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86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3:30
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可包括:前侧构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设置在车身结构的相对侧;子框架,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前横向构件和后横向构件,以及前侧结构,从子框架的相对侧向前延伸,其中子框架在相对侧耦接到前侧构件;防护板构件,将前侧结构连接到车身结构的A柱;负载分配构件,耦接到防护板构件以将负载传递到防护板构件并传递到前侧构件;以及横杆,沿横向方向延伸,同时与子框架的前横向构件的上侧间隔开,并且具有耦接到前侧构件的相对端。

Vehicle 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车身结构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其能够减少乘客的伤害和车身的损坏。
技术介绍
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车辆碰撞导致车辆乘客受伤或死亡,因此重要的是增加抵抗冲击的安全性并减少对车身的损坏。在这方面,制造商已经开发了各种碰撞损伤减少技术并且进行了各种碰撞试验以评估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例如,通过适度重叠正面碰撞试验、侧面碰撞试验、车顶强度试验,头枕和座椅强度试验等进行碰撞试验,最近,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引入了一个小重叠碰撞试验(smalloverlapcrashtest),这是现场可能发生的碰撞情况之一。在小重叠碰撞试验中,车辆驾驶员座椅的前端的25%与障碍物碰撞,并且评估车身的变形程度和乘客的伤害。小重叠碰撞试验被称为最严重的碰撞试验。为了增加小重叠碰撞中的安全性,车辆制造商已经增加了车身的A柱和侧密封周边的强度。然而,我们已经发现,通过加强A柱和侧密封周边的这种车身加固方法可以在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导致车辆在碰撞部分周围快速转动,这可能导致增加乘客颈部和胸部的伤害。另外,我们已经发现,根据加强方法,因为仅加强了与乘客舱相邻的车身的侧部,所以在减少对位于乘客舱前方的动力传动系隔间的损坏方面存在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其能够通过允许车辆在小重叠碰撞中执行回避行为来减少乘客的伤害和车身的损坏。本公开的其他方面将部分地在以下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公开的实践来学习。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前侧构件,分别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并设置在车身结构的相对侧;子框架,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前横向构件和后横向构件,以及前侧结构,分别从子框架的相对侧向前延伸,其中子框架在其相对侧耦接到前侧构件;防护板构件,构造成将前侧结构连接到车身结构的A柱;负载分配构件,耦接到防护板构件并且构造成将沿车辆的横向方向或纵向方向引入的负载向上传递到防护板构件并向下传递到前侧构件;以及横杆,沿横向方向延伸,同时与子框架的前横向构件的上侧间隔开,并且具有耦接到前侧构件的相对端。车身结构还可包括:子框架安装支架,耦接到前侧构件的下侧,子框架的相对端安装到该子框架安装支架上;横杆安装支架,耦接到前侧构件,横杆的相对端安装到该横杆安装支架上;固定轴,固定在子框架上并且穿过子框架安装支架中的相应的子框架安装支架和相应的前侧构件的下侧而延伸到前侧构件中相应的前侧构件的内侧;以及,隔板,安装在相应的前侧构件的内侧,固定轴定位于该隔板中,以增加强度。隔板可以焊接到相应的前侧构件和子框架安装支架、固定轴、横杆安装支架中的相应的横杆安装支架、以及负载分配构件中的相应的负载分配构件。在小重叠碰撞中作用在相应的前侧构件的前端和子框架的前侧结构上的负载可以通过隔板和负载分配构件被分配并传递到相应的前横向构件、横杆和防护板构件。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其他适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见。应该理解的是,描述和具体示例仅用于说明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附图说明为了可以很好地理解本公开,现在将通过示例的方式参考附图描述其各种形式,附图中:图1是示出从正面观察时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车身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形式的车身结构的负载分配构件和防护板构件的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车身结构的子框架前侧结构、防护板构件和负载分配构件的耦接结构的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车身结构的隔板、横杆、前侧构件和子框架的耦接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车身结构的横杆安装支架的安装结构的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形式的耦接到车身结构的外围结构的隔板的状态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作用在车身结构的前侧构件的前端上的负载从隔板分配并传递到横杆和子框架的前横向构件的状态的视图;图9是示出车身结构的仰视图,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示出了作用在子框架的前侧结构上的负载通过横杆和子框架的前横向构件沿横向方向传递以及通过前侧构件沿纵向方向传递的状态;图10是车身结构的侧视图,在本公开的一种形式中,示出了作用在子框架的前侧结构上的负载通过子框架和前侧构件沿纵向向下方向传递以及通过防护板构件沿纵向向上方向传递的状态;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式的车身结构的仰视图,示出了车身结构沿横向方向执行行为以在小重叠碰撞试验中在与障碍物碰撞时避开障碍物的状态;以及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利用车身结构试验的车辆碰撞的平面图,示出了在小重叠碰撞试验中与障碍物碰撞时车辆向前移动没有转弯而侧向扫过的状态。本文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应该理解的是,在整个附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和特征。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地解释,可以省略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并且为了描述方便起见,可以放大或减小附图中示出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参考图1,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形式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前侧构件10、子框架20、防护板构件30、负载分配构件40和横杆50。前侧构件设置在车身结构的相对侧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纵向方向)延伸。子框架20布置在前侧构件10的下侧并且分别在其相对侧耦接到前侧构件10。提供子框架20以增加横向方向上的强度,并且子框架包括在前侧和后侧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前横向构件21和后横向构件22。子框架20形成动力传动系隔间60的下框架,该隔间中安装有驱动部件。子框架20包括从其相对侧向前延伸的前侧结构23。参考图2,防护板构件30将前侧结构23的前端连接到位于车辆侧面的A柱,从而形成动力传动系隔间60的侧上部以及轮罩70的上侧的框架。参考图2和图3,负载分配构件40在轮罩70的前侧耦接到防护板构件30的下部以增加防护板构件30的强度。负载分配构件40允许沿车辆的横向方向或纵向方向引入的负载被分配并向上传递到防护板构件30并向下传递到前侧构件10。如图所示1,横杆50沿横向方向延伸,同时与子框架20的前横向构件21的上侧间隔开,并且横杆50的相对端分别耦接到前侧构件。横杆50可以支撑作用在车身结构上的横向负载以及子框架20的前横向构件21。参考图3至图7,车身结构可包括子框架安装支架80、横杆安装支架90、固定轴100和隔板110。如图4至图7所示,子框架安装支架80分别耦接到前侧构件的下侧,使得子框架20的相对端安装到前侧构件10。如图6所示,横杆安装支架90耦接到前侧构件,使得横杆50的相对端安装到前侧构件10。固定轴100固定到子框架20并向上延伸以穿过子框架安装支架80和前侧构件10的下侧并且到达前侧构件10的内侧。固定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限定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所述车身结构包括:/n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分别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车身结构的相对侧处;/n子框架,包括:/n彼此间隔开的前横向构件和后横向构件,以及/n前侧结构,所述前侧结构分别从所述子框架的相对侧向前延伸,其中,所述子框架在相对侧处耦接到所述前侧构件;/n防护板构件,构造成将所述前侧结构连接到所述车身结构的A柱;/n负载分配构件,耦接到所述防护板构件并且构造成将沿所述横向方向或所述纵向方向引入的负载向上传递到所述防护板构件并向下传递到所述前侧构件;以及/n横杆,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同时与所述子框架的所述前横向构件的上侧间隔开,并且具有耦接到所述前侧构件的相对端。/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3 KR 10-2018-01465831.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限定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所述车身结构包括:
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分别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车身结构的相对侧处;
子框架,包括:
彼此间隔开的前横向构件和后横向构件,以及
前侧结构,所述前侧结构分别从所述子框架的相对侧向前延伸,其中,所述子框架在相对侧处耦接到所述前侧构件;
防护板构件,构造成将所述前侧结构连接到所述车身结构的A柱;
负载分配构件,耦接到所述防护板构件并且构造成将沿所述横向方向或所述纵向方向引入的负载向上传递到所述防护板构件并向下传递到所述前侧构件;以及
横杆,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同时与所述子框架的所述前横向构件的上侧间隔开,并且具有耦接到所述前侧构件的相对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眩昱郑丞玟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