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710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包括机舱纵梁、塔座、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边梁斜撑板总成、上边梁总成和A柱内板,副车架安装板总成的上端与机舱纵梁连接,上边梁斜撑板总成连接机舱纵梁的前端、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和上边梁总成,塔座连接上边梁总成和机舱纵梁,上边梁总成连接A柱内板,机舱纵梁、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和上边梁斜撑板总成内分别设有第一、二、三传力腔,第三传力腔的下端连通第二传力腔,上端贯通至上边梁总成。通过副车架安装板总成连接副车架,缩减机舱纵梁的Z向尺寸,有利于碰撞吸能和轻量化;机舱纵梁与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和上边梁斜撑板总成交叉,提升副车架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提升碰撞安全性能,缩减前端碰撞吸能空间。

Transmission structure of upper side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部边梁传力结构
本技术属于车辆
,特别是涉及上部边梁传力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铝制机舱纵梁结构车型,副车架一般直接布置于机舱纵梁上以保证刚度和强度,然而由于副车架安装点较铝挤压机舱纵梁的Z向高差较大,一种方案加大机舱纵梁的Z向尺寸去匹配副车架安装点,但机舱纵梁中部又需避让电机输出轴包络等布置,导致整个机舱纵梁不够流畅且重量偏大,另一种方案通过加高副车架的z向悬臂,导致副车架重量偏大;机舱纵梁与A柱的传递路径只有塔座一条通道,副车架安装点到上边梁总成无传力腔,导致碰撞传递路径以机舱纵梁为主通道,分散路径少,从而需将机舱纵梁的前端吸能空间设计得足够大以保证碰撞安全,不利于紧凑型机舱布局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针对现有方案上部边梁传力结构碰撞性能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上部边梁传力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包括机舱纵梁、塔座、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边梁斜撑板总成、上边梁总成和A柱内板;所述机舱纵梁内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一传力腔;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内设有上端开口的第二传力腔,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的上端位于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的底部,并与所述机舱纵梁连接;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内设有第三传力腔;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的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所述第三传力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传力腔,上端贯通至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前端;所述塔座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内板。可选地,所述上边梁总成内设有第四传力腔,所述第四传力腔的前端与所述第三传力腔连通,所述塔座上设有第五传力腔,所述第五传力腔的下端贯通至所述机舱纵梁,上端贯通至所述上边梁总成。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包括内侧安装板和连接于所述内侧安装板的外侧安装板,所述内侧安装板与所述外侧安装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传力腔,所述内侧安装板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内侧,所述外侧安装板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所述内侧安装板和所述外侧安装板中的至少一种还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底侧。可选地,所述内侧安装板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的内侧板、第一前侧板和第一后侧板;所述外侧安装板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上的外侧板、第二前侧板和第二后侧板;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相对,所述第一前侧板和所述第二前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和所述第二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叠设;所述内侧板的上端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上端均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底侧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上端均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上端均弯折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前侧板的远离所述内侧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后侧板的远离所述内侧板的一侧均弯折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前侧板的远离所述外侧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后侧板的远离所述外侧板的一侧弯折形成第三翻边;所述第一前侧板的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第二前侧板的所述第三翻边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第二后侧板的所述第三翻边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叠设;所述内侧板的上端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底侧连接,所述第三翻边的上端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连接。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还包括中间立板和用于连接副车架的螺纹管;所述中间立板连接于所述内侧安装板与所述外侧安装板之间,所述螺纹管设于所述第二传力腔内,并连接于所述中间立板。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还包括中间立板和用于连接副车架的螺纹管,所述中间立板包括第三底板和立板;所述第三底板叠设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中的位于上侧的一种上;所述立板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和所述第一后侧板上的第二翻边,所述立板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和所述第二后侧板上的第三翻边;所述螺纹管的侧部连接于所述中间立板,所述螺纹管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中的位于上侧的一种上。可选地,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包括斜撑内板和连接于所述斜撑内板的斜撑外板,所述斜撑内板与所述斜撑外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三传力腔;所述斜撑内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内侧,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顶部;所述斜撑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底侧,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的外侧。可选地,所述斜撑内板包括斜撑上内板和斜撑下内板,所述斜撑上内板和所述斜撑下内板分别与所述斜撑外板连接,所述斜撑上内板的下端与所述斜撑下内板的下端搭接。可选地,所述上边梁总成包括上边梁内侧板和连接于所述上边梁内侧板的上边梁外侧板,所述上边梁内侧板与所述上边梁外侧板围合形成第四传力腔;所述上边梁内侧板的前端的内侧连接所述斜撑内板,所述上边梁内侧板的前端的底侧连接所述斜撑外板,所述上边梁内侧板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内板。可选地,所述塔座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内侧板的内侧,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所述塔座上设有第五传力腔,所述第五传力腔自所述机舱纵梁延伸至所述上边梁内侧板;所述机舱纵梁、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和所述塔座为铝制结构,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所述上边梁总成和所述A柱内板为钢制结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结构,通过副车架安装板总成连接副车架,无需增大机舱纵梁的Z向尺寸或增大副车架的悬臂高度以匹配机舱纵梁与副车架之间的安装点,有利于缩减机舱纵梁的Z向尺寸,使机舱纵梁能避开电机输出轴包络等布置,避免因机舱纵梁不够流畅而影响传力,有利于碰撞吸能,提升碰撞安全,有利于轻量化;除机舱纵梁和塔座传力外,还增加了副车架安装点到上边梁总成的传力路径,机舱纵梁与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和上边梁斜撑板总成交叉,第一传力腔前后贯通机舱纵梁,第三传力腔向下贯通至机舱纵梁同时连通第二传力腔,向上贯通至上边梁总成,从而形成交叉的传力路径,有效将机舱纵梁受到的正碰力向上传递至上A柱区域,再分散到上A柱、侧门和门槛,向下传递至副车架,有效将副车架受力分散至机舱纵梁和A柱区域,提升副车架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提升碰撞安全性能,缩减前端碰撞吸能空间,有利于紧凑型机舱布置,适用于机舱布置紧凑的车型,特别是短前悬的电动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部边梁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在正碰时的外侧传力路径图;图3是图1所示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在正碰时的内侧传力路径图;图4是图1所示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在副车架受碰时的传力路径图;图5是图1所示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的局部结构图一;图6是图1所示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的局部结构图二;图7是图1所示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图8是图7所示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包括机舱纵梁和塔座,所述机舱纵梁内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一传力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边梁斜撑板总成、上边梁总成和A柱内板;/n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内设有上端开口的第二传力腔,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的上端位于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的底部,并与所述机舱纵梁连接;/n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内设有第三传力腔;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的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所述第三传力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传力腔,上端贯通至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前端;/n所述塔座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n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内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包括机舱纵梁和塔座,所述机舱纵梁内设有前后贯通的第一传力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边梁斜撑板总成、上边梁总成和A柱内板;
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内设有上端开口的第二传力腔,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的上端位于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的底部,并与所述机舱纵梁连接;
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内设有第三传力腔;所述上边梁斜撑板总成的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所述第三传力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传力腔,上端贯通至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前端;
所述塔座的上端连接所述上边梁总成,下端连接所述机舱纵梁;
所述上边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内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梁总成内设有第四传力腔,所述第四传力腔的前端与所述第三传力腔连通,所述塔座上设有第五传力腔,所述第五传力腔的下端贯通至所述机舱纵梁,上端贯通至所述上边梁总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安装板总成包括内侧安装板和连接于所述内侧安装板的外侧安装板,所述内侧安装板与所述外侧安装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传力腔,所述内侧安装板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内侧,所述外侧安装板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所述内侧安装板和所述外侧安装板中的至少一种还连接所述机舱纵梁的底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安装板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的内侧板、第一前侧板和第一后侧板;
所述外侧安装板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上的外侧板、第二前侧板和第二后侧板;
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相对,所述第一前侧板和所述第二前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和所述第二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叠设;
所述内侧板的上端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上端均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底侧连接,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后侧板的上端均与所述机舱纵梁的外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部边梁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后侧板的上端均弯折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前侧板的远离所述内侧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后侧板的远离所述内侧板的一侧均弯折形成有第二翻边;
所述第二前侧板的远离所述外侧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后侧板的远离所述外侧板的一侧弯折形成第三翻边;
所述第一前侧板的所述第二翻边和所述第二前侧板的所述第三翻边连接,所述第一后侧板的所述第二翻边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洁吴纯福杨宏耿富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