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内光源加热器,包括由支承元件支撑的壳体,所述的壳体由外层的保温隔热层、中层的反射隔光层和内层的透光层组成,壳体内设有连接电源的内光源。这是一种以电为能源,由电转化为光,利用光穿越透光层,并在反射隔光层上反复辐射以进行液体加热的加热技术,外面的保温隔热层能有效防止热量流失,提高光热效率,这种结构的加热器清洁、环保、安全可靠,使用时不受地域和场合的限制,并且体积小、加热快、维护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具体的说是指一种电光能转化为热能的内光源加热器。
技术介绍
加热装置种类繁多,按其加热的能源不同可分为煤加热器,如煤炉、锅炉等;燃气加热器,如燃气热水器等;电阻丝加热器,如电热水器、电茶壶等;微波加热器,如微波炉等,这些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加热装置也暴露出不少缺陷,例如煤和燃气加热装置使用时会产生废气污染,而且这些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微波加热装置会产生微波辐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电阻丝加热装置是电能源直接转换成热能源的电热阻抗交换装置,其加热的金属丝直接接触被加热液体,长期饮用这类液体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有人想到了利用太阳能来加热,因为太阳能是一种天然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可再生利用,不存在资源上的浪费,并且节能、环保,但是太阳能加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局限性,例如受光照的影响,在日照较短的地区就不容易推广应用,并且体积较大、维护不易,通常是通过一个固定在高处吸收太阳能的大型装置才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用的。为了克服以上加热装置的种种不足,人们又想到了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再转化为热能的技术,如中国专利号为96243952.5的“光波炉”是一种以电光射线为介质进行光热交换的电光源结构,由发光源、密封体和涂层构件所组成,通过电能先转换成光能,再由光能转换成热能,形成光热交换,提高传热速度,但是这种技术的加热手段是由黑色涂层吸光后产生热量的,热量流失较大、光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清洁、环保、安全可靠、体积小、加热快、维护方便、使用局限性少、可防止热量流失、提高光热效率的内光源加热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内光源加热器,其包含由支承元件支撑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连接电源的内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由外层的保温隔热层、中层的反射隔光层和内层的透光层组成,其内光源被包围在透光层内,内光源通电产生的光辐射线穿越透光层后由反射隔光层反复辐射加热液体。所述的壳体为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进、出水口上分别设有光网筛或带有进水管、出水管和透气管的软塞或无进、出水口和进、出水管的开盖型。所述的透光层由底部向上延伸成包围内光源的倒“U”型。所述的透光层由盘管组成包围内光源的圆筒型。所述的透光层由螺旋管盘绕组成包围内光源的圆筒型。所述的透光层为空心球体型,其底部向上延伸成包围内光源的倒“U”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以电为能源,通过电能转化为光能再转化为热能实现液体的加热,其结构上采用外层的保温隔热层、中层的反射隔光层和内层的透光层组成壳体,利用光穿越透光层,并在反射隔光层上反复辐射以进行液体的加热,并由保温隔热层有效地防止热量流失,这种结构不但清洁、环保、安全可靠,而且还不受使用地域和使用场合的限制,体积小,加热快,维护方便,并具有热量流失少、光热效率高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案1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方案2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图5为图3的透光层结构示意图(盘管型)。图6为本专利技术方案3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透光层结构示意图(螺旋型)。图8为本专利技术方案4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方案5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方案6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水压控制开关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光网筛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左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按上述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再作详细说明。如图1~图13所示,内光源加热器,包含支撑在支承元件1上的壳体,该壳体由外层的保温隔热层3、中层的反射隔光层4和内层的透光层5组成。保温隔热层3一般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如泡沫等,也可以采用吸真空技术进行保温隔热;反射隔光层4一般利用银镜反应或锡箔等材料,防止光逃逸的同时更容易光反射;透光层5一般由透光性好,并且耐高温的石英玻璃或其他工程材料制成,反射隔光层4可以粘附在透光层5的外壁(图1)或保温隔热层3的内壁(图3)、(图6)。壳体在不同使用场合下可制成各种形状。所述的支承元件1配装在加热器壳体外以避免壳体受撞击而损坏,支承元件除了起到支承的作用外,还具有封闭内光源2的作用,内光源设置在支承元件上,通过支承元件从底部被封闭在内光源加热器内,当内光源坏掉时,就可以通过底部的支承元件快速取下,及时得到更换,支承元件上还安装有防空烧或过烧、防漏水保护装置7,在内光源加热器过载工作或透光层漏水时,保护装置7即切断电源以避免造成灾害。方案1为酒瓶型壳体的结构,适用于饮水机式内光源加热器,如图1、图2所示,该酒瓶型壳体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由箭头表示),在进、出水口上设有一光网筛6,如图12、图13所示,它是一种呈圆柱状的特殊筛子,其圆柱表面紧密塞装在进、出水口上,两端孔内设有两层网筛21,网筛之间装有过滤物质20,如活性炭,通过活性炭和网筛的作用使饮用水中的杂质被过滤掉,同时又可隔离部分逃逸的光,防止光污染。饮水机式内光源加热器的透光层5是一种内腔型的结构,即由透光层底部向上延伸成一个包围内光源的倒“U”型腔,该倒“U”型腔内所设的内光源2是一种以电为能源,以携带热能充分的红光等高热能辐射光来加热液体的光源,通过该光源产生的光辐射穿越透光层由反射隔光层反复向饮用水辐射,从而使饮用水更加充分、快速的吸收热量。饮水机式内光源加热器使用时,从进水口进入的饮用水被储存在由透光层5构成的倒“U”型腔和筒壁之间,这时水的加热和饮用可以由一个设置在内光源加热器出水口的延时开关(图中未示)控制,该延时开关的工作原理是当按下饮水机上的控制按钮时,设置在透光层上与饮用水接触的温控探头测得水温,假如水温过低时,就通过设置在饮水机内部的导线控制内光源2通电,并开始加热饮用水,而这时的出水口由延时开关控制,一般设定的时间为10秒左右,10秒后延时开关打开出水口放出加热后的饮用水;假如探头所测水温已达饮用要求时,由导线控制的内光源仍然正常通电工作,但是,此时的延时开关不工作,出水口直接被打开。不使用饮用水时,关闭控制按钮,这时内光源不通电工作,出水口直接被关闭。设置该延时开关使出水口出来的饮用水都保持在加热的状态,不用时又可以直接使内光源断电并关闭出水口,因此使用非常方便,也节约了用电。方案2和方案3为圆筒型壳体的结构,适用于热水器式内光源加热器,如图3~图7所示,其透光层5可制成管形,如可将管子设计为盘管8组成包围内光源2的圆筒型或螺旋管9盘绕组成包围内光源的圆筒型,其盘绕的管壁与管壁之间紧密靠拢,该热水器式内光源加热器的进、出水口上也分别设有光网筛6,并且通过底部支承元件1可快速、及时的更换内光源2,支承元件上也设有保护内光源加热器的防空烧或过烧、防漏水保护装置7。热水器式内光源加热器使用时,从水源流出的水经过带有光网筛6的进水口进入盘绕的管道,并通过出水口所设的水压控制开关控制水流的通断,如图11所示,该水压控制开关包括内部贯通的柱塞18,柱塞两端的孔径分别设计为一端大一端小,其放置方式为顺着水流方向流进大口端流出小口端,塞子的外圆柱表面与水管17的内表面滑配安装,对应柱塞位置的水管上开有一段横槽22,连体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光源加热器,其包含由支承元件(1)支撑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连接电源的内光源(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由外层的保温隔热层(3)、中层的反射隔光层(4)和内层的透光层(5)组成,其内光源被包围在透光层内,内光源通电产生的光辐射线穿越透光层(5)后由反射隔光层(4)反复辐射加热液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铭,
申请(专利权)人:沈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