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41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2:53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舌板,所述舌板设有基部以及凸出所述基部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同侧的第一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同侧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至少部分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部分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第二表面。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因累积一定程度的污垢而造成相邻导电端子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属于接插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连接器(例如TypeC公端连接器)通常包括舌板以及暴露在舌板表面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因为工艺等原因,导电端子的表面高于舌板的表面。这种结构在产品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堆积脏污,相邻的导电端子会因此产生微电流,容易产生短路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之间不易发生短路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舌板,所述舌板设有基部以及凸出所述基部的延伸部,其中所述基部与所述延伸部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所述延伸部设有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同侧的第一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同侧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至少部分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部分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第二表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用以插入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区域以及未延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非对接区域,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齐平,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齐平。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以及第二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端子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呈平板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舌片部,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舌片部的上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舌片部,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舌片部的下表面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所述延伸部包括所述第一舌片部与所述第二舌片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上的第三绝缘本体;所述延伸部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舌片部以及所述第二舌片部上的第三舌片部,所述第三舌片部设有相反设置的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其中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三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四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一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第一接触部的表面;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所述第二表面低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的第二接触部的表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舌板设有覆盖在所述非对接区域上的覆盖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覆盖部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非对接区域上的第一覆盖部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非对接区域上的第二覆盖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以及第二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一端子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呈平板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舌片部,所述第一舌片部设有所述第一覆盖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固定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舌片部,所述第二舌片部设有所述第二覆盖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将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的表面设置为不凸出于舌板的相应表面,避免因累积一定程度的污垢而造成导电端子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是去除图1中遮蔽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且去除遮蔽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图7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图8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图8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遮蔽壳体3。请参图2所示,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外壳体31、内壳体32以及后壳体33。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TypeC插座连接器,其用以安装到电路板(未图示)上。请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舌板11、成型在所述舌板11上的屏蔽罩12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屏蔽片13。所述舌板11设有基部111以及凸出所述基部111的延伸部112,其中所述基部111与所述延伸部112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所述屏蔽罩12包裹在所述基部111上,以降低所述导电端子2的信号传输干扰。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112的表面低于基部111的相应表面,由此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延伸部112设有第一表面1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121相反的第二表面1122。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1121为下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122为上表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21同侧的第一接触部2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2同侧的第二接触部2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221设有用以插入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区域A以及未延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非对接区域B。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之间的第一表面1121,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2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之间的第二表面1122。具体地,所述第一接触部211呈平板状且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舌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11)设有基部(111)以及凸出所述基部(111)的延伸部(112),其中所述基部(111)与所述延伸部(112)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所述延伸部(112)设有第一表面(1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121)相反的第二表面(112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21)同侧的第一接触部(2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2)同侧的第二接触部(2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之间的第一表面(1121),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2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之间的第二表面(11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以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舌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11)设有基部(111)以及凸出所述基部(111)的延伸部(112),其中所述基部(111)与所述延伸部(112)共同形成台阶状的表面,所述延伸部(112)设有第一表面(1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121)相反的第二表面(1122);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21)同侧的第一接触部(2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表面(1122)同侧的第二接触部(2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之间的第一表面(1121),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至少部分的表面(2210)不凸出于所述延伸部(11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21)之间的第二表面(11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221)设有用以插入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区域(A)以及未延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非对接区域(B),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表面(22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表面(11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一表面(1121)齐平,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接触部(221)的表面(2210)与位于所述非对接区域(B)的所述第二表面(1122)齐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端子模组(4)以及第二端子模组(5),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模组(4)包括第一绝缘本体(41),所述第二端子模组(5)包括第二绝缘本体(51);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41)中的若干第一端子(21)以及嵌入成型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1)中的若干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设有所述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二端子(22)设有所述第二接触部(2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21)均呈平板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41)设有固定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第一舌片部(411),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的所述第一舌片部(411)的上表面(4110)不凸出于位于所述对接区域(A)所述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2110);所述第二绝缘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强许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