损耗及更快的反向恢复特性;正向阻断时,由于P阱及上方P型掺杂区对栅介质的保护,本专利技术具有更高的耐压和栅氧可靠性;同时,P阱及上方P型掺杂区能有效屏蔽栅漏交叠电容,显著减小开关损耗。相比传统平面栅场效应晶体管,本专利技术没有占用额外的芯片面积。在正向导通时,集成二极管处于关断状态,不影响场效应晶体管的正向导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已经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区别,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反向续流时,控制栅极2相对于漏电极13为正电压,会在第一绝缘介质4侧壁处P型掺杂区5表面形成电子反型层,使得第二导电材料1和漏电极13之间有电流路径,集成二极管导通。相比于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寄生的PN结体二级管,具有更小的开启电压和更快的反向恢复特性;相比于集成肖特基二极管,具有更低的泄漏电流和更高的击穿电压。在正向阻断时,由于P阱及上方半导体区对栅介质的保护,有效降低栅介质电场,提高栅介质可靠性,因此器件具有更高的击穿电压。由于P阱及上方半导体区的屏蔽作用,本专利技术具有更低的栅漏交叠电容,因此具有更小的开关损耗,同时可以防止误开启。相比传统平面栅场效应晶体管,本专利技术没有占用额外的芯片面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从下到上包括:漏极结构、N型漂移区(11)及N型外延层(14),所述N型外延层(14)中部向上凸起从而呈倒“T”字形结构,中部向上凸起部分形成JFET区(6),JFET区(6)顶部设置有P型掺杂区(5),所述P型掺杂区(5)上部两侧有第一N型高掺杂区(3);所述漏极结构包括N型漏区(12)和及其下的漏电极(13);/n在所述JFET区(6)两侧的N型外延层(14)的上表面设置有P型阱区(10);在P型掺杂区(5)和JFET区(6)的侧面以及P型阱区(10)靠近JFET区(6)一侧的上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介质(4),第一绝缘介质(4)呈“L”字型结构;所述P型阱区(10)上部设置有第二N型高掺杂区(9),且第二N型高掺杂区(9)与JFET区(6)的侧面有间距,即第一绝缘介质(4)覆盖JFET区(6)与第二N型高掺杂区(9)之间的P型阱区(10)上表面,且还覆盖部分第二N型高掺杂区(9)的上表面,第一绝缘介质(4)与位于第一绝缘介质(4)底部上表面的栅电极(7)构成栅极结构;在P型阱区(10)远离JFET区(6)一侧的上表面有第一导电材料(8),第一导电材料(8)覆盖在部分第二N型高掺杂区(9)的上表面,且第一导电材料(8)与所述栅极结构有间距;在栅电极(7)上有第二绝缘介质(15),在第二绝缘介质(15)上有控制栅极(2),所述控制栅极(2)与栅电极(7)被第二绝缘介质(15)隔开,第二绝缘介质(15)、控制栅极(2)的侧面与第一绝缘介质(4)接触;/n所述第一N型高掺杂区(3)和P型掺杂区(5)上有第二导电材料(1),第二导电材料(1)的两侧与第一绝缘介质(4)接触;所述第一导电材料(8)与第二导电材料(1)共同引出端为源极;/n其中,第二导电材料(1)、控制栅极(2)、第一N型高掺杂区(3)、第一绝缘介质(4)、P型掺杂区(5)、JFET区(6)、N型漂移区(11)、N型漏区(12)与漏电极(13)构成续流二极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集成续流二极管的GaN纵向场效应晶体管,从下到上包括:漏极结构、N型漂移区(11)及N型外延层(14),所述N型外延层(14)中部向上凸起从而呈倒“T”字形结构,中部向上凸起部分形成JFET区(6),JFET区(6)顶部设置有P型掺杂区(5),所述P型掺杂区(5)上部两侧有第一N型高掺杂区(3);所述漏极结构包括N型漏区(12)和及其下的漏电极(13);
在所述JFET区(6)两侧的N型外延层(14)的上表面设置有P型阱区(10);在P型掺杂区(5)和JFET区(6)的侧面以及P型阱区(10)靠近JFET区(6)一侧的上表面覆盖有第一绝缘介质(4),第一绝缘介质(4)呈“L”字型结构;所述P型阱区(10)上部设置有第二N型高掺杂区(9),且第二N型高掺杂区(9)与JFET区(6)的侧面有间距,即第一绝缘介质(4)覆盖JFET区(6)与第二N型高掺杂区(9)之间的P型阱区(10)上表面,且还覆盖部分第二N型高掺杂区(9)的上表面,第一绝缘介质(4)与位于第一绝缘介质(4)底部上表面的栅电极(7)构成栅极结构;在P型阱区(10)远离JFET区(6)一侧的上表面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蓉欧阳东法郗路凡孙涛杨超邓思宇魏杰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