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11932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包括基座组件、张拉索以及多个角定滑轮,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基座、千斤顶、张拉定滑轮、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所述基座通过预埋螺杆固定在混凝土基础承台的侧壁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通过安装于混凝土基础承台中的两个相交侧壁的阳角位置的角定滑轮,能够使张拉索跨越至两个不同平面的侧壁并且缠绕在所述混凝土基础承台的周向上,通过千斤顶对张拉索进行张拉,使碳纤维材料被拉紧,从而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粘接固定的方式而言,能够对碳纤维材料提供张拉预应力。

Prestressed three-dimensional tension device for concrete foundation bearing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属于混凝土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目前,桥梁多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运用于桥梁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中用的预应力张拉索通常为条形、带形或柱形,其施加张拉预应力加固方法常规使用有先张法或后张法两种。例如申请人的在先申请CN107724258A公开了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端基座11、固定端锚块12、碳纤维的张拉索3、张拉端锚块22以及张拉端基座21,所述固定端锚块12与张拉端锚块22为圆柱形并分别固定于所述张拉索3的两端;所述固定端锚块12连接一固定螺杆13的一端,所述固定螺杆13的另一端穿过贯通所述固定端基座11的固定端穿出孔后螺接一固定螺母140;所述张拉端锚块22连接一张拉螺杆104的一端,所述张拉螺杆104的另一端穿过贯通所述张拉端基座21上的张拉端穿出孔后连接至千斤顶102;在所述张拉端基座21上开设有一凹腔101a,所述张拉螺杆104穿过所述凹腔101a;在所述凹腔101a内设置有一反力螺母105,所述反力螺母105能够在千斤顶102拉动张拉螺杆104时在所述凹腔101a内随张拉螺杆104同步移动,并且在千斤顶102释放行程时以及张拉作业完毕后用于被旋拧至凹腔101a的靠近张拉端锚块22一侧的侧壁位置以阻止张拉索3收缩。现有技术中的张拉装置均是上述直线式的张拉装置,没有立体式的预应力张拉装置,而在立体式的混凝土结构需要加固时,例如方柱形的基础承台,通常是在混凝土表面刷涂胶浆,再将碳纤维板或碳纤维布包覆粘贴在混凝土表面,这种粘贴的方式无法对碳纤维材料预先施加拉力。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张拉索能够绕过混凝土结构进行张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包括基座组件、张拉索以及多个角定滑轮,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基座、千斤顶、张拉定滑轮、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所述基座通过预埋螺杆固定在混凝土基础承台的侧壁上;所述张拉定滑轮位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每个所述角定滑轮安装于混凝土基础承台中的两个相交侧壁的阳角位置,所述张拉索绕过所述张拉定滑轮并且两端沿着混凝土基础承台的周向延伸依次绕过多个所述角定滑轮后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块和第二锚块;所述千斤顶用于顶住所述张拉定滑轮从而对所述张拉索进行张拉。所述基座包括位于中部的长槽,所述千斤顶设置于所述长槽内;所述张拉定滑轮安装于一第三螺杆的端部,所述第三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基座上的通孔后插入到所述长槽内侧并且连接于所述千斤顶;所述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穿过所述基座上的通孔后插入到所述长槽内侧并且分别螺接与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在所述基座上开设有一凹腔,所述第三螺杆穿过所述凹腔;在所述凹腔内设置有一套设在所述第三螺杆外侧的第三螺母。所述千斤顶为穿心式千斤顶,所述第三螺杆穿过所述千斤顶轴线上的穿心孔道后螺接于第四螺母。所述张拉索的截面为圆形。在所述混凝土基础承台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基座的凹槽。所述角定滑轮安装在开设于混凝土基础承台的阳角位置上的角槽内。所述角定滑轮包括安装块以及安装轴,在所述安装块内设置有安装槽,辊轮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块全部嵌入到所述角槽内,所述辊轮的边缘凸出至所述安装槽外侧。所述安装块通过胶浆粘接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上。所述安装槽的宽度大于所述辊轮的厚度,从而使所述辊轮在所述安装轴的轴向上能够移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通过安装于混凝土基础承台中的两个相交侧壁的阳角位置的角定滑轮,能够使张拉索跨越至两个不同平面的侧壁并且缠绕在所述混凝土基础承台的周向上,通过千斤顶对张拉索进行张拉,使碳纤维材料被拉紧,从而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粘接固定的方式而言,能够对碳纤维材料提供张拉预应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现有技术中的预应力碳纤维张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中角定滑轮与角槽分离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图4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包括基座组件1、张拉索3以及多个角定滑轮4,所述基座组件1包括基座101、千斤顶102、张拉定滑轮103、第一锚块104以及第二锚块105,所述基座101通过预埋螺杆固定在混凝土基础承台100的侧壁上;所述张拉定滑轮103位于所述基座101的一侧,所述第一锚块104以及第二锚块105固定于所述基座101的另一侧;每个所述角定滑轮4安装于混凝土基础承台100中的两个相交侧壁的阳角位置,所述张拉索3绕过所述张拉定滑轮103并且两端沿着混凝土基础承台100的周向延伸依次绕过多个所述角定滑轮4后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块104和第二锚块105;所述千斤顶102用于顶住所述张拉定滑轮103从而对所述张拉索3进行张拉。所述基座101包括位于中部的长槽101a,所述千斤顶102设置于所述长槽101a内;所述张拉定滑轮103安装于一第三螺杆106的端部,所述第三螺杆106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基座101上的通孔后插入到所述长槽101a内侧并且连接于所述千斤顶102;所述第一锚块104以及第二锚块105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杆107和第二螺杆108,所述第一螺杆107与第二螺杆108穿过所述基座101上的通孔后插入到所述长槽101a内侧并且分别螺接与第一螺母109和第二螺母110。在所述基座101上开设有一凹腔101b,所述第三螺杆106穿过所述凹腔101b;在所述凹腔101b内设置有一套设在所述第三螺杆106外侧的第三螺母111。所述千斤顶102为穿心式千斤顶102,所述第三螺杆106穿过所述千斤顶102轴线上的穿心孔道后螺接于第四螺母112。所述张拉索3的截面为圆形。在所述混凝土基础承台10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基座101的凹槽100a。所述角定滑轮4安装在开设于混凝土基础承台100的阳角位置上的角槽100b内。所述角定滑轮4包括安装块401以及安装轴402,在所述安装块401内设置有安装槽403,辊轮404安装于所述安装槽403内,辊轮404上设置有环形槽404a;所述安装块401全部嵌入到所述角槽100b内,所述辊轮404的边缘凸出至所述安装槽403外侧。所述安装块401通过胶浆粘接与所述安装槽403的内侧壁上。所述安装槽403的宽度大于所述辊轮404的厚度,从而使所述辊轮404在所述安装轴402的轴向上能够移动。本技术的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组件、张拉索以及多个角定滑轮,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基座、千斤顶、张拉定滑轮、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所述基座通过预埋螺杆固定在混凝土基础承台的侧壁上;所述张拉定滑轮位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每个所述角定滑轮安装于混凝土基础承台中的两个相交侧壁的阳角位置,所述张拉索绕过所述张拉定滑轮并且两端沿着混凝土基础承台的周向延伸依次绕过多个所述角定滑轮后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块和第二锚块;所述千斤顶用于顶住所述张拉定滑轮从而对所述张拉索进行张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组件、张拉索以及多个角定滑轮,所述基座组件包括基座、千斤顶、张拉定滑轮、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所述基座通过预埋螺杆固定在混凝土基础承台的侧壁上;所述张拉定滑轮位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每个所述角定滑轮安装于混凝土基础承台中的两个相交侧壁的阳角位置,所述张拉索绕过所述张拉定滑轮并且两端沿着混凝土基础承台的周向延伸依次绕过多个所述角定滑轮后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锚块和第二锚块;所述千斤顶用于顶住所述张拉定滑轮从而对所述张拉索进行张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位于中部的长槽,所述千斤顶设置于所述长槽内;所述张拉定滑轮安装于一第三螺杆的端部,所述第三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基座上的通孔后插入到所述长槽内侧并且连接于所述千斤顶;所述第一锚块以及第二锚块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穿过所述基座上的通孔后插入到所述长槽内侧并且分别螺接与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基础承台预应力立体式张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上开设有一凹腔,所述第三螺杆穿过所述凹腔;在所述凹腔内设置有一套设在所述第三螺杆外侧的第三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松曹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悍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