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虚拟现实领域的力/触觉交互
,尤其涉及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一种新型人机交互途径,力反馈/触觉交互技术广泛用于虚拟装配、产品设计与制造仿真虚拟手术培训等领域。用户操作力反馈设备时,设备自身机构的重力会影响对虚拟环境反馈力真实性的感知,如果不对设备的重力进行补偿,用户感受到的是设备自身重力和虚拟环境反馈力的合力,这显然不符合力觉交互的目的;其次,用户长时间操作力反馈设备,肌肉会感到疲劳,降低操作沉浸感。因此,对设备连杆引起的重力进行补偿是必要的。重力补偿的目标是:无需用户施加外力作用,力反馈设备在运动空间的任意姿态下保持平衡。近年来,大量文献对所提出的力反馈设备进行了重力补偿研究,主要分为主动、被动补偿两种方式。主动补偿,通过电机输出反向力/力矩平衡设备自身的重力,其优点是无需添加额外的机构,机构复杂度和空间尺寸不会增加,但是会消耗电机的大量转矩,尤其是设备自身重力较大时,影响力反馈设备的输出力性能;被动补偿,通过添加配重块或弹簧平衡设备重力,该方法无需电机消耗额外的转矩,被证明是一种平衡机构重力的有效方法,但该方法引入配重块、辅助连杆等结构,会造成运动时机构之间的干涉,不适用于复杂的并联机构。专利CN102320040B提出了一种自主调节自重平衡的力反馈交互设备,创新性地采用一个直流电机控制平衡滑块自动、实时地对设备手臂机构进行自重补偿,降低人手疲劳。但是该方法需要引入电机、减速机构、平衡块、平衡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根据力反馈设备并联机构的静力学,计算基于电机转矩实现主动重力补偿时各驱动电机消耗的转矩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力反馈设备并联机构的静力学,计算基于电机转矩实现主动重力补偿时各驱动电机消耗的转矩τA;
步骤2、根据力反馈设备主动重力补偿时各关节电机消耗的转矩,在并联机构的最上方支链引入弹簧被动补偿结构,对弹簧被动补偿结构的弹簧安装位置、劲度系数等参数进行优化,根据被动补偿转矩公式,计算被动拉伸弹簧被动补偿结构对所在支链产生的转矩τS;
步骤3、以步骤1得到的主动重力补偿转矩τA和弹簧被动补偿结构在该支链所产生的转矩τS,计算各电机在该空间姿态下实现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实际需要的转矩τ;
步骤4、以步骤3得到的电机输出转矩τ,计算补偿该姿态下力反馈设备保持平衡时各电机需要输出的电流I,实现力反馈设备在该处的重力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联式力反馈设备包括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和串联转动机构,串联转动机构固定在并联机构运动平台的中心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是根据静力学分析方法对混联式力反馈设备的机构和连杆的质量简化,具体步骤为:
1)将串联机构简化为作用在并联机构运动平台中心的质点;
2)并联机构各支链第二杆件的质量一部分附加在运动平台中心,一部分附加在各支链第一杆件与第二杆件连接的关节处;
3)力反馈设备的并联机构各个支链的第二杆件,将其等效为二力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计算基于电机转矩实现主动重力补偿时各驱动电机消耗的转矩τA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对并联机构的运动平台进行受力平衡分析,得到三条支链中第二杆件的内力fi;
(2)计算第二杆件对第一杆件作用力fi在电机转动关节处产生的转矩、第一杆件重力产生的转矩、以及第二杆件附加在第一杆件的重力产生的转矩;
(3)步骤(2)所得的三个转矩之和,即为主动重力补偿转矩τ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被动补偿是通过在力反馈设备并联机构最上方的支链添加弹簧被动补偿结构实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主被动结合的混联式力反馈设备重力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添加的弹簧被动补偿结构包含第一弹簧固定件、第二弹簧固定件、钢丝绳、拉伸弹簧、绕线滑轮、滑轮固定件;拉伸弹簧一端与钢丝绳连接,钢丝绳绕安装在滑轮固定件上的绕线滑轮一圈,钢丝绳通过安装在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静蓉,符俊岭,谢海龙,王清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