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抓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992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抓具,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伸缩臂与复数个锁头,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所述伸缩臂轴向水平地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伸缩臂可直线伸缩地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运动接近或远离,所述复数个锁头分居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上,所述锁头用于一一对应地连接固定集装箱的底角件之周侧孔。该集装箱抓具使得集装箱于接驳过程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操作人员数量和安全风险。

Container gr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装箱抓具
本技术涉及集装箱转运
,特别涉及一种集装箱抓具。
技术介绍
集装箱的转移是物流运输的重要环节。集装箱转移装备对集装箱的转移,必须借助专用的吊具或抓具才能实现,且集装箱的承载点在国家标准受到严格规定。现有的集装箱转移装备(如岸桥、场桥、正面吊、空箱堆高机、叉车等)所携带的吊具,在抓取集装箱时都需要占用集装箱的顶面空间或底面空间,使得集装箱在不同的转移装备(例如是吊运装备和托运装备)之间接驳时,需要利用倒换设备倒换承载点,才能实现接驳作业。这种方式作业效率不高,设备种类和能耗成倍增加,并存在操作人员多、安全风险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集装箱抓具,于接驳过程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操作人员数量和安全风险。本技术提供的集装箱抓具,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伸缩臂与复数个锁头,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所述伸缩臂轴向水平地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伸缩臂可直线伸缩地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运动接近或远离,所述复数个锁头分居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上,所述锁头用于一一对应地连接固定集装箱的底角件之周侧孔。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臂包括固定件及可沿所述固定件的轴向直线运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件上的运动件,所述运动件可运动地伸出于所述固定件的至少一端,所述运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运动件的数量为二并分居所述固定件的两端,一端的运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的运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锁头包括固定端及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端上的旋转伸缩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所述旋转伸缩端可沿水平方向滑动地插入于所述底角件的周侧孔内,所述旋转伸缩端可绕水平轴旋转地与所述底角件保持接合/逐渐分离。进一步地,所述旋转伸缩端的外周面一侧具有限位凸缘,所述旋转伸缩端可绕水平轴旋转地通过所述限位凸缘与所述底角件保持接合/逐渐分离。进一步地,自与所述底角件的接合状态至分离状态,所述旋转伸缩端所转过的角度为9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所述L型构造一端与所述伸缩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臂保持相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件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所述L型构造一端与所述伸缩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伸缩臂保持相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接近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远离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件接近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夹持件远离所述伸缩臂的一端的高度。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以伸缩臂实现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的水平相对运动,使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之间的空间适配集装箱的外形,同时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上的锁头分别接近并固定连接于集装箱的周侧孔,无需占用集装箱的顶面空间和底面空间,不会对顶角件顶面的吊取功能与底角件底面的承载功能造成冲突,采用侧向承载方式而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了接驳转移的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和安全风险,可方便地与其他转移装备配合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抓具于应用状态的仰视图;图2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于应用状态的左视图;图3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的旋转伸缩端与底角件于旋转接合状态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于第一转移位置的作业示意图;图5为图1中集装箱抓具于第二转移位置的作业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集装箱抓具,11-第一夹持件,12-第二夹持件,13-伸缩臂,131-固定件,132-运动件,14-锁头,141-固定端,142-旋转伸缩端,143-限位凸缘,2-集装箱,21-底角件,22-顶角件,3-吊运装备,4-转移装备,5-托运装备。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多向运动车体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结合参阅图1-3,本实施例公开了集装箱抓具1的一种具体构造,包括第一夹持件11、第二夹持件12、伸缩臂13与复数个锁头14,采用侧向承载方式而可实现于不同的转移装备之间的快速接驳,无需频繁倒换承载点,提高了接驳转移的作业效率。其中,第一夹持件11与第二夹持件12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使用时分别保持于集装箱2的周侧。换言之,第一夹持件11与集装箱2的至少一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且第二夹持件12与集装箱2的至少一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示范性地,第一夹持件11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所谓水平截面,是指由水平面截得的截面。其中,L型构造一端与伸缩臂13连接,另一端与伸缩臂13保持相对,使L型构造的两端分别与集装箱2的不同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实现对集装箱2的较佳限位。类似地,第二夹持件12的水平截面具有L型构造,L型构造一端与伸缩臂13连接,另一端与伸缩臂13保持相对。其中,L型构造一端与伸缩臂13连接,另一端与伸缩臂13保持相对,使L型构造的两端分别与集装箱2的不同侧侧壁保持相对或贴合接触,实现对集装箱2的较佳限位。示范性地,第一夹持件11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一夹持件11远离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一般地,第一夹持件11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与转移装备连接而起到承载连接作用,该高度关系使得第一夹持件11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承载连接面较大,承载极限大而保证对集装箱2的可靠承载,结构安全性佳。类似地,第二夹持件12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二夹持件12远离伸缩臂13的一端的高度。一般地,第二夹持件12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与转移装备连接而起到承载连接作用,该高度关系使得第二夹持件12接近伸缩臂13的一端的承载连接面较大,承载极限大而保证对集装箱2的可靠承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集装箱抓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伸缩臂与复数个锁头,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所述伸缩臂轴向水平地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伸缩臂可直线伸缩地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运动接近或远离,所述复数个锁头分居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上,所述锁头用于一一对应地连接固定集装箱的底角件之周侧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集装箱抓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伸缩臂与复数个锁头,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沿水平方向保持相对,所述伸缩臂轴向水平地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所述伸缩臂可直线伸缩地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运动接近或远离,所述复数个锁头分居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上,所述锁头用于一一对应地连接固定集装箱的底角件之周侧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抓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臂包括固定件及可沿所述固定件的轴向直线运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件上的运动件,所述运动件可运动地伸出于所述固定件的至少一端,所述运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或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抓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件的数量为二并分居所述固定件的两端,一端的运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的运动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抓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头包括固定端及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固定端上的旋转伸缩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固定连接,所述旋转伸缩端可沿水平方向滑动地插入于所述底角件的周侧孔内,所述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辉张群万丰李振华王念龙雷鹏方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