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底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70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底罩,具有长孔状的贯通孔,以覆盖热源的下部的方式被装配在车辆的下侧。贯通孔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该贯通孔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产生倾斜,该倾斜不包括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正交方向。

Vehicle bottom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底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底罩,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长孔状的贯通孔,以覆盖热源的下部的方式被装配在车辆的下侧的车辆用底罩。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提高行驶中的空气动力性能,在汽车的主体中的发动机、排气管、燃料箱等的下侧,以覆盖该发动机、排气管、燃料箱的方式装配有各种底罩。在此,在日本特开平7-215074公开了例如图9所示的形成有长孔状的贯通孔550的底罩505。因此,从该发动机、排气管、燃料箱(均未图示)发出的热能够经由该贯通孔550向外部(大气)放出。即,能够抑制由底罩505引起的热的积聚。因此,能够防止对周边设备的热损伤。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平7-215074的技术中,长孔状的贯通孔55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长孔状的贯通孔550的长尺寸方向550a相对于汽车的前后方向呈正交方向(左右方向)。因此,经由该贯通孔550向外部放出的热的流动有时会扰乱底板下的行进空气的流动。因此,行驶中的空气动力性能有时会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对周边设备的热损伤,并且能够防止行驶中的空气动力性能的下降的底罩。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完成的,并被如下构成。第一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是具有长孔状的贯通孔,以覆盖热源的下部的方式被装配在车辆的下侧的车辆用底罩。贯通孔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该贯通孔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产生倾斜,该倾斜不包括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正交方向。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从热源发出的至少一部分的热经由贯通孔向外部(大气)放出。即,能够抑制由底罩引起的热的积聚。因此,能够防止对周边设备的热损伤。此外,经由该贯通孔被吸出的空气能够在外部顺畅地与底板下的行进空气合流。因此,与现有技术不同,经由该贯通孔向外部放出的热的流动不会扰乱底板下的行进空气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行驶中的空气动力性能的下降。此外,第二方案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是:在第一方案所述的车辆用底罩中,贯通孔形成于车辆的左右方向。倾斜可以被设定为:成对的贯通孔的各前侧之间的距离比两贯通孔的各后侧之间的距离长。根据该构成,能够顺畅地实施经由左右贯通孔的热的放出。此外,能够顺畅地实施经由该左右贯通孔而被吸出的空气的吸出。附图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图1是从上侧透视观察装配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下底罩的汽车的下侧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排气管下底罩的放大图。图3是对图2的排气管下底罩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纵剖面的示意图。图5是排气管下底罩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变形方式)。图6是排气管下底罩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二变形方式)。图7是排气管下底罩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三变形方式)。图8是排气管下底罩的其他实施方式(第四变形方式)。图9是现有技术的排气管下底罩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图1~图4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热源”、“车辆”和“车辆用底罩”,以“排气管4”、“汽车1”和“排气管下底罩5”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表示上述附图中所记载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即以汽车1的朝向为基准时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首先,参照图1~图2,分别对实施方式的汽车1的主体2和排气管下底罩5进行说明。首先,从汽车1的主体2开始进行说明(参照图1)。在该主体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沿着前后方向1a形成有朝向车厢侧呈凹陷的凹部3。在该凹部3设有将发动机与消声器(均未图示)相连的排气管4。汽车1的主体2被如此构成。接着,对排气管下底罩5进行说明(参照图2)。该排气管下底罩5由可覆盖上述主体2的凹部3(排气管4的下部)的矩形的树脂制的面板构件构成。在该排气管下底罩5,沿着排气管下底罩5的长尺寸方向5a形成有五组在排气管下底罩5的短尺寸方向(左右方向)上成对的长孔状的贯通孔50。该左右贯通孔5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该左右贯通孔50的各长尺寸方向50a相对于装配有排气管下底罩5的汽车1的前后方向1a(排气管下底罩5的长尺寸方向5a)产生倾斜,该倾斜不包括相对于汽车1的前后方向的正交方向(左右方向)。此外,该倾斜被设定为:左右贯通孔50的各前端51之间的第一距离W1比左右贯通孔50的各后端52之间的第二距离W2长(W1>W2)。因此,该倾斜例如被设定在1°~89°的范围内,在该例子中,被设定为45°。排气管下底罩5被如此构成。如此构成的排气管下底罩5以覆盖上述主体2的凹部3的方式经由公知的夹具等被装配在汽车1的主体2的下侧(参照图1)。接着,参照图3~图4,对如上所述地装配在汽车1的主体2的排气管下底罩5的作用进行说明。当汽车1行驶时,在作为排气管下底罩5的内侧(排气管4侧)的内部空间10,被与汽车1的行驶相伴的从排气管4发出的热加热的热空气(记为第一空气A)从前侧朝向后侧流动。与此同时,在作为排气管下底罩5的外侧(大气侧)的外部空间20,与汽车1的行驶相伴的底板下的行进空气(记为第二空气B)从前侧朝向后侧流动。在该两空气A、B中,第一空气A的速度(流速)<第二空气B的速度(流速)的关系成立,因此,排气管下底罩5的内部空间10的压力>排气管下底罩5的外部空间20的压力的关系成立。由此,与排气管下底罩5的内部空间10相比,外部空间20成为负压。即,产生从排气管下底罩5的内部空间10朝向外部空间20的空气的流动。因此,第一空气A的至少一部分的空气(记为第三空气C)经由排气管下底罩5的贯通孔50被吸出向外部空间20。其结果是,能够使从排气管4发出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内部空间10的热)向外部空间20放出。即,能够抑制由排气管下底罩5引起的热的积聚。因此,能够防止对周边设备的热损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图3~4明显可知,第三空气C沿着贯通孔50的长尺寸方向50a被吸出向外部空间20。因此,该被吸出的第三空气C在外部空间20中成为第四空气D,能够与第二空气B顺畅地合流。因此,与现有技术不同,经由贯通孔50向外部空间20放出的热的流动不会扰乱外部空间20的第二空气B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行驶中的空气动力性能的下降。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排气管下底罩5被如上所述地构成。根据该构成,排气管下底罩5的左右贯通孔5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该左右贯通孔50的长尺寸方向50a相对于装配有排气管下底罩5的汽车1的前后方向1a(排气管下底罩5的长尺寸方向5a)产生45°的倾斜。因此,能够使从排气管4发出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内部空间10的热)经由左右贯通孔50向外部空间20放出。即,能够抑制由排气管下底罩5引起的热的积聚。因此,能够防止对周边设备的热损伤。此外,经由该左右贯通孔50被吸出的第三空气C在外部空间20中成为第四空气D,能够顺畅地与第二空气B合流。因此,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底罩,具有长孔状的贯通孔,以覆盖热源的下部的方式被装配在车辆的下侧,/n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贯通孔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产生倾斜,该倾斜不包括相对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正交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9 JP 2018-2163311.一种车辆用底罩,具有长孔状的贯通孔,以覆盖热源的下部的方式被装配在车辆的下侧,
所述贯通孔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贯通孔的长尺寸方向相对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下和哉平野胜久佐藤公道黑柳刚长野祐也寿福恒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